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迷思如果你是一個寫作新手,在網上檢索寫作方法,總會有一類文章告訴你——寫文章的幾個步驟,每個步驟應該做什么。 比如提出構思、建立草稿、修改、編輯、出版的線性流程。這些建議自然有很多出于經驗之談。 但這似乎也在暗示,我們在星期一頭腦風暴,星期二列出草稿,以此類推,按照流程即可完成一篇稿子或者寫出一本書。 然而,專業作家并不會嚴格按照寫作流程按圖索驥。這些有經驗的作家會告訴你,寫作過程是遞歸的,而不是線性的。 我們當然不是否認寫作流程的重要性,這些對于新手而言其實非常重要。 但是,很少有人告訴他們一個事實——寫作流程的步驟并不一定是有序線性展開的,這點對于新手的創作成長也非常重要。 比如,當一個創作者在散步的時候,收集了好幾個自認為還不錯的點子,然而當他回頭與自己的好朋友進行溝通后,放棄了大部分自己獲得的新點子,并且將剩下的點子進行了修訂。這些都是創作流程的一部分。 從創作開始,直到出版前期,對稿件進行反復修訂等編輯工作都是創作中的日常工作。這使得創作者的創作流程非線性化。換而言之,非線性才是寫作的常態。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非線性寫作的理念、緣由以及一些寫作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創作者而言,最常接觸的概念是非線性敘事,而不是非線性寫作。 因此,在討論非線性寫作之前,最好先介紹一下與之相關但是有所區別的非線性敘事。 什么是非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是線性敘事的相對概念。 所謂線性敘事,是指按照時間順序,將主要人物角色在一段時間內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事件加以展開敘事的方法。 多數作品均是采用的線性敘事,最為常見的線性敘事結構便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比如,著名電影《十二怒漢》。線性敘事的特點在于符合讀者或者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 與此相對的,非線性敘事是指圍繞主要人物角色,不按照時間順序和因果順序,對其在一段時間或者多段時間內的系列情節的某種組合。 比如,中國觀眾較為熟知《記憶碎片》、《穆赫蘭道》、《蝴蝶效應》。 非線性敘事包括主題并置、多重時空、套層敘事、對話式復調、對位式復調、平行敘述等多種敘事類型。 《低俗小說》可能是電影史最著名采取非線性敘事的故事了。以下是國外網友對該影片按照時間順序的場景還原。 兩種敘事方式各有利弊。
當然,作為一種敘事方法,非線性敘事并不是作品的附屬品,其往往具有強化人物角色深度、建構戲劇性情節、建立某種世界觀的功能。 甚至可以說,非線性敘事這種充滿后現代風格的敘事手法本身便是一種故事,非線性敘事形式和作品主題表達是高度統一的。 什么是非線性寫作?與非線性敘事對比,我們很容易理解非線性寫作(Non-Linear Writing)。線性寫作是我們按照作品呈現的先后順序,一般是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順序寫作。 比如,寫一本小說,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依次輸出寫作內容。或者,寫一篇學術論文,按照引言、研究問題、研究意義、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和數據處理、分析過程、結論、討論等環節逐次展開進行寫作。 而非線性寫作則是不按照作品體裁的呈現順序依次展開寫作,而是作者按照興趣、靈感、寫作難易程度等因素決定作品中不同模塊的寫作順序。 需要強調的是,非線性寫作并不等于非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強調的是敘事風格,而非線性寫作的著重點在寫作順序,強調的是不按照既有作品內部各種模塊的呈現順序展開寫作。對于線性敘事的小說和論文等作品,均可以使用非線性寫作。 為什么需要進行非線性寫作?我提倡非線性寫作的原因在于,寫作本質上是一種非線性的遞歸過程。 我們很少注意到,作品的創造與產品的生產邏輯并不一樣。產品生產便是一個典型的線性邏輯。工廠按照生產圖紙,輸入原材料,再使用生產機器對原材料進行加工,最后便可以得到期待的產品。 如果作品的創造,與產品的生產邏輯一樣,那么,按照要求,作者在寫之前便應該構思、計劃、布局。然后我們要用我們的手,像打印機一樣將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內容從頭至尾寫出來。如此,寫作本身便是一種基于某種順序的謄寫和轉錄過程。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用于寫作的雙手并不是大腦的謄寫機器。誠然,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我們確實可以提前構思、計劃,在大腦中對作品進行構思。 但是,作品內容并不是提前可以通過構思刻印在我們的大腦中,而是往往通過我們的寫作過程得以成型。 如果寫作是線性的,那么你便不能在引言之前寫出正文,在分析之前寫出結論。以此類推。 