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泰州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 問題。任元受,事②母盡孝,母老多疾病,未嘗離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飲食,或以燥 濕,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憂喜稍過。盡言皆朝暮候之, 無毫發不盡,五臟六腑中事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 后知,故用藥必效,雖名醫不迨③也。''張魏公作都督, 欲辟35之入幕,元受力辭⑥曰:“盡言方養親,使得一神 丹可以長年,必持以遺老母,不以獻.公。況能舍母而 與公軍事耶? ”魏公太息而許之。(節選自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注釋]①任元受:名盡言。②事:侍奉。③迨(ddi): 及。④辟:征召。⑤辭:推辭。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考點:理解實詞的含義】⑴未嘗離與有( )(2)或以語書福多( )(3)盡言萬養素( )⑷必持以尊老母( )A.以順為正者 B以光先帝遺德 C策之不以其道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改編]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考點:把握虛詞的意義和用法】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2分)【考點:停頓、斷句】雖名醫不迨也(2)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 表》)(2分)譯文:_5.《老學庵筆記》是宋人筆記中的佼佼者。選文對任 元受這一形象的刻畫很出色,請簡要分析。1.從考查方式看,中考對文言實詞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1)單獨考查,即從文言文中選出四個語句,要求解釋加點的實詞的意思。考查時,以單音節詞居多,雙音節詞也時有出現。(2)偶爾在選擇題中與虛詞混合在一起考查。(3)常與文言文翻譯放在一起考查,且實詞往往是得分點。2.從考查內容方面看,“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主要涉及五個考查點: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偏義復詞等現象。其中,前三種是重中之重。3.從文言實詞的根本來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實詞基本上都在課本中出現過,重點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中考文言文中出現的相關實詞看似與我們學過的課文沒有聯系,但認真分析后可以看出,這些詞的意思與我們學過的課文密不可分。1.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一些同學在學習文言文時,往往以詞的含義去理解古義,這就會鬧出笑話。要注意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1)詞義的縮小。就是古義反映事物的范圍大,而今義反映的事物范圍變小。(2)詞義的擴大。就是古義所反映事物的范圍小,而今義反映事物的范圍變大。如“江”、“河”在古代專指長江、黃河。而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3)詞義的轉移。就是在古文中是這個意思,而今義卻是另一個意思,詞義反映客觀事物的范圍發生了變化。2.注意一詞多義現象。“一詞多義”,就是指一個詞既有本義,又有引申義,甚至有幾個引申義,要注意實詞在不同語境中表示的不同意義。3.注意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或用法,使詞的意義發生一定的變化。文言文中的名詞可用作動詞,形容詞可用作名詞,還有使動、意動等用法。4.注意詞的感情色彩變化。即古貶今褒,或古褒今貶,或中性向兩極轉化。5.注意字詞的通假特征。“通假”也叫“通借”,“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兩個字的形體不同,意義也不同,由于讀音一樣或相近,古人就常用甲字來代替乙字,被借作乙字的甲字,就叫“通假字”。其基本類型有:(1)同音通假。如:滿坐(通座)寂然,無敢嘩者。(2)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wáng,通無,讀wú)以應。(《愚公移山》)(3)異音通假。(如果探討它們的古音,也相同或相近。現代的讀音不同是古今語音演變的結果)如:將軍被(通披,音pī)堅執銳。(《陳涉世家》)應對課內文言文的實詞解釋做到熟練掌握才能 自如地運用課內遷移法,實在沒有印象可以結合組詞 法和語境推測法臨場發揮。【2018·吉林】10.“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中“銜”“吞”二字有何妙處?(3分)【考點攻略】解答這類題目,體會重要語句的含意,品味語言表達藝術。結合語境,對句子進行賞析是重要的考點之一。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或表現手法,表現的情境等。賞析時,要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1.下列句子中的'X”和例句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項 是( )2.下列各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項是( )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 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 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 得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 有些文言虛詞也往往兼有多種詞性,根據上下文 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 肯定也不同。將某個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分別代入句子 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中考的虛詞題 大多采用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內的例句多是 一些較典型的用法,應熟知的,再以此推斷另一個 的用法。課內虛詞的學習是關鍵,課內虛詞掌握的扎實, 那么通過以上幾種方法虛詞的考査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斷句”屬于句間停頓,解答此類題,需先讀全文, 了解大意,理清人、事、物、景之間的關系,然后嘗試理 解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礎上可依據下面技巧準確 斷句。1.借助'曰” “云” “謂”斷句。這些表示“說”的 詞語后往往要斷開。2.借助名詞斷句。名詞作主語要在其前斷開,作賓 語要在其后斷開。3.借助虛詞斷句。一些虛詞往往用于句首(如“夫” “至若”“蓋”“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 “焉”等)。按文言句式特點劃分。