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在對日海戰中,清政府花費了幾十年組建起來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宣告了清朝的慘敗。一直以來,人們似乎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甲午海戰上,而忽視了陸戰的存在。 實際上,甲午戰爭一直都是陸海并行的戰爭,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在進攻之前,山縣有朋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日軍兵分兩路,海路以聯合艦隊打擊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奪取山海關港口;陸軍從朝鮮半島南部登陸,將清政府駐軍從朝鮮趕出去,再順道奪取中國東北,接著向南進發與海軍匯合,最后與清軍在直隸平原進行決戰。 甲午陸戰的第一場戰役開始于朝鮮平壤,這是近代中日雙方在陸上的第一次正面對峙。自7月21日開始,清政府陸續向平壤增派兵力,至日軍發動攻擊前,共有15000名清軍駐守平壤。與此同時,日軍也加快了在朝鮮半島的兵力輸送,共有14000名日本士兵進入平壤。 戰爭的號角在平壤的三個地方同時吹響,第一個是在大同江南岸,日軍率先在此處的清軍發動襲擊,雙方進行了多次炮火攻擊,所幸此處的掩蓋筑體較多,加上后期清軍的援軍及時趕到,所以日軍未能如愿攻下此地。經過一番激戰,清軍也同樣固守住了城西南的戰場。然而,日軍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北部的牡丹臺和玄武門。要知道,此處是平壤城的最高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牡丹臺和玄武門的失守是平壤戰役失敗的關鍵,此后,清軍陷入被動,被日軍打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9月21日,清軍倉皇后撤,連夜出逃500公里,終于趕回到中國境內。據說,清軍的此次出逃十分狼狽,甚至連輜重也放棄了,一路逃回來。 但是,令清軍沒想到的是,日本人的追擊并沒有停止。10月24日,日軍跨過鴨綠江,占領了安平。此后,日軍勢如破竹,接連占領了鳳凰城、安東、寬甸、等地,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遼寧東部地區基本上已經全部淪入敵手。 境內清軍對于日本軍隊的反應,和在平壤作戰時相比,也沒有好到哪里去。早在10月24日,日軍就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進行為期14天的登陸,清軍竟然沒有發現敵方的這一行動,因而錯過了打擊日軍的絕佳時機。11月5日的金州戰役,守城將領趙懷業棄城而逃,日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了大連灣。隨后,日軍又劍指旅順。僅五日,旅順海軍基地全部淪陷,清軍損失慘重。 要知道,清政府當初為了建立這個海軍基地,整整用了16年的時間,耗費了巨額銀兩,沒想到竟如此輕易就落入敵手。在這里,日軍還制造了野蠻的旅順大屠殺,當地20000多名無辜百姓慘死于日軍之手。 12月,日軍又迅速拿下海城,此處是丹東、旅大、奉天的中心點,東北地區的貿易往來幾乎都要經過此處。海城的失守令清軍頗為不甘,又或許是因為清政府那所剩無幾的自尊心,清軍在1895年1月到3月期間,對駐守在海地的日軍發起五次反攻,對消耗當地日軍的力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這未能改變甲午戰爭的局勢。 就在清軍反攻海城之際,日軍已經于1895年2月全部占領了威海衛,北洋艦隊全部被殲滅。這意味著,清軍的海戰已經失敗。 同時,山東半島的失守也意味著,在陸上,清政府將面臨南北兩路日軍的打擊。1985年7月的田莊臺戰役成為雙方在陸上的決戰,清軍的慘敗讓清政府不得不與日本交涉,同意馬關條約的簽訂。甲午戰爭從朝鮮打到中國境內,歷時將近一年,到此終于畫上句號。但是,我們都知道,對于清政府來說,這才是屈辱和痛苦的開始。 甲午陸戰的慘敗震驚了世界各國,因為按照實力來看,雙方的差距并不是很懸殊。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國力和軍事實力有所增進,但是對于清朝來說,日本仍然是一個可以“較量”的對手,按照當時清朝國內的經濟實力和裝備,清軍也完全可以和日本“一較高下”。