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青少年情感障礙群體出現了一個新的狀況——低齡化,或者說少年化,也就是13歲以下的孩子情感障礙群體越來越多。渡過社群曾做過一個調查,家長社群里面大約10%的群友都是13歲以下孩子的家長。 花朵一樣的少年,為什么會有情感障礙?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夠切實幫助到我們的孩子? 本次直播間的嘉賓,每一位都有大量的接觸青少年的經驗,我們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嘉賓介紹: 袁萌:心理學博士在讀,學習心理學超過10年 馬龍:渡過線下營項目負責人、陪伴者 鄒峰:渡過圓桌派策劃者,近年來關注親子問題、青少年的情緒問題。 陳奕竹:渡過線下營少年營設計者、帶領人,接觸的個大量兒童、青少年相關的個案和團體 精神障礙低齡化現象的幾點觀察 想先聽一下大家來說說看,從你們近些年的工作中,你們有感覺到青少年情感障礙群體有發生一些什么樣的變化嗎? 線下營初創的時候,差不多是18年到19年,印象中沒有特別小的孩子,從去年開始,就忽然出現超低齡的孩子,最小的有九歲。到2020年8月青島營一次,13歲的孩子來了8個,所以當時印象深刻。 所以,我的觀察是這兩年來參加線下營的孩子低齡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低齡的孩子本來就有是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神經發育的問題。在現在這個競爭的壓力環境下,他們原本就比普通的孩子更脆弱一些,家長就著急,給他施加各種的壓力,結果導致就出現各種情緒問題。 我有一些朋友在創新教育機構工作,有不少孩子無法適應正常的學校生活,就在我們這里全日就讀。我們聊到過孩子的一些狀況,孩子的情況差異很大。 有不少孩子,其實有正常的社交能力,說話蠻流暢的。只是學校的環境會令他很焦慮,很緊張,沒有辦法正常的發言。所以,一個孩子出現狀況,未必是某一個點出問題,要整體、全面地去看。 一些真實案例 可以分享一下相關的真實經歷。 我曾經陪伴過一個高二的學生。他的父母關系不好,父親不管孩子,媽媽也很忙,沒辦法,把他送入一個寄宿制私立學校,媽媽一個月見他一次,那時候他八歲。孩子長大以后對這個事情一直耿耿于懷,說自己焦沒有安全感,每到晚上就感覺很無助,媽媽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我扔到這邊來了,老師也不理我。 還有一個十二歲的女孩,晚上十一點鐘在宿舍自殘,老師很害怕,然后讓爸爸領回家。 我和她聊天,這孩子給我講,馬老師,我太苦了。我每天早上六點鐘就要起床,然后我們十點鐘下晚自習,我的作業做不完,我每天晚上要一般到十二點鐘才能把作業做完。周六、周天一般回不了家,還說,我感覺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了,現在就想死。 當時對我觸動特別大,特別是最后一句,我為什么要活著呢?我想,很多抑郁癥的根源可能從很小就產生了。 袁萌老師提到了”自我整合“這個概念,讓我想到了我碰到的三四個有明顯多重人格的案例。他們在人格整合的過程當中就出現了失憶。他們的記憶本是連貫的,但是他因為創傷,記憶出現了”斷片“,導致不同人格。 我曾和我的一個師妹聊天,她的媽媽是典型的專制型教育方式,總會說說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你也要考好一點,所以她之前一直覺得她的生命就是為了媽媽而活的,覺得這個沒有問題。后來隨著年齡怎張,她開始意識到有問題了,就開始出現心理沖突。 袁萌老師是不是想說,現在的孩子們越來越早的有那個自我的意識?可能與互聯網時代的這個特點有關嗎?我覺得有一定的關系,因為他他接觸的這種更開放的東西更多了,所以就更向往這些。 我覺得有一定的關系,因為他們接觸的這種更開放的東西更多了,所以就更向往這些。 抑郁是不斷地“失去” 我從人本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抑郁癥其實是跟“失去”這個議題有很大關系的。孩子不斷的失去對我自己的一些掌控,我失去自由,我失去我自己的生活。情況嚴重時,他甚至會失去和身體的連接,然后失去一些感覺。所以不斷的失去,有可能就是這個病癥的一個源頭。 聽到一種理論說,孩子從小很多天然的權利被我們剝奪了,比如說玩耍的權利,這時導致心理問題的一個原因。 據我了解,現在很多小學沒有體育課的,課間休息的時候,老師不讓學生出去,說除了上廁所,就得坐在座位上,小時候課間十分鐘我們都是瘋玩。 我一個做老師的同學對我說,他怕這么小的小孩,出去如果大家撞倒了,家長就會來找我們,所以我們就干脆不讓孩子出教室了。 是的。所以在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們就很聽話,呆在教室,就像鳥被關在籠子里,關久了之后,就是你就算把籠子打開,他也不會飛出去。