如倒裝句、省略句、判斷 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 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1)有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等特殊語法 現象的句子。(2)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比較特 殊的文言句式的句子。(3)有深層含義,對情節發展、文章中心或人 物形象(情感)有揭示作用的句子其六個關鍵詞是:保留、對應、更換、補充、調序、刪除。見下面的技法示例。 | | | 保留一古漢語中表示時間、地 點、人名、官職等專用名稱的詞語 可直接保留在譯文中 |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 查。(年號、時間詞、人名、地名不 用翻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 等,此皆良實。(官職名不用翻譯) |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 等,都是些忠良誠實的人 | 對應 古漢語中有大量的單 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與另 一個字組合,或直接用現代漢語的 一個合成詞來代替,以對應現代漢 語的意義 | | | 更換一由于時代的原因,古漢 語中有些詞的意義已經發生較大 變化,這就是常說的古今異義詞, 翻譯時應注意。還有,凡是通假 字,在翻譯時,都要換成本字 | 小大之塹,雖不能察,必以偵。(獄:古義'訴訟事件',今義“監獄')率妻壬邑人,來此絕境。(妻 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 配偶') | 大大小小的訴訟事件,即使不 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去 處理 | 補充一古漢語中常常省略一 些成分,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把 這些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否則, 就會出現語意不清的現象 | | (我)如今即將離朝出征,面對 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 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 三次(擊鼓)勇氣已經衰竭了 | 調序一古漢語中的倒裝句翻 譯成現代漢語時,應調整語序,以 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 | | | 刪除——古漢語中有不少虛詞 起湊足音節、停頓等作用,沒有實 際意義,翻譯時可以不譯 | 寒暑易節,始一反蓮。(“焉”, 句末語氣詞,不譯) | | 簡要口訣:名詞要留,無義要刪,省略須補,倒裝要調,更多時候,用換來整。直譯為主,意譯為輔2019 ·天津改編]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回答 問題。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芝有 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克奔 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 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號余之手 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液者,非天 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項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 達。與之論辨,言尊而公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 勞,是可謂善學者爰。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 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 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A.父母號有裘葛之遺歲:歲月 B.不必善余之手錄 若:像C.生以Z人子禮余 謁:拜見 D.言和而色夷 和:謙和2.[全品卮創]第一段畫線句中,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什么?(2分)【考點:內容理解與概括】3.[改編]結合全文,說說選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考點:把握作者的情感】況守時,府治⑥被火焚,文卷專燼,遺火35者,一 吏也。火熄,況守出坐礫由場上,呼更痛杖一百,喝使 歸舍,亟自草奏,一力歸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 吏言知當死,況守嘆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當 業'奏上,罪止罰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 行而無怨。使以今人處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 人,況肯代人受過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節選自《智囊》) [注釋]①況:況鐘,字伯律,南昌人,時任蘇州太守, 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遺火:因失職造成 火災。④礫: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趕快。⑥周旋:這里是對待的意思。5.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當哉!6.選文結尾評論說“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況鐘的 “不可及”之“品”體現在哪里?請結合文章內容具 體分析。(3分)【考點:分析人物形象】6.為了突出況鐘品格,文章用了怎樣的 表現手法?(3分)【考點:分析寫作方法】(1)整體把握文意。①記敘類文章要明確“何 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結果如何”;②寫景類文章 要明白寫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點。(2)搜索相關信息。看題干的提問是針對選 文的什么內容,在選文中尋找問題的相關信息。(3)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將問題放在全文 的范圍之內,明確題干的問題是否與文章主旨有 關。如果有關系,就要注意聯系主旨來答題。(4)合理組織語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③用自己的話組織 文字回答。(1)審題干,明確概括范圍。一定要看清題 干,明確是在全文范圍概括,還是在指定段落的范 圍內概括。(2)歸納段意、層意,明確文段所述事件。在 全文范圍內概括段意,看各段講述了哪件事、涉及 了哪個方面;在段落范圍內概括層意,看講述了哪 件事、涉及了哪個方面。(3)注意時間詞、地點詞。表示時間、地點的 詞語往往是兩個事件的轉換標志,不同時間、地 點,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是不同的。