但是,為何甲午戰爭中,陸戰竟慘敗到被日本追著打到國內呢? 既然是打仗,我們要看的就是軍隊的實力,在甲午陸戰中,清軍的軍事實力和日軍的軍事實力之懸殊,應該就是清軍失敗的關鍵。 首先是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武器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戰爭的勝負,在甲午陸戰中,無論是武器的數量還是質量,清軍都遠遠不如日軍。由于清朝統治者的荒淫無度,不斷挪用軍餉,軍隊的軍費一再減少,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清軍的裝備更新十分緩慢,在甲午戰爭以前,清軍所用的洋槍洋炮僅限于起步階段,僅有淮軍和湘軍能夠配備充足的槍炮,其他軍隊用的,仍然是老舊的弓、箭和各種棍棒。就連清政府十分重視的東三省聯軍,也僅有四成的士兵配備了標準的防軍快槍。 同時,清軍的裝備質量也令人堪憂,武器問題百出,“走火” “銹壞”的情況屢見不鮮。據說,當時大連守軍各營的軍械庫里,有三成的槍已經生銹,根本沒辦法使用。在戰場上,清兵用生銹的槍與日軍作戰,經常出現“連發數槍彈半聲不響”的情況,更過分的是,有些部隊里甚至出現了“假彈藥”。 與此相反,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提高自身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加軍費開支,而且還從西方各國進口大量新型武器。不僅如此,當時的日軍已經能夠獨立研制槍支,1889年出產的“二十二式步槍”是甚至比德國、法國制造的步槍還可靠。日軍優良的軍事裝備保證了火力優勢,故而能夠在對清作戰中取勝。 其次,清軍作戰兵力不足亦是失敗的原因之一。甲午戰爭期間,清軍可動員的兵力總數超過日軍,但是在每次的重大戰役中,清軍能夠調動的戰爭的參與人數又比較少,所以不能形成數量上的優勢。平壤戰役失利后,清政府召集“七十二余營”軍隊鎮守鴨綠江兩翼,實際上召集到的人數還不到一半,防守的營旅編制人數嚴重不足。當鴨綠江邊防線戰役開始時,日軍比清軍多了三分之一的人數。 最后一個原因在于清軍的軍事編制混亂、兵種單調,從而導致戰場上指揮不便,不能發揮不同兵種之間協同作戰的效能。清軍中有多種軍隊,八旗、綠營、防軍、練軍以及淮軍、湘軍并存,他們各自為伍,都有各自的組織編制體系。所以,一旦不同的軍隊需要協同作戰時,由于軍制不一,就很難統一指揮,協調調度軍隊也不容易。 相反,日軍的軍隊軍制更為先進、科學,更適合近代戰爭。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軍隊仿造西方軍制,對軍隊重新編制,建立了“師-旅-聯隊”的建制,組織嚴密,層次分明,指揮起來也很方便,所以軍隊在協同作戰時效率很高,作戰力也很強。 此外,和日軍相比,清軍的兵種配比顯得單調、配置不全。清軍設有步兵、騎兵和炮兵,但是每個營里面,三個兵種的比重不一,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營幾乎全是步兵,有的營雖然配備了炮兵和騎兵,但是人數占比很小。日軍除了以上三種傳統兵種之外,還配備了輜重和工兵,且炮兵之中又有細分。如此一來,士兵們在作戰時就能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大大地提高了作戰效率,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物質消耗和人力損傷。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清軍仍然是一個封建、落后的舊式軍隊,但是日本陸軍儼然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先進部隊。加上政治、經濟和國際援助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清政府在陸戰上慘敗于日本,就變得不足為奇了。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 1、《從軍事力量對比看中日甲午陸戰清軍的失敗》,洪波 2、《從裝備角度看甲午清軍陸戰戰場失敗的原因》,葛靜波 3、《甲午清軍陸戰評價的幾個問題》,關捷 4、《甲午戰爭中日雙方力量及損失對比》,劉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