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與洛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為子午嶺,風景逶迤的子午嶺猶如一條暢游的巨龍,蜿蜒盤旋,嶺上景色秀麗,云霧繚繞,嶺下川道縱橫,曲徑通幽,古剎廟宇隨處可見。平定川就是位于子午嶺間的一條小河,向南流入葫蘆河。平定川古名平戎川,最早見于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載:“貞元二年,吐蕃南犯合水,路經平戎川。時彬州統帥韓游環率兵埋伏該川山頂,敵兵入川后擊鼓吶喊,吐蕃大驚,撤兵北遁”。清乾隆版《甘肅通志》載:“平戎川,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保安縣界,南流入華池水。唐韓游瓌敗吐蕃于平戎川即此。” 從北魏時這里就是連接隴東和陜北、寧夏的交通樞紐,其軍事用途遠遠大于商道用途,尤其是在唐與吐蕃、北宋與西夏、金交戰時期,這條古道尤為重要。由此也使這里成為往來人員開窟祈求平安、安撫心靈之所。現存有北魏馬勺場造像龕、北魏張家溝門石窟、金家砭石窟、北魏保全寺石窟、北魏魚池臺造像龕、唐宋時期的蓮花寺石窟、宋代瓦窯背石窟、金代造像龕、金代安定寺石窟以及李家莊明代羅漢洞石窟。 合水安定寺石窟現狀 安定寺石窟位于平定川龍王廟溝小溪南岸的山坡上,這里樹木繁盛,洞口較為隱蔽,很難發現。石窟早年間曾被山體掩埋,1989年發現后,合水縣文物部門簡單清理出了一條通道。窟前沿山坡堆積有高約1米左右的文化層,經勘查有條石、柱礎石、門攥石、磚瓦和石香爐等建筑構件殘體,說明石窟前原有寺院建筑。 洞窟形制為平頂型前廊后室式,巖體為紅砂巖。石窟前廊平面呈長方形,寬6.98米,高約2.78米,進深3.05米。廊下鑿有雕有造像的兩根方形通頂石柱,把前廊分成三間。前廊正壁及左、右壁浮雕五百羅漢像,廊內兩側各一殘石碑座,左側有一段殘碑,風化嚴重,現碑文已無法識別。據1989年發掘報告載碑文:“功德主□□□□□保安縣金□□□功德主韓延瑞□□□老戶形者□□□發心主持僧□□安定寺□□□□”。 前廊后有一高約2.2米方形窟門,鑿有門攥。窟門內右壁有一方陰刻楷書開窟題記,根據題記中"金天會十年至大定十八年(1132-1178年)"可知此窟營造時間。洞窟內平面呈長方形,進深4.77米,寬3.79米。窟內陰暗潮濕,造像風化嚴重,正壁及左右壁高浮雕羅漢、菩薩、佛等造像,前壁無雕刻。中心設佛壇,佛壇長3.1米,前寬2.55米,后寬2.61米、高0.55米。據1989年考古清理,佛壇上為五佛兩菩薩、兩力士造像。佛為三坐佛一立佛和一彌勒佛造像。兩身完整造像和一佛頭被搬遷至合水縣隴東石刻博物館保存。現佛壇還散落一些方形、圓形造像座和四身造像殘件,一身為菩薩殘件。 安定寺石窟從造像題材來看,體現的是五百羅漢、佛祖涅槃、八大菩薩、十地菩薩及三世十方諸佛題材,這種題材從十六國北朝以來一直是主流內容,宋金時期這種題材在陜北石窟中非常常見,也是陜北地區宋金石窟中廣泛使用的題材。 開窟題記 題記內容:“華池寨主管漢蕃本門人馬巡檢李大夫先于阜昌二年,自發虔心請到延長縣青石匠王志并女夫馮淵、楊琪,打造石空佛像一堂,內有菩薩,南壁羅漢未了。有李大夫男李世雄等,請到僧德忍、良朋主持本院僧事,請到王志女孫馮祐等打造菩薩、羅漢了并愿各人生身父母速生佛界,見存者增添福壽。大金大定戊戌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主持僧德忍、良朋、子瑁。郭武校尉、主管華池寨主管本門漢蕃人馬巡檢李世雄,弟郭武校尉李世能,郭武校尉李世保、李世昇、李世皋。次弟郭武校尉李世成、李世用、李世乾、李世淵。青石匠馮祐、李琮。童行德德、留住、馬僧、韓僧。四官人并房氏官菩薩愿合家□□。” 題記反映出,安定寺石窟開鑿于金偽封大齊皇帝劉豫阜昌二年,即金太宗天會十年(1132年)。 