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下李建成頭顱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不這樣做的話,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就有可能失敗。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在長安城太極宮的玄武門附近,上演了一場由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發(fā)動的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 政變的結果,是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原皇太子李建成,并誅殺四弟齊王李元吉,最終,迫使唐高祖李淵不得不將大權交出。 但在政變過程中,有一處令人十分疑惑的細節(jié),那就是李世民一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后,緊接著又將他的頭顱砍了下來。 莫非是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有深仇大恨,才讓他下此狠手?實際上并非如此。 在明知道李建成已經死亡的情況下,李世民仍然砍下他頭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舉動是整場政變極為重要的一步,如果不做,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參與人員,都會因此而死。 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被壓制到崩潰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確實是由李世民一手操刀不假,但他也是被逼得沒法子了。 眾所周知,唐高祖李淵與發(fā)妻竇皇后一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演繹里為李元霸)以及四子李元吉。 其中,三子李玄霸死得早,因此在李淵登基前后,出力最多的就是其他三個兒子。 而在這三個兒子里面,最勞苦功高的就要數次子李世民,可以說,大唐的江山有一多半都是他真刀實槍打下來的。 但也是因為他的能力強且功勞大,在大唐開國之后,卻遭到了不少無端的猜忌。 猜忌的根源,則來自于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建成是擔心李世民功勛過大會威脅到自己的太子之位,而李元吉則是一心想讓李世民和李建成爭一個魚死網破,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 總之,兩人雖說方向不同,但終極目標卻一致,那就是消除李世民這個威脅。 因此,兩人順其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同盟,這個同盟最大的任務,就是如何想方設法給李世民下絆子,以讓他吃癟為樂。 這種設計陷害,在玄武門之變前,屢有發(fā)生。 比如,在武德七年,李淵組織的一場郊外狩獵比賽上,李世民就差一點中了李建成提前設下的圈套。 當時,李淵要求三個兒子比賽,看誰獵殺的野物多,等到三人準備出發(fā)時,李建成牽來一匹馬,忽悠李世民說這是一匹好馬,讓李世民騎著這匹馬比賽。 這匹馬是好馬嗎?確實是,但性子極烈,經常尥蹶子,尋常人根本駕馭不住他,李建成把這匹馬交給李世民,擺明了就是讓李世民出丑。 而李世民呢?由于當著自己老爹的面,也不好進行拒絕,只能是騎上馬離開。 但跑出去沒多久,馬就尥起了蹶子,幸虧李世民騎術了得,幾經努力才算是把馬制服,而看到這匹烈馬屈服后,當時的李世民相當得意,對不遠處的宇文士及吹了一句牛。
其實李世民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他知道李建成想用一匹馬來暗害自己,但自己生死有命,哪里會是一匹馬就能害死的? 但這句話被李建成得知后,卻變了味道,他通過李淵后宮的妃子給李淵吹“枕頭風兒”,硬是把這句話的意思,變成了李世民自稱有天命,要當天下主,不會平白無故的死去。 而李淵呢?對此未加分辨,不由分說的就把李世民叫來一通大罵,以至于李世民伏地叩頭,自請治罪,但李淵仍不解氣。 若不是當時恰逢突厥來襲,李淵需要讓李世民帶兵打仗,估計李世民是難逃罪責。 而像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包括李世民在對抗突厥入侵這場戰(zhàn)役上,他巧妙利用計謀,沒費多大周章就讓突厥大軍退走,但他得勝歸來后,不僅沒有嘉獎,反而還是打壓不斷。 除了不斷給李世民本人使絆子之外,李建成還暗中去挖李世民的墻角,千方百計的收買秦王府的人。 