到五年級的孩子甚至就趴在課桌待很久。 表面上孩子很安靜,但實際上心中可能暗藏了很多的怒火,而這些怒火灼燒的往往是他們自己。 為什么“玩耍”很重要 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的低齡化,可能已經是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了那么為什么會這樣? 社會壓力很大的一個作用。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內卷,內卷就會帶來壓力現在這種卷已經卷到了小孩子的身上了,甚至是從幼兒就已經開始卷了。 我做過十五年的外貿工作,接觸過不少歐洲的客戶,和他們聊各自國家的家庭教育。我感覺我們的教育在智力開發過于超前了,孩子情感能力的培育沒有跟上。 我想,任何沒有滿足的,遲早都要補償,如果沒有得到補償,那么最后一定會有災難產生。玩耍是人的天性,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玩耍到,在他長大以后,人格難免會存在一些缺陷。 袁萌: 玩耍可以定義為對”內在秩序“的把握,對于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它是學習的一個基礎。 有個家長問我,孩子十三歲,周六下午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學英語,第二個選擇是去打籃球。是個男孩,個子可能有一米七五了。我問了下孩子這些情況,是在重點中學,學習很辛苦,沒有時間去玩的。 我就堅決告訴他爸爸,打籃球去吧,不要學英語。英語什么時候都可以學。可是到二十歲再去打籃球,就沒有這個感覺了。而且打籃球對男孩子來說,他一種對抗的訓練;傳球的環節,則考驗配合與互相理解。 我的理念里,人格發展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情感能力,第二部分是一些技能;第三部分是知識。 情感的能力是第一位的,情感不能出問題,情感出問題,孩子長大以后就會有問題。第二要培養能力。因為很多技能,比如說你彈鋼琴或者說很多運動技能,你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去培養,你過了這個年輕,到二十歲、三十歲再培養很困難了。在我看來知識是最次要的,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知識一查就能查到。 家長在培養我們的孩子一定要就是說放長眼光,就這個階段我們一定要優先選擇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一定要優先選擇,知道哪個方面的培養是最重要的。 鄒峰: 不要讓孩子過早卷入競爭,這樣只會增加他的恐懼感、焦慮感和羞恥感。因為競爭就是要比較啊,你贏了就是變成一種羞恥感了。當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充滿了這種恐懼和羞恥,那么他的成長一定會出問題。 幼兒出現情感障礙,家長怎么辦? 之前幾位老師提到,孩子小的時候,不能沒有足夠的玩耍。可是,可能當孩子真的出現問題的時候,就什么多東西都不想做了,甚至可能家長反過來說哎你要不要出去玩,孩子都可能都動不起來,怎么辦呢? 我覺得這個短期之內真的很難改變,因為內部已經出現了這種很混亂狀態,不可能立刻恢復的。所以還是需要一些耐心吧。 我們也必須要清楚的是,你再著急真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否則反而會起到阻礙作用。 如果你面對孩子時,先入為主,“你每天都已經向活在蜜罐里了,然后你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如果家長是有這樣子的一個心態,他其實很難就真的能夠去去接納。 我覺得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換位思考。 我們家長自己在職場,當工作你覺得沒有做到像你預期的那個目標的時候,你的情緒是怎樣的?其實我也會是很沮喪的。這樣,孩子的情緒其實不難理解。 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理解。他對你是信任的。只能通過時間、通過你的耐心去慢慢去陪著他。他不愿意說,你就不要逼他去說,這樣很多東西,他的創傷,他的無助,有的時候只能是通過時間來療愈,通過你的耐心來療愈,越急越糟糕。 這時未必不可以示弱,就是我最近看到你這個樣子我很難過,也很傷心,我也很無助,我也想幫你,但是我目前不知道我怎么樣去幫你。家長可以慢慢地、耐心地去嘗試著跟孩子去表達自己無助的那個部分。 本文整理自渡過圓桌派第66期: 嘉賓:馬龍 鄒峰 陳奕竹 袁萌 整理:柴扉(渡過青春號成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