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戰略思維的文章中,我們提到戰略思維的重要性。 人人都應有戰略思維,但總是少數人才擁有。 戰略思維既是必需品,又是奢侈品,它代表一個人的層次與智慧等級。 那如何才能具有戰略思維,本篇文章我結合認識的商業大牛以及過去輔導的世界500強企業的經歷分享自己的看法: ![]() 01 建立你的底層邏輯 任何個人和組織,在自我進化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面臨“行為——思維——底層邏輯”的升級,越往上改變越表面,越往下越具有決定性、奠基性和普適性。 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本質是什么,決定萬事萬物發展規律的是什么?一定不是你看的現象世界,而是躲在現象背后的底層規律,比如構成我們宇宙觀的底層邏輯,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 如果把這個系統比做一座房子,那么底層邏輯就是這個房子的根基,決定了這個房子能夠承受重量、高度。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可以去進行房子的結構設計、使用布局、外觀裝飾等。沒有根基,就沒有后面的美輪美奐;即使有,也是稍瞬即逝。 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手機,除了酷炫的外觀設計和便捷的操作功能之外,底層操作系統也非常關鍵,表面設計再光鮮、再漂亮、再時尚,都是表面,最核心的就是底層操作系統。 ![]() 人也是一樣,底層邏輯決定了你的認知水平、思想深度、思維能力,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要是連獨立思考能力都沒有的話,就別談什么戰略思維。 沒有強大的底層邏輯,讀萬卷書也只是個書呆子,行萬里路也只是個行尸走肉。底層邏輯就是老子稱為的“道”,西方世界所說的“科學規律”,佛家所言的“普世智慧”。 它的本質不是知識,而是哲學和方法論,哲學和方法論解決的就是如何認識問題、把握規律,也叫元認知。 這是所有人建立戰略思維的根基和出發點。 人人都有自己的底層系統,區別就在于強不強大、縝不縝密、高不高級,一個人底層系統的構成和時代背景也有關系。 如何建立強大的底層系統?我分享兩個方面的經驗:啃經典和刻意練習。 02 啃經典,會先賢 全球一體化,像一張織網。疫情、經濟下行、俄烏戰爭給世界帶來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的是,大家感到對外部世界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弱,會覺得自己的知識不足,于是越來越焦慮。 為了緩解焦慮,去假裝學習,買各種書本,各種課程,盲目追求數量。假裝學習實則是低效率的勤奮,收益非常差,僅僅是為了通過這樣給自己一種滿足感,造成了成長的假象,其實都是自欺欺人。 ![]() 不得不說娛樂時代給我們的沖擊確實是太大了,現在連愿意在朋友圈看文章的都變成了少數派,更不用說打游戲、刷抖音、窮應酬等娛樂至死的潮流。沉得下心的人越來越少,哪里還說板凳要坐十年冷,一年都不愿意坐。 戰略思維的智慧在哪里? 答案:就在經典。經典是先賢的思想源泉,啃經典,就是和高能的先人對話。 ![]() 因為經典記載的是人類在某一模塊知識的最佳思考和最佳實踐,這些對于我們后人而言是值得傳承和借鑒的,它是真正幫助我們少走彎路,獲得有效的生存智慧。人類的每一次創新,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擁有了新的思考。 經典是要反復啃的,而不是隨便瀏覽、翻一翻的內容,要下苦功夫,去吃透和真正消化經典。現在的人不愿意啃經典,更愿意讀網文、吃快餐,在朋友圈去看一些娛樂消遣類文章。 快餐文化最大的問題,就是碎片化,不夠系統。但它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 正因如此,國海建立自己的知識共享和交流平臺,目的就是助力人們通過有限的瀏覽時間,去系統化吸收經典知識。 我們的線下研討會,每期都是啃經典和咨詢實踐干貨,每次幾天下來,很多學員都會感嘆,信息量很大,自己以前真的好多不懂的。希望我們的存在,能幫助有緣的你可以最快速地吸收轉化,并讓你的生存現狀得到改善。 ![]() 我們也建議大家也對朋友圈的東西進行甄別,不能說都是垃圾,但是難免有一些犯了基本邏輯錯誤,注重娛樂化、雞湯化的內容,用一驚一乍的方式來吸引眼球的低質量的內容,這種內容像興奮劑,當下看起來很愉悅,但低效率的閱讀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漸腐蝕了人們上進的斗志。 我們不可能逃避時代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時間,跟著高價值的人一直往前走,一起啃經典,一起通過分享、交流那些你看起來很吃力,很費勁的,不愿意去讀的智慧。 啃經典就能看出一個人能不能成大器,對于不同個體而言,沒有標準化的經典,但不管是哪個學科的經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等等,都有著共同的指向,就是背后的方法論和哲學。 