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今日頭條”中發(fā)表了文章“白天自汗?晚上盜汗?看似有理,實則不然。談談中醫(yī)對出汗的認識”,提到了出汗的中醫(yī)認識和初步的治療方法,但那篇文章過于理論,很多人看了也覺得摸不清頭腦,所以,本篇展示一個汗證治療的醫(yī)案,與上一篇進行呼應,用案例的方法教大家如何運用上一篇中的理論;同時,也是對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個說自己是自汗的患者的問題的一個回復吧,畢竟當時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詳細跟他說清楚他的體質特點。 患者男性,32歲,于2020年9月29日就診 主訴:汗出過多10年 現(xiàn)病史:近10年來易出汗,夏天及天氣熱時易出汗,白天相對容易出汗,以頭部及軀干部易出汗,四肢出汗較少,進食后易出汗,活動后易出汗,出汗后無發(fā)涼感,大便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xiàn),腹部有繃緊感,胃納可,睡眠可,小便黃,舌淡暗,苔薄,脈弦滑。 中醫(yī)診斷:汗證-少陽證 西醫(yī)診斷:多汗證 治法:和解少陽,兼清陽明 方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藥物:患者要求使用顆粒劑,以下為顆粒劑劑量 柴胡1袋,龍骨1袋,牡蠣1袋,黃芩1袋,茯苓1袋,生姜1袋,大棗1袋,法半夏1袋,鉤藤1袋,牛膝1袋。 2020年10月27日第二診: 患者訴由于掛號困難,因此未堅持復診,但一直服用前方。 刻下癥見:出汗正常,大便仍不太正常,時結時爛,腹部繃緊感仍在,胃納可,睡眠可,小便可,舌淡暗,苔薄黃,脈細弦。 辨證思路: 本病人的門診病例寫得非常詳細,主要原因有兩個:1.他一進來就說自己是氣虛,而且是看了十年都效果不好的自汗,但從脈象上看,是明顯的實證,一個病程是十幾年的患者,竟然還是實證,我還是比較擔心自己的判斷的;2.當時正好有很多醫(yī)生跟診,也為了讓他們能夠學習如何用中醫(yī)的思維來診治疾病,所以,對出汗的特點進行了反復的詢問和落實。 根據(jù)上一篇文章的思路,首先我們來判別陰陽。 患者出汗以白天為主,所以屬于陽證。 患者出汗以天熱時候為多,天冷時候好轉,這是熱證的特點,如果是氣虛或者陽虛,應該是天氣冷的時候也會出汗。而且出汗后沒有發(fā)涼感,也不像陽虛出汗。 如果是陽證和熱證,那么,就應該是風、熱、暑邪中的一種了。 患者出汗十年,四季皆有,不符合暑邪為患的特點,而且病程長,沒有典型的表證的特點,不像是風邪為患,所以,考慮影響出汗的邪氣是熱邪。 根據(jù)昨天唐容川《血證論》出汗的認識:“但頭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陽氣內郁,冒于上而為汗,以小柴胡湯”。 所以初步判斷患者汗證是由于陽氣內郁所致。 用藥思路: 患者少陽熱郁,當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但長期服用補氣之品,而且大便不正常,又見脈滑,考慮合并陽明不降,故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之。 個人感悟: 本醫(yī)案并非完美的醫(yī)案,里面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腹部有繃緊感,寒主收引,應該在太陰之表尚有寒邪存在,大便便秘與腹瀉交替,是否與陽明氣機升降失常有關還有待進一步處理。展示本醫(yī)案,只是想告訴同道,理法方藥,以理為先,治療疾病,首先要找到方向,方向對了,總會好轉,方向錯了,無論如何修改,都無法獲得滿意的療效。古人在很多場合強調“勿犯虛虛實實之戒”即是此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