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交《針灸甲乙經》,出自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其在小腿內側, 當足內踝尖上3 寸, 脛骨內側緣后方。
穴名由來
三陰經而言,交,指交會與交接。為足太陰、少陰、厥陰三條陰經交會之處。(《針灸穴名釋義》)
古代驗案 “昔有宋太子,性善醫術.處苑逢一懷娠婦人,太子診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診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腹視之.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后世遂以三陰交、合谷為孕婦禁針腧穴。
在“醒腦開竅”中應用
三陰交穴作為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中重要穴位之一,治療中風病療效確切,由于中風病多見肝腎陰虛, 針刺三陰交可以疏通三陰, 瀉浮越之陽, 引亢陽歸陰,亢陽潛降,以滋肝腎脾三陰, 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臨床操作: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進針1~ 1. 5寸, 針尖向后斜刺與皮膚呈450角, 施提插補法, 至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針刺三陰交可以激活大腦多個腦區,使其信號強度升高,改善腦區功能,從而影響大腦對人肌體的整體調節作用。
現代臨床效用
治療作用及整體作用。其近治作用是指三陰交能治療其所在部位附近的疾病, 即腿足部疾病, 如下肢癱瘓、足跟痛等。遠治作用即根據“ 經絡所通, 主治所及” , 足太陰脾經經脈所主的婦科病證及脾胃、前陰病癥均可治療。且臨床中機體的不同狀態具有良性調除治療腦血管病以外,三陰交穴在臨床上效用廣泛,三陰交穴的主治作用可歸納為近治作用、遠節作用, 如既可以止遺, 治療尿失禁、遺尿等癥;還可以利尿通淋, 治療尿潴留。三陰交穴的整體調節還體現在對患者內分泌、神經、免疫等功能的整體作用。
三陰交穴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也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不但能治療脾經的疾病,又能治療肝腎兩經的疾病。肝藏血、主疏泄,宜條達。其經筋“結于陰器,絡諸筋”;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和生殖,腎藏精,胞脈系于腎。故三陰交穴一直被視為治療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要穴,治療相關疾病必須重視調治肝脾腎三臟,三陰交穴與奇經八脈的關系也甚為密切,沖任督三脈皆起于胞中,帶脈則環腰一周,絡胞而過,與胞宮關系密切,且沖為血海,任主胞胎,因此,三陰交穴亦可調理奇經八脈,治療相關疾病。臨床上應用三陰交治療婦科疾患時,常常針刺法與灸法聯合應用,療效更佳。
此外,三陰交穴對于五官科疾病如耳鳴癥,皮膚科疾病如蕁麻疹等均有良好療效。
保健作用
除治療效應之外,三陰交穴還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三陰交可以調節女性的月經問題。腎主生殖,脾通血,肝藏血。人體的氣血都于三陰,而三陰交為匯聚之地。所以經常按摩或艾灸三陰交對于人體的氣血的調節有益,特別是對于女性朋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如痛經、月經周期或者顏色問題,以及經期的其他癥狀,都能利用三陰交進行調理,可以達到女性保健的目的。
三陰交對于減肥也有很好的效果。研究證實三陰交穴具有減肥調脂的雙重作用, 可健脾胃,益精氣, 除濕痰。通過對脾經穴位的按摩就能改善脾的運化功能,達到減肥的目的。其次三陰交穴可以調節水液在身體的分布,按揉三陰交能夠有效的改善臉腫、手腫、下肢腫這些由于水分布失常而出現的問題。
按摩方法
先將手指放于穴位表面用力向下按壓,然后再按揉,揉的時間可根據個人體質耐受而定。因為下肢部的穴位肌肉比較豐厚,堅持用力按摩可以獲得比較持久的刺激作用。按摩時需注意由于三陰交穴可以調節人體氣血運轉,所以孕產婦一定禁止按摩三陰交,以防影響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