比如尉遲恭,李建成就曾經重金對他收買,只不過尉遲恭當場拒絕了他,也正是因為如此,尉遲恭遭到了李建成的暗殺,雖說躲過一劫,但卻被李建成設計陷害關進了大牢。 最后還是李世民拼死營救,才救尉遲恭出來。 除此之外,還有像房玄齡、杜如晦等原本是李世民的謀士,都被李建成設計一一調出秦王府,一番操作下來,李建成前后調走了李世民多達60余位屬下。 對于這些,李世民是敢怒不敢言,他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成了光桿司令。 但成光桿司令就完了?李建成顯然不是這么想,而李元吉更不是這么想,他分分鐘都想置李世民于死地,甚至有一次,他還準備當著李淵的面殺了李世民。 雖說李元吉這個瘋狂的計劃最終沒有實施,但不僅沒有受罰,反而還在不久后,直接跑到李淵面前,要求父親下令殺了李世民。 這些事,在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后,每每提起來傷心不已,他傷心的,不僅是自己的親兄弟想置他于死地,還有父親李淵一直以來的偏心。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的日子相當不好過,戰(zhàn)戰(zhàn)兢兢、提心吊膽是當時的常態(tài),畢竟可能自己一個不小心,就會著了李建成的道兒。 但即使是極其謹慎,李世民還是在后來差一點被李建成用毒酒毒死,而事情到了這種局勢之下,如果李世民再不做點什么,那么早晚有一天,他會不明不白的死去。 可是,還沒等他準備動手,李建成和李元吉倒先動手了。 玄武門之變爆發(fā):糾結萬分的李世民武德六年,在李建成毒殺李世民未遂不久后,李淵下了一道旨意,安排李世民前往洛陽,效仿漢景帝安置梁武王,將陜東一帶的區(qū)域劃撥給李世民統(tǒng)轄。 這道旨意,讓李世民暫時的松了一口氣,最起碼不用在長安城里提心吊膽了。 但就在他以及他的家人打包行李,準備出發(fā)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卻不樂意了,在他們看到,論行軍打仗,自己一方肯定不是李世民的對手,如果放他去了洛陽,那么日后必將是一個心頭大患。 于是,他們兩個跑到李淵面前,添油加醋的說李世民的家里人,正因為要去洛陽而高興的快哭了,由此得知,李世民在這一走,怕是就不回來了。 而最終,在兩人的“勸說”之下,李淵居然收回了讓李世民去洛陽的命令。 對此,李世民相當郁悶,但更讓他郁悶的事情還在后面,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夜以繼日的不斷游說李淵,要其下令殺掉李世民,同時,李建成繼續(xù)明里暗里的調離秦王府的人,到了武德九年的時候,李世民的身邊,僅剩下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 但即便是在這種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李世民在面對屬下勸說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時,依舊是猶豫不決。 畢竟不管怎么說,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自己的兄弟,殺兄弒弟的事情,他李世民真的做不出來。 但李世民心軟,不代表對方就心軟,在武德九年三月的一天,李世民埋在東宮的一個暗樁給他帶來了一個可怕的消息。 這個暗樁名叫王晊,是在太子的東宮里負責計時的官員,在很早的時候就成了李世民的棋子之一,而他因為身份低微,所以就不受人主意,也由此能幫助李世民刺探到不少情報。 他告訴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確定好,要殺掉李世民。 李建成的具體的操作思路,是準備在近日為李元吉餞行時(當時突厥攻打大唐,李元吉被任命為統(tǒng)帥),趁機發(fā)動兵變,殺掉李世民,并逼迫李淵交出大權。 在聽完王晊所說后,李世民當時是大驚失色,他知道對方的刀已經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但直到這個時候,他還是猶豫不決。 為此,李世民還特意找來了一個算占卜的龜殼,準備占卜一下吉兇,而最終,在群情激憤的部下們勸說下,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先下手為強。 而就在這個時候,宮里傳來圣旨,要李世民即刻進宮覲見。 在這種關鍵時刻,讓進宮必然是有什么大事發(fā)生,為了以防萬一,李世民和謀士們制定出一個行動計劃,一切安排妥當后,李世民只身進了皇宮。 那么說,李淵這個時候找李世民干什么呢?其實沒別的事,就是要發(fā)脾氣。 之所以要發(fā)脾氣,是因為有人向李淵奏報說,最近長安城的空中出現太白星,而負責星象的官員經過研究,得出了一個讓李淵十分生氣的結論。