(4)“求同存異”,逐條列出。將文段講述的各 個事件、各個方面進行整理,講述同一事件或方面 合并為一,然后逐條列出各個事件、方面。從關鍵詞判斷。統觀全文,篩選出直接體現作者 情感態度的詞語、句子。從人物的言談舉止中判斷。人物的語言、心理、 行動均能表現人物的情感變化。從關鍵句入手。敘事類文章中那些議論與抒情的句 子,往往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態度。XX的哪些方面讓人感動(欽佩)?請根據選文第 X段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圍繞一個人物敘述的文言文通常會要求考生 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優點。這樣的優點大體包 括:①對現實的態度,如豁達、消沉;②意志特征, 如勇敢、果斷;③情緒的感性特征,如熱情、開朗; ④情緒的理智特征,如思維敏捷、邏輯性強。人物的語言、心理、行動均能表現人物的情感 變化,故分析人物情感應緊扣該人物的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來進行。3.關注評價性的句子。我們還可以從他人評價性的句子,尤其是作 者的評論來分析人物。4.通過剖析事件分析人物。人物的所作所為能夠反映其性格特點、精神面貌。 | | | | | | 敢于進諫、忠君愛國、機智勇敢、能言善 辯、精于謀劃、為人謙讓、破案如神…… | | 情趣高雅、超凡脫俗、桀鷲不馴、多才多 藝、博學多聞、淡泊名利、安貧樂道…… | | 勤勞、教子有方、愛子情深、深明大義、重 視教育…… | | 勇敢、機智、聰慧、好學上進、孝敬長輩、口 齒伶俐、勤奮刻苦、專心致志…… |
| | 狡詐貪婪、趨炎附勢、背信棄義、沽名釣譽、 恃強凌弱、見風使舵、蠻橫專斷、表里不一、口 蜜腹劍、無惡不作、忘恩負義、油嘴滑舌、卑鄙 無恥、落井下石、投機取巧、乘人之危、欺上瞞 下··… | 中考大多考傳記、敘事、寫景類文章,不同的 體裁寫作方法迥異。整體理解文章內容,如傳記類的寫了誰,他做 了哪些事情。有的中考題還會考查語言賞析類試題,這類 題要注意辨析修辭方法。(1)敘事類的重點掌握人物描寫方法、對比、 襯托、側面描寫。(2)寫景類的注意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動靜結合、襯托。(3)議論類的重點掌握舉例論證、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 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 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 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 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乙]董遇字季直,性質訥而好學。人有從學者, 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 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 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 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1)蒙辭以軍中多務( )(2)及言肅過尋陽( )2,下,面句子中加點詞古今意義不同的一項是()(2分)【考點:辨析語言現象】A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B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c.孤常讀書D.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4.呂蒙和從學者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什么相似的 地方?孫權和董遇是如何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困難 的?(3分)【考點:比較異同】5.聯系生活實際,兩文中有哪些學習的 方法可以借鑒學習?(3分)【考點:遷移運用】6,下列選項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考點:文意轉述】A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 之晚乎!”呂蒙對魯肅一番話,表達了呂蒙對魯肅 的嘲笑和諷刺。B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 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 有所益。”孫權言辭懇切,沒有輕視呂蒙,希望呂蒙 能夠增進學問,有所進步。C董遇不教別人是因為學問可以從讀書中增長, 一定要自己潛心苦讀,才會獲益更多。D董遇所說的三余時間泛指像這種情況的所有 閑余的時間,他希望人們能夠利用諸如“三余”一 類的時間用心苦讀。1.甲乙兩文都談到了……的問題,但側重點不同,請 分析。先瀏覽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 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關系,以求更準確地理解。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 中求異按題目要求將比較閱讀的結果用準確的語言 表達出來。 | | | 1.整體把握。在準確理解句、段、篇含義的 基礎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態度2.具體分析。在歸納內容要點時,首先要把 握文意,篩選、提煉信息。記敘類文章,要明確 “何時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結果如何”;寫景類文 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點 | | 2.通過對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所做之事及文 章內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啟示或總結道理 | | 從正面描寫入手:人物的具體事件;人物的語 言、動作、心理描寫等;文段中簡潔的人物特征 概括語句從側面描寫入手:第三者的語言(評價);作者 的評論等 | | 首先要明確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其次要 明確常見的寫人敘事的手法。答題的基本形式 是:使用了……,形象地寫出了……,突出了 ……的主旨。也就是從“寫法”“好處”“內容” “主旨”四個方面組織答案 | | 首先,要準確、深刻地領會作品的內容、思想 和情感傾向;其次,要從作品本身出發,緊扣題 目所問進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聯系實際, 盡量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貼近生活,緊跟時 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使觀 點經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 (1)熟悉課文是前提。這類題一般會針對課 本要求背誦的篇目,要對課文內容較為熟悉,才能 順利答題。(2)抓住相似點進行聯想。根據題干的要求, 找出課內外內容的相似點;或者根據課外選文的 提示,在課文中尋找相似、相同、相反的內容。這類題或要求結合自身或現實,談啟示或收 獲;或者針對指定話題,要求發表自己的見解。