當一本書越讀越薄,薄到最后的時候,就剩下哲學和方法論了。之后再去實踐,再去品味,又會越來越厚。這個過程,我們要向曾國藩學習“結硬寨,打呆仗”,用靜氣去涵養大氣。 03 邊實戰,邊總結 我們時常說,要“知行合一“,戰略思維的建立也不例外。 現實中,知道比較容易,做到卻很難。我們輔導很多企業,在組織變革中,上到領導人,下到一線員工,變革最難的點就在于行。因為“行“要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意味著要打破過去舊的行為模式,我們知道人性是不喜歡改變的,因為改變很痛苦。 所以,從東方到西方,一直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東方孔夫子的“學而時習之”,西方的“一萬小時定律”,強調的就是要多實踐多行動。 啃經典更多是“學“,獲得先人智慧。更重要的是”習“。否則光學不練,光說不做,那是吹水佬。正確的姿態是,三分學,七分習,但事實上大部分人更多是九分學、一分習,這樣的收獲非常有限。 ![]() 如何習? 人各有不同,有人選擇寫作,寫作是深度思考的過程。我們不一定要寫書,寫讀后感、寫日記,錄音、拍短視頻都可以。東西不一定要多,也不一定一開始就要求很高質量,但一定要是自己的思考得來的,不能東抄西抄,沒有長期的獨立思考,很難建立自己對事物深刻的認知。 只是每個人“習”的方法不同,有的人以教為學,通過好為人師的過程,倒逼自己弄明白;有的人是直接在工作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加深感悟。 總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一定注意練習要持之以恒,否則就像打籃球一樣,不練排球、不練傳球、不練基本功直接就想和NBA選手過招,那是癡人說夢。 04 多看看,多思考 要擁有戰略思維,很重要的兩點就是要修煉自己的視野與格局。 如果說底層邏輯決定了你的深度,那么視野與格局就決定了你的廣度。 ![]() 1、建立全方位的視角 戰略思維不是專家思維,不是工具思維,越是以專家自居,自稱營銷專家、管理專家、金融專家的人,離戰略越遠。因為,它只是在單一方面的認知特別高,但戰略是跨專業、跨學科、跨門派、跨時空、跨地域、跨文化綜合性的,而不是專一性的。 簡單來說,戰略是一個人、專業線條是腦袋、胸腔、腰部、腿部,專業很重要,它支撐和構成整個人本身,但必須靠血管和神經來打通和承載。 我們做企業的咨詢輔導同樣,如果做企業的診斷,我們不可能只關注某個專業板塊,譬如組織、營銷等,要跳出來關注企業戰略、組織、市場、渠道、管理、品牌、財務、生產、研發等等,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視角。 2、了解和讀透信息資訊 每天,花一點時間,多看看全國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科技、社會相關等資訊和常理。 多關注經濟和時事政治,有很多人不喜歡政治,一提到就覺得很官僚、很黑暗如何如何,很多文青、憤青對政治很排斥,政治是構成我們生存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關心政治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戰略思維。不僅要關注國內政治,也要關注國際政治,比如當下中美的經濟政策、俄烏戰爭帶來的極端影響。全球化時代下,孤立不復存在,地緣政治互相緊密關聯。 真正理解文化,包括歷史文化的積淀、文化DNA傳承、一方水土一方人等等,歷史、藝術、宗教、哲學都涵蓋在里面。 ![]() 3、懂人性 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利益主體方的不同訴求等。這些人性的訴求,背后都是由其生存結構所決定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人性的深刻把握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的有用。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陽光下沒有新鮮事,我們讀老子、孔子、孫武他們的經典,就是通過歷史去認識人性,找到規律。 4、多連接 多跟比你層次高的人混,珍惜你能結交到的高人。有很多人喜歡和平行的人混,大學生和同學混,進入職場了和新人混,到了中層和同事混,一起喝小酒,罵老板。看到和自己不同年齡段、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興趣愛好,就敬而遠之,覺得大家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放下成見和心結,盡可能結交比自己層次高的人。因為層次越高,圈子越小,質量越精。智慧維度不同,看問題的廣度、深度都不同,這種形式的連接是真正幫助我們提升人生維度的途徑。 有時候你一直想不通的問題,別人無意間一句話后就被點通。 ![]() 05 總結 戰略思維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戰略思維的過程也是刻意練習的過程,知道不如做到。 最好的改變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