面對震怒的李淵,李世民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不過,他對此早有一套說辭。 并且,李世民還趁機舉報李建成和李元吉與后宮的嬪妃淫亂,而李淵在聽到李世民的舉報后大驚失色,當即決定先不追查李世民,而要等到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對峙。 李淵的這個決定,讓李世民逃過了一劫,也讓他有了足夠的時間進行安排。 就在玄武門之變發(fā)生的前夜,李世民的秦王府里,所有人的精神狀態(tài)都緊繃到了極致,李世民也同樣如此,在極度緊張的氣氛下,李世民共做了三項安排。 第一項,安排他的舅舅(妻舅)高士廉去長壽坊和光德坊調集死囚,來護衛(wèi)秦王府,防止被人偷襲; 第二項,安排自己陣營的禁軍將領,接替玄武門的保衛(wèi)工作; 第三項,在秦王府里,挑出了800名死士,并給他們發(fā)放了武器; 等到這一切都安排完畢后,已經是后半夜了,距離天亮也沒多長時間了,而這一段時間,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光。 就在幾個時辰之后,他就會變成一個殺兄囚父之人。 但與此同時,李建成那邊也沒閑著,就在李世民向李淵舉報李建成時,后宮的張婕妤聽到了兩人的談話內容,而這個張婕妤和李建成的“私交”甚好,因此,李建成很快知道了父親李淵要召見自己對峙的事情。 情急之下,他便于李元吉商議,李元吉畢竟是久經沙場,認為應該托病不起,并召集部隊,以觀時局。 但李建成卻拒絕了李元吉的提議,并且,非常自信的說,皇宮內外都是他的人,這個時候,應該入宮,親自打探消息。 李建成的自信,來自于禁衛(wèi)總領常何,此人統(tǒng)領玄武門處的禁衛(wèi)軍,并且是他的親信。 但實際上,這個常何,是李世民埋在李建成身邊的暗樁之一,但可惜的是,李建成對此毫不知曉。 因此,他與李元吉兩人,就這么大搖大擺的,騎著高頭大馬前往玄武門。 但就在二人臨近玄武門時,發(fā)覺不對勁,趕忙調轉馬頭逃脫,但沒等他們跑多遠,李世民就從一旁殺了出來。 說時遲那時快,李元吉看到李世民之后,在極短的時間里搭弓射箭,但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別的什么原因,他連射三箭,居然箭箭落空。 而李世民也沒和李元吉過多糾纏,直奔李建成追去,并且一箭射過去,當場就將李建成射翻在地。 堂堂皇太子,就此身亡。 與此同時,尉遲恭帶著人也趕到了現場,而李世民也開始追擊李元吉,就這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意外情況。 李世民所騎的馬由于奔跑過快,一個不小心,就被樹枝絆倒了。 馬匹一倒,李世民也摔了下來,正好摔在李元吉不遠處,見此情景,李元吉一個快步沖過去,拿起身邊的長弓,用弓弦就勒住了李世民的脖子。 就在李世民被勒的臉紅脖子粗,快要翻白眼的時候,尉遲恭趕到了。 看到李世民快被勒死,尉遲恭是爆發(fā)出平生最大的吼聲,吼聲震得李元吉一驚,他深知單打獨斗不是尉遲恭的對手,因此,松開李世民,轉身就跑。 但沒跑多遠,就被尉遲恭追上,最終死在了尉遲恭的手里。 到了這個時候,整個政變幾乎已經成功了一半,但也就是一半而已,那邊李建成的親信士兵,正對玄武門以及秦王府發(fā)動著猛烈的進攻,同時,李淵還在不遠處的皇宮里。 一切的一切,都還存在很大變數,遠遠達不到勝利的程度。 關鍵時刻,還是尉遲恭,在征得了李世民同意后,騎上馬找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尸首,將二人的頭顱割了下來,帶著這兩個頭顱,完成了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最終穩(wěn)定的局勢。 那么,李世民為何會同意尉遲恭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呢?并且,尉遲恭又帶著這兩顆頭顱干了什么呢? 玄武門之變尾聲:兩顆頭顱的妙用尉遲恭帶著這兩顆頭顱,先后去了兩個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玄武門,當時,李建成的親信薛萬徹正帶著2000名士兵,發(fā)了瘋一樣的攻擊玄武門。 負責守衛(wèi)玄武門的,是李世民安排在此的中郎將呂世衡和敬君弘,二人在看到來勢洶洶的薛萬徹等人后,馬上挺身而出,帶著人就殺向對方。 期間,曾有人勸說他們要“靜觀其變”,但二人根本沒聽,直接就沖進敵陣。 可惜的是,雙拳難抵四手,這兩位雖說勇猛,但畢竟寡不敵眾,很快就被薛萬徹擊殺。 緊接著,薛萬徹就帶著人對玄武門展開攻擊,就在即將攻破時,李世民麾下的張公謹趕到了,他在關鍵時刻,憑一己之力,硬是將厚重的玄武門關了起來。 我們在不少古裝影視劇中都見過古代的城門,一般都是巨大且厚重,而張公謹卻一個人將厚重的城門關了起來。 若非超強的爆發(fā)力,根本就做不到。 見到城門被關,薛萬徹的人就開始試圖打開,但打了一陣后他們發(fā)現,城門太厚,根本砍不動。 怎么辦呢?這個時候,薛萬徹大吼一聲,命令士兵調轉方向,往秦王府攻去。 