史蒂芬·平克談到:寫作之難,在于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語法結構,轉換成線性字符串。 文本的最終呈現方式是線性的,然而大腦的思考方式和寫作的表達方式,絕大部分情況下卻是非線性的。 我們最好注意這前后兩者間的區別。 比如,我送禮物給小麗。這句話字面意思明確。然而,這句話在我大腦中卻激起了一陣陣漣漪,我的大腦中出現了一連串問題: 我要買一個什么樣子的禮物?我的收入是多少?我愿意花多少錢?我和她的親密關系如何?如何購買?諸如此類。 這些問題有的相關,有的不相關,有時接二連三地浮現在腦海。 可以將大腦視為一種發酵器,其中的想法、靈感等往往是以跳躍式的方式閃現的。而我們寫作的論證邏輯也往往不是線性展開的。寫作是一個非線性的遞歸過程。我們寫作的過程同時也是思考的過程。 在寫作過程中,絕大多數作家都不會從作品的開頭進行寫作,依次展開直到作品的結束。 盡管往往已經有一些規劃,但是更真實的寫作情況可能是:
最終在反復的修訂和迭代過程中形成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如何進行非線性寫作?寫作是非線性的迭代過程,其本質上反映了思維和文本之間的矛盾與鴻溝。在思維轉變為文本的過程中,思維是非線性的,而文本絕大部分需要線性呈現。 那么,在明確了寫作過程是非線性的本質后,對于我們的寫作過程有什么啟發呢? 1. 一開始不要擔心作品結構,優先考慮作品內容這樣的擔心往往為時過早或者就是多余的。在幾乎沒有內容,或者內容很少的情況下,還沒有動筆便考慮下一部分的內容是什么,考慮如何保障結構的連貫性等問題沒有多少意義。 先將你的想法、靈感和素材轉變為作品內容,最后再確定作品結構。切記,作品的內容的生成和提升,首先需要鼓勵的是創造性,而不是從一開始試圖通過結構限制我們創造性的發揮。 著名小說家史蒂芬·金談到,寫作時完全不必墨守成規、保守教條。同樣,你也沒必要堅持非要用實驗性、非線性文體寫作。傳統和現代都可以為你所用。你要是樂意,倒掛著寫也沒問題,用圖案寫都成。 是的,沒有規則要求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去創作。因此,當我們沒有感覺,不知道從何處下筆時,建議不要擔心時間順序,也不要考慮事件因果關系。 當你開始一個寫作項目的時候,從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從你最想寫的場景開始寫作。這將會為你的寫作過程樹立一個良好的開端。 2. 將作品視為樂高積木,以模塊化的思維去創造作品以自己習慣、喜歡的方式對不同模版進行組合。隨后再考慮不同模塊之間的關聯。具體而言,我之前討論的一些寫作方法實際上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實現非線性寫作。 比如,利用分軌寫作法,區分內容和結構并進行處理。細胞寫作法和卡片寫作法中的“細胞”和“卡片”本身便相當于一個個小的“模塊”,方便作者使用非線性方式對內容進行創造和整合。 需要注意的是,非線性寫作和線性寫作并非截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兩種寫作方式各有利弊。 線性寫作更為標準、更有條理,能促使作者思考敘事內容之間的線性邏輯。而非線性寫作則是追隨靈感和興趣,有助于抓住一閃而逝的想法,不斷拓展和提升作品內容的寬度和深度。 然而,如果是純粹的非線性寫作,可能最后會獲得一些精彩但是卻支離破碎的寫作片段。 因此,最好的寫作方法便是同時結合線性寫作和非線性寫作。對于靈感和思路的處理,使用非線性寫作方法。 在使用非線性寫作處理作品的時候,建議通過打標簽、增加標記符號、添加批注、評論和鏈接等方式建立不同模塊之間的關系,并在寫作期間定期梳理線性結構,以明確當前寫作內容在作品中的具體位置。 3. 培養書寫進程日志的習慣如果能按照線性流程一氣呵成,那文章寫作效率自然會提升。非線性寫作增加了創作過程的靈活性,其對靈感的激發和對內容的反復修訂,使得文章質量不斷提升得以可能。 然而,對于很多人而言,在非線性寫作的“漫游”過程中很有可能無法集中精力或者注意力,甚至迷失了寫作目標。非線性寫作更符合大腦的思考方式,但是也有可能導致寫作的低效率。 為了優化非線性寫作,建議培養書寫進程日志的習慣。進程日志的目的主要在特定寫作時刻記錄作者的寫作進程以及決策過程。 進程日志不必過于詳細記錄每日寫作寫作流程。對于寫作新手而言,每日寫作間隙或者寫作任務完成后,快速記錄下當天在創作過程中的寫作感想、困難、寫作策略以及寫作工具。 隨后,定期回顧并反思這些寫作進程日志。 這種方法有助于作家在新手入門階段更為快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流程,對自己的寫作心流和寫作習慣等不斷迭代優化。在我看來,進程日志的踐行,相當于為作家的主我和客我之間建構了一座溝通對話的橋梁。 4. 讓你的寫作過程更個性化既然寫作是非線性的,試圖去尋找非線性寫作的規律意義并不大。重要的是作家自己在寫作過程中不斷探索自我,根據自己知識、經驗、習慣等因素,盡可能地個性化自己的寫作過程。 寫作經驗中,既有一些可以被作家共同體所共享,也有一些是基于作家自身的個體體驗。如果嘗試過某個寫作建議,依然感覺用處不大。沒關系,有的時候只是不適合你而言,盡量去探索和創造自己的寫作流吧。 |
|
來自: 10羊皮卷 > 《Essays-writ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