劉豫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任濟南知府,冬反叛獻城投金。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冊封劉豫為皇帝,國號大齊,建都大名府。九月初九,繼偽皇帝位,遵用金年號,稱天會八年,十一月,改年號為阜昌。金占領宋大片國土均歸屬偽齊政權管轄。天會十五年(1137年)被廢偽齊,劉豫廢為蜀王,遷居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改封曹王。皇統六年(1146年)“薨,年六十四。 安定寺石窟始鑿于阜昌二年(1132年),最初由華池寨主管漢蕃本門人馬巡檢李大夫組織,請延長縣石匠王志及其女婿馮淵和楊琪開鑿,但未完工,菩薩及南壁羅漢造像未雕刻。至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八年(1178年),其子郭武校尉、華池寨主管漢蕃本門人馬巡檢李世雄組織其弟、胞弟以及安定寺僧人參與,請延長縣石匠王志的外孫馮祐和李琮續鑿,但從窟內未完工造像看,也是未完工。 華池黨項李氏一族,其遠祖為黨項野利氏部落,唐初內附賜姓李,并徙遷芳池州督都府僑治懷安縣界(今華池懷安鎮),其部族安置在督都府所轄靜州(今東華池)。唐乾寧二年(895年)九月補野利阿胡任鳳川、靜羌(今東華池)兩鎮鎮邊使。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六月補野利氏阿胡之子李延玉為武靜軍路指揮。北宋時黨項李氏一族先附于西夏后內附大宋。今有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年)所立《大唐之國碑》可作為重要依據。該碑為時任鳳川、靜羌兩鎮鎮邊使李延玉之子為其亡父所立。記載了李延玉及其父、靜州防河大使同節度押衙野利阿胡的生平事跡。 附:合水安定寺石窟調查簡報 | 廣而告知 | ▼ 宋代是中國文化藝術登峰造極的時代 這一次 宋之美 從瓷器、建筑、繪畫、書法、花箋、 服飾、石刻、宋陵、賞石、蘇東坡藝術 全面反映宋代的藝術成就 可謂國內首次 歡迎掃碼了解 古建之美 特邀國內頂級院校專家學者和活躍的民間古建筑大咖 共同打造“0基礎讀懂中國古代建筑”的系列專題課程 以饗熱愛古代建筑的朋友 《東洋鏡:中國雕塑史》 中國雕塑藝術”四大名著“之一 中國雕塑通史奠基之作 全世界率先在大學開設中國美術史課程的教授 本書即初版于1915年的《中國美術史·雕塑篇》,是大村西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全書由正文和附圖兩部分組成,共收錄50余萬字,1000余幅珍貴的圖片。正文以時間為軸,上至太古時期,下至五代時期。作者在實地考察、觀摩實物的基礎上,詳盡搜輯歷史文獻,全面完整地闡釋了金石紋飾、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中國雕塑的發展脈絡以及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特征。附圖大多是相關文物現存最早的影像資料。今天,圖片中的很多珍貴文物或毀于戰火,或流落異國他鄉,更突顯其珍貴。 《梵物志》 《梵物志》屬于漫談性質的經驗分享,是太陽很大(陽新)多年來對造像研究的總結整理,書中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很感性的描繪,關于造像的審美認知、斷代、真偽鑒別等等。 —————————— END —————————— 轉發分享是對本平臺的最大支持與鼓勵! 感謝關注 【 南山供秀 】 關注你所關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