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得桂則枯”小識 “木得桂則枯”,見于諸多本草記載。究其由來,可追溯如下: 1、《爾雅》:梫,木桂也,言其侵害諸木。 2、《呂氏春秋》:桂下無雜木。 3、《雷公炮炙論》云:桂釘木根,其木即死,是也。 可見,“木”本指樹木;“桂”,為牡桂。 其本意是指桂旁無雜木這一自然現象。 醫家據此多有發揮,摘引案例如下: 1、凡治痓多宜用桂,以痓者筋病也,肝主筋,用桂可以伐肝而緩筋,所謂木得桂而柔也。(《蒼生司命》卷七(貞集)、《醫宗說約》卷之二,等) 2、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怒氣上逆,則脾氣受傷,所藏所統之血,皆妄行而錯亂也。古方有用芎附飲治之而效者,良由川芎、香附,能調肝氣,氣和而血歸經也。丹溪有用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者。緣桂能和榮衛,通血脈,木得桂而枯,且又為從治之法,故不獨恃寒涼為治也。(《醫旨緒余》上卷) 3、《醫說》曰:有人患赤眼腫痛,不能飲食,診其脈,肝盛脾弱。用涼藥以平肝,則損脾;用溫藥以益脾,則肝愈盛而加病,何以治之?曰:當以溫平藥倍加肉桂,勿用茶調,恐損脾也。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舉而兩得之。傳曰:木得桂而枯也。(《經絡全書·前編·分野》、《刪補頤生微論》卷之三,《一草亭目科全書》,等) 4、武叔卿曰:乳巖之病,大都生于郁氣。蓋肝主怒,其性條達。郁而不舒,則屈其挺然之質。乳頭屬厥陰,其氣與痰,時積累而成結核。茲以風藥從其性,氣藥行其滯,參、芪、歸、芍補氣血,枳實、烏藥、木通疏利壅積,柴、防、蘇葉表散,白芷腐膿通榮衛,檳榔通滯下行,官桂行和血脈。且曰木得桂而枯,為伐肝之要藥。(《女科經綸》卷八) 5、秘紅丹,治肝郁多怒,胃郁氣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證屢服他藥不效者,無論因涼因熱,服之皆有捷效。川大黃(一錢細末)油肉桂(一錢細末)生赭石(六錢細末)。上藥三味,將大黃、肉桂末和勻,用赭石末煎湯送下。其中肉桂為“平肝之藥,以桂為最要,肝屬木,木得桂則枯也”?!澳镜霉饎t枯,且又味辛屬金,故善平肝木,治肝氣橫恣多怒,若肝有熱者,可以龍膽草、芍藥諸藥佐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可見,“木得桂則枯”在傳統中醫學理論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將“木”寓為“肝”,巧妙的將“肝氣上逆以肉桂可使肝氣得以平和”這一醫理蘊含其內。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難經·七十七難》曰:“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金匱要略·卷上·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一》則明確表述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痹谏砩希瑐鹘y醫學認為肝屬于東方甲木,體陰用陽,喜條達惡抑郁,且有相火獨寄其中,脾屬中土,主升舉,主磨司運化。肝脾二臟密切相關合作,肝藏血脾統血,脾土得肝木而達。 《素問·臟氣法時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比夤穑缎粮?,性大熱,氣厚純陽,歸肝、脾、心、腎經,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引火歸源之效用,且作用溫和持久。其味辛甘,辛屬金,金克木,故善平肝木,可治肝氣橫恣多怒;甘走脾,培育中焦,可治寒邪內侵或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是為“木得桂則枯”機制的理論基礎。 魏之琇:肝木上乘于胃,此病用四磨、五香、六郁、逍遙,新病有效,久服則殺人。又用肉桂也有效,以木得桂而枯。屢發屢服則肝血燥竭。葉天士:如見陰中之真陽虛,若用附子、桂枝等氣味濃重、辛熱剛燥之品,既耗液傷津,使陰血更虧,又助陽化風,有抱薪救火之嫌。故肉桂之用,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 參考文獻: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