(1)領會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傾向。看文章是 贊美或宣揚哪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品質、精神。(2)緊扣選文,觀點正確。從作品本身出發, 緊扣題目所問進行感悟;所持觀點、看法不能偏頗 過激,甚至錯誤。(3)注意聯系實際。要求聯系實際生活的,要 從真實感受出發,貼近生活,緊跟時代,有新意。(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據,道理充分,觀點 經得起推敲,令人信服。此類題為選擇題,一般為文中原句轉述,或者對 文章內容進行加工整合的轉述,轉述后有三種結果:明確題目要求,看清是選擇“不相符的一項” 還是“符合的一項”。對原文相關內容進行總結概括,結合對選項 的理解進行比對,得出答案。一找:在原文中找與選項對應的段落,再從該段 中找出與選項相關的話語。通假、一詞多義常常在文言實詞中考査,詞類活 用和特殊句式有時候體現在句子翻譯中。這些語言 現象有時候也單獨考査,一般針對課內選文部分。解 答時須了解以下內容。 | | | 通假,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 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 的字代替某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 它叫做“本字” | |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 同的詞,這些詞在現代漢語中或者詞義擴大,或 者詞義縮小,或者詞義轉移,或者感情色彩發生 變化等。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詞 義縮小,古義是指“妻子兒女”,今義僅僅是指男 子的配偶 | | 一詞多義即同一個詞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 或兩個以上意義。如“尋”在“尋向所志'和“尋病 終”中有著不同的含義;“觀”在“予觀夫巴陵勝 狀”和“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 | 名詞作動詞:本來是名詞,在句中當作動詞來 用。如:公將鼓(擊鼓)之名詞作狀語:本來是名詞,在句中充當狀語,修 飾謂語動詞。如:斗折蛇(像蛇那樣)行動詞用作名詞:本來是動詞,在句中當作名詞 來用。如:雖乘奔(飛奔的馬)御風,不以疾也形容詞作名詞:本來是形容詞,在句中當作名 詞來用。如:溫故(舊知識)而知新(新知識)形容詞作動詞:本來是形容詞,在句中當作動 詞來用。如:似與游者相樂(嬉戲,逗樂)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怎么樣”。如:無絲竹之亂耳。亂:使……擾亂意動用法:一般可譯為“認為……”“以…… 為……”“對……感到……”等。如:漁人甚異之。異,原為形容詞,這里指“以之為異”,認為這件事 奇怪 | | 判斷句。基本形式是“……者,……也”, ' , 者”,“ , 也”。另一種是用 “則,,“皆”“乃,,“為” “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 或否定判斷賓語前置。倒裝句的一種,如:“何陋之有”即 “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呢”,“之” 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定語后置。倒裝句的一種,如:予謂菊,花之隱 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狀語后置。倒裝句的一種,介詞“以”“于”組成 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如:躬耕于南 陽,茍全性命于亂世。是“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 全性命”的倒裝被動句。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 動句。如:管夷吾舉于士。“舉于……”即 “在……被舉薦'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個詞或某個成分的現 象,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2018·吉林】8.本文作者范仲淹是____(朝代)文學家。(1分)【考點攻略】1.縱橫結合記憶法。古今作家生活時代不同,從而形成縱的聯系;同一時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系。將這些縱橫聯系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在腦中形成幾條線或幾個面,是一種快速而牢固的記憶方法。如果能據此自己動手制作幾張圖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峰,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中國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2.舉一反三記憶法。如由《戰國策》的國別體聯想到《史記》的紀傳體和《資治通鑒》的編年體;記憶屈原時,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離騷》;又因《離騷》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想到西方浪漫主義三大家:雪萊、雨果、拜倫。這樣觸一而發十,就能較系統地記住許多文學常識了。3.分門別類記憶法。即在分類的基礎上把某些有相同點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以考點為分類標準,如:(1)時代國別,可以借鑒古代史書體例中的編年體和國別體的方法,按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來記憶。(2)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3)地位評價,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等。(4)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5)題材人物,如《范進中舉》《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舉制度迫害愚弄的舊知識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蘇軾的詩、詞及文等。(7)字號稱呼,如柳河東、杜拾遺、太史公等。4.點面結合記憶法。復習既要注意全方位復習,又要注意突出重點。有的文學常識關鍵就在某一要點,抓住了要點,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硯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3. 文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表現了作者什么優秀品質?4. 文中作者敘述了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請概括出能體現這一點的兩件事情。5. 作者談及青少年時期的艱難求學經歷之后,又寫出了太學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這運用了什么寫法?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1.