不得不說,薛萬徹這個計劃還是比較不錯的,當時秦王府的守衛(wèi)力量并不強,也就是前文講到的高士廉帶著部分死囚以及府里原有的一些守衛(wèi),如果薛萬徹帶著這2000名殺氣騰騰的士兵殺過去,那么秦王府勢必會被打下來,府里上下也都有可能遭難。 關鍵時刻,尉遲恭趕到了,并且,帶著兩顆血淋淋的人頭。 沒錯,這兩個人頭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當尉遲恭拎著人頭出現在薛萬徹面前時,包括薛萬徹在內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老大,已經被斬殺了。 老大都死了,自己還打個什么勁?因此,這2000名士兵很快就做鳥獸散。 而薛萬徹自己,眼看大勢已去,急忙帶了幾十個騎兵,一路沖殺,往南突圍而去,至此,玄武門和秦王府的危機得以解除。 這就是尉遲恭帶著人頭去的第一個地方,也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兩顆人頭的第一個妙用。 如果沒有人頭的及時出現,那么薛萬徹帶著人就會殺向秦王府,屆時,守衛(wèi)秦王府的高士廉以及眾將士就會面臨一場惡戰(zhàn),并且還是有死無生的惡戰(zhàn)。 而一旦高士廉失敗,那么秦王府上下就會遭到殺害,李世民的家眷也逃不過這一劫,這種情況如果成為現實后,就會對李世民造成極大的沖擊。 士氣渙散,兵敗如山倒,他本人也有可能會被亂軍殺死,即便是僥幸沒死,但想扳回局面怕是很難了。 畢竟在玄武門之變的現場,除了那些忠于李世民的將士,還有不少“騎墻派”。 這些騎墻派,一直在進行著觀察,觀察究竟誰能占據上風,然后好投入勝利一方的陣營,如果李世民失敗,他們不介意以誅殺叛軍的名義,將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斬殺當場。 幸好,尉遲恭帶著人頭來了,穩(wěn)定了局勢,占據了上風。 玄武門這邊穩(wěn)住之后,尉遲恭帶著人頭又去了第二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距離玄武門不遠的西海,這里屬于皇宮內的一條景觀河流。 李淵正帶著宰相裴寂、蕭瑀以及陳叔達等人,在這條河流上劃船玩兒。 至于李淵為何會在這里安心地劃船,并且對距離這里不遠處的玄武門震天的喊殺聲視若無睹,我們不得而知,但極有可能,李淵是在某種“脅迫”之下,才會安心在這里劃船的。 拋開他因何劃船不說,單說就在他劃的興起的時候,渾身是血的尉遲恭來了。 接下來,李淵與尉遲恭二人就進行了一場極為經典的對話,在這場對話里,尉遲恭展現出了高超的說話藝術。
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淵問尉遲恭外面是什么人作亂?你來這里做什么?尉遲恭則答道,外面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亂,不過,秦王李世民已經將他們誅殺了。 之后,在蕭瑀以及陳叔達的趁機“勸說”下,李淵長嘆一聲,交出了所有權力。 為什么李淵會如此配合?很簡單,是尉遲恭一直拎在手里的兩個人頭,讓他知道此時在外面,自己的二兒子已經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 留給自己的唯一一條生路,那就是乖乖地配合照做。 在此之后,李淵如同木偶一般,按照尉遲恭的要求,寫下詔書,命令還在抵抗的東宮部隊放下武器,同時安排黃門侍郎裴矩等人去往東宮以及齊王府,安撫將士以及家眷。 但沒想到的是,裴矩前腳剛到,秦王府的士兵就殺了過來,先是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全部殺死,之后又將屠刀砍向那些已經放棄抵抗的將士們。 關鍵時刻,還是尉遲恭,他對李世民說,“元兇已誅,何必牽連他人”。 最終,李世民聽從了這個建議,沒有再對這些將士趕盡殺絕,不久后,李世民接受了唐高祖李淵的禪位,正式登基,成為大唐的第二位帝王,史稱“唐太宗”。 通過玄武門之變的整個過程,我們就可以發(fā)現,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并非是李世民為了單純的泄憤,而是二人的頭顱有大用,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震懾東宮和齊王府的士兵,讓他們就此放棄抵抗。 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李淵明白,當時誰才是局勢的掌控者,也只有這樣,李淵才能交出權力,不然,雖說李世民暫時占據了優(yōu)勢,但畢竟李淵當時還是皇帝,如果他一聲令下,要將士們消滅李世民等人后,那么無疑就會給李世民帶來極大的麻煩。 所以,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這一步相當重要,直接關系到玄武門之變的成功與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