都知道王必成號稱“王老虎”,都知道王必成的六縱能征善戰,都知道葉(飛)、王(必成)、陶(勇)是粟裕麾下“三劍客”,也都知道一、四、六縱是粟裕手中的王牌。 但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后,粟裕在談到華野各縱隊的表現時,稱華野共有六個主力縱隊,分別是一縱、三縱、四縱、八縱、九縱和十縱。粟裕認為,盡管十縱略微弱了一些,但仍可算是主力部隊。他還進一步解釋道:這六個縱隊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長。第一、第四縱隊擅長野戰,第三、第八、第九縱擅長攻堅,第十縱隊擅長防御。 六個縱隊當中,竟然沒有王必成的六縱?這顛覆了很多軍迷們的認知,也引起了軍迷們的很多疑問。? 不少軍迷們以為粟裕忘記提及王必成的第六縱隊,把六縱給漏掉了;也有的專家解讀為,或許因為王必成是粟裕的“嫡系”將領,至為親近,王必成當時又是軍科副院長,而粟裕又是軍科政委,自己人通常避諱提及自己人,因之他沒有提及王必成的第六縱隊。 帥克以為,這些解讀值得商榷。要知道,粟裕帶領華東野戰軍的這些縱隊南征北討,打了很多大仗硬仗惡仗。對這些縱隊的戰斗風格、戰斗特點、戰斗成績了然于胸。對每個縱隊所打的仗,打得好與打得不好的一面同樣也都十分清楚。所以,華野這十多個縱隊的印象和風格早已熟記于粟裕的心中,早已固化為他的一種習慣性思維。 既然粟裕是基于他對各個縱隊十分了解才下的這樣結論,那么,我們就需要對王必成的六縱表現進行一下全面的評估和審視。或許通過這一視角才能找到破開疑問的答案。 師克在以前的文章和視頻中多次講過王必成和他的六縱。這個縱隊相比于全軍同時期的各個縱隊來講,在打仗上還是毫不含糊的。打的大仗、硬仗、惡仗遠高于各個縱隊的平均水準。孟良崮戰役便是其代表作。但也要看到,有些仗打得也不盡理想。 比如第二次漣水保衛戰,王必成的六縱是吃了張靈甫整編74師大虧的。漣水沒有保住,還遭受了很大的傷亡。有的說,“戰后陳毅一度想撤了王必成的職”。 再比如萊蕪戰役,六縱的作戰任務是拿下萊蕪東北的重鎮口鎮。但總體來講,六縱打得并不理想,口鎮并未按計劃時間節點拿下。盡管沒有拿下口鎮,給李仙洲集團向口鎮方向突圍留下了念想,最終使李仙洲集團在向口鎮撤逃中在運動中被全殲,壞事變成了好事。也盡管六縱在萊蕪戰役中抓的俘虜最多,但粟裕在萊蕪戰役戰后總結當中,對六縱沒有按計劃打下口鎮仍提出批評。 還有就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南線阻擊戰,實際上僅從規模上講,這一阻擊戰并不比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規模小。因為他需要頂住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的進攻。但為何南線阻擊戰并不怎么出名呢?當然有好多原因。但阻擊戰打得很艱苦,前兩道防線很快被突破也是一個事實和原因。這一點與塔山阻擊戰寸步不讓形成了一定的反差。甚至南線阻擊戰不但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關注,還使毛澤東主席一度過問。最終粟裕又給王必成加強了兵力,并要求王必成必須守住,絕不能后退。 從以上這些戰役實踐看,六縱確也有一些仗打得并不理想甚至不夠好的地方。戰爭年代主要是靠打勝仗說話,這些不理想的仗,或者說美中不足的仗,無疑多少還是影響了六縱在華野所有縱隊當中的表現和排名。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粟裕對華野的主力縱隊的評估是客觀公正的,他是嚴格以各縱隊打仗的實際來評估的,這種評估的權威性與客觀性是勿庸質疑的。 主要參考文獻:《勁旅雄風》《陸軍第24集團軍戰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