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三野)在粟裕副司令(后任代司令、代政委)軍事指揮下,先后經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渡江、郎廣、上海等經典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殲敵數量位居各野戰軍之首。華東野戰軍人數僅次于東北野戰軍(四野),但戰斗力可以說位于全軍之首。 粟裕后來回憶說:
我們知道,葉飛、王必成、陶勇(統稱”葉王陶“)為粟裕麾下三虎將,分別統領華東野戰軍第一、六、四縱隊。王必成的第六縱隊,解放戰爭期間也是戰功赫赫,在一般軍史迷心目中,六縱也絕對是頭等主力縱隊,可為什么偏偏粟裕未將其列入主力縱隊的行列呢? 葉王陶三個縱隊分別來源于粟裕新四軍第一師的第一、二、三旅,是粟裕的嫡系部隊,三個縱隊均”餓得、跑得、打得“,長于野戰、奔襲戰。我認為,粟裕部分原因是出于謙虛,未將自己的全部嫡系部隊列入頭等主力,且第一、四縱隊稍好于第六縱隊。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第六縱隊在解放戰爭期間,有幾次戰斗發揮得不夠好: ① 蘇中”七戰七捷“之如南奔襲戰,六縱未能完成戰斗任務。1946年7月,內戰全面爆發,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15個團約3萬余人迎戰徐州”剿總“第一晉綏區李默庵指揮的12萬余人的進攻。粟裕首先指揮華中野戰軍第一師(陶勇,即后來的華野第四縱隊)和第六師(王必成,即后來的華野第四縱隊)發起宣泰戰斗,第七縱隊(管文蔚)負責阻擊國軍增援部隊。隨后第一師、六師長途奔襲國軍由南通、白蒲出發企圖趁如皋空虛而攻占的國軍整編49師(王鐵漢)于如皋以南地區。六師包圍該師79旅于楊花橋、宋家橋地區,但六師攻擊受挫,加之國軍援軍逼近,未能全殲79旅;而一師全殲49師師部及26旅于鬼頭街、田肚里地區。但在隨后的海安東北地區休整期間,六師的野戰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②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六縱被迫撤出漣水。1946年12月,粟裕只身前往山東野戰軍指揮宿北戰役,陶勇一師在鹽南組織保衛戰,譚震林指揮王必成六師于漣水阻擊再次北犯之張靈甫74整編師及其配屬28師。張靈甫依仗其裝備優勢,對漣水發起猛烈攻擊,屢屢突破華野阻擊陣地。同時,張靈甫采用佯攻漣水南門,親率部隊繞到漣水西門攻擊,騙過譚震林,攻入城內。王必成六師被迫撤出戰斗,漣水陷落。第二次漣水保衛戰,實則為宿北戰役的南線阻援戰,達到了阻止整74師進入宿北主戰場的目的,戰略上還是算取得了勝利。再說74師為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無論兵力還是裝備,均遠強于六師,我認為這不能成為王必成六師戰斗力不強的依據。 ③ 萊蕪戰役,六縱未能如期拿下吐絲口。1947年2月,魯南戰役后,王必成六師整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萊蕪戰役時,六縱奉命攻占萊蕪東北之吐絲口鎮,切斷李仙洲集團往濟南的退路。六縱由于在第二次漣水保衛戰中損失了4000余骨干,未能如期拿下口鎮。粟裕因勢利導,命令王必成暫留口鎮于國軍之手,給萊蕪李仙洲集團以撤往濟南之念想。李仙洲集團撤出萊蕪后,陶勇四縱迅速占領萊蕪空城,王必成六縱迅速拿下吐絲口,前后扎住了圍殲李仙洲集團的口袋。在隨后幾個小時的戰斗中,六縱繳獲與俘敵均列華野各縱隊之首。 ④ 淮海戰役,南線阻擊戰六縱被蚌埠集團突破兩道防線。淮海戰役第二、三階段,南線以王必成六縱為主,阻擊蚌埠北援之李延年、劉汝明2個兵團的進攻,被突破兩道防線,在第三道(最后一道)防線,王必成成功阻擊了李延年、劉汝明,未使其與黃維兵團取得聯系,保證了中野在華野5個縱隊加特縱一部的配合下,全殲黃維兵團。王必成六縱本來長于野戰、奔襲戰,不善于防守,且國軍南線兩個兵團6個軍10萬余人,而王必成六縱加地方部隊約1.5個軍不足4萬人,恰恰說明王必成六縱戰斗力很強。 綜上,王必成六縱解放戰爭中發揮不夠好,除如南奔襲戰略微遜色以外,其他三次均有諸多主客觀原因。瑕不掩瑜,王必成六縱,絕對是全軍的頭等主力縱隊,也是華野的頭等主力縱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