《左傳》相傳為 時期魯國史官 (人名)所著。(1分)3.大敵當前,排兵布陣、調兵遣將應是國之要務。但曹劌見到魯莊公所談到的并不是這些問題,曹劌關注的是什么?為什么他會首先關注這一點?(2分)4 .對于魯國來講,這一仗屬于自衛戰,軍中士氣高漲,為什么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之時曹劌卻沒有同 意出擊?(2分)5.曹劌是長勺之戰的關鍵人物,但魯莊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如果后世君主讀這段史書,能夠從魯莊公身上汲取到哪些經驗?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3分)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學家 (人名)。(1分)①水尤清冽(______)②往來翕忽(______ )③佁然不動(______)④隸而從者(______)3.文章起筆運用一系列精準的動詞,寫出作者因聞水聲,即覓小譚的經過,這樣開篇有何作用?4.問猴子那個第二段寫潭中景物,各盡其妙,歷來為講者稱道。雖未著一“水”,卻傳神地寫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請結合此段一處語句,分析潭水的這一特點是怎樣表現出來的?5.作者游小石潭時的心情由樂而悲,結合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說說你如何看待他這種以物喜,以己悲的憂樂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本文節選自《 》,作者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1分)(3)至于夏水襄陵 ( ) (4)雖乘奔御風 ( )4.請把能夠體現三峽夏季水流特點的兩組句子抄寫在下面,并從語言表達的角度進行賞析。(2分)5.閱讀《早發白帝城》,說說這首詩和《三峽》借猿的叫聲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3分)①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②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③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淫雨 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A.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一句,凝練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了重修岳陽樓之事。B. “銜遠山,吞長江”中的“銜”和“吞”,形象地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氣勢。C. 第③④段采用對比手法描寫洞庭景色,一陰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變化。D. 第⑤段抒情和議論交融,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乙】魯公治國,欲鑿池,父曰:“無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兒女顛躓①耶?”公復止。或曰:“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園成必添仆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公猶夷②不能決,事又寢③。【注】①顛躓:被東西絆倒。②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③寢:停止。(1)固不可徹______(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______(3)魯公治國_____(4)公猶夷不能決______3.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5. 【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用原文回答)6. 結合【甲】【乙】兩文內容,談談你獲得的啟示。【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常識的把握,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情節,根據問題作答即可。本文的作者是明代的宋濂。【解析】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理解。文言文用單音節詞表達,現代漢語則用雙音節詞表達。雙音節詞是在文言文單音節詞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學習文言文,就可用組詞的辦法來確定文言實詞的意義。組成雙音節詞后,再根據文意來確定文言實詞的含義。“湯”在文言文里指的是“熱水”;“被”是一個通假字,必須先點明通哪一個字然后再解釋,這樣答案才完整。【解析】本題考查評價人物形象。評價人物形象要根據文中故事情節以及人物的言行舉止具體分析,并從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質方面進行概括。“余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可見宋濂對老師的尊敬;“援疑質理”“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非常好學。4. 【答案】圍繞“借書抄書之苦;成年叩問請教之難;從師求教旅途之艱;住讀生活之苦”回答出兩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文章事件的歸納概括。解答此題關鍵要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找準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據人物及事件內容概括出切題的答案。此題可以從“得書之難”“叩問之難”“旅途之艱”“生活之苦”等方面進行概括。5. 【答案】對比。將作者求學的艱難和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目的是勉勵馬生,要想業精德成,就必須專習致志,心無旁騖,勤奮苦學。【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對比”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理解。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作者把求學的艱難和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目的就是為了勉勵馬生勤奮讀書。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解析】:文學常識判斷的知識點有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解析】: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 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要注意辨析詞義用法的變化,如本題中“間”“獄”為古今異義詞,“福”為詞類活用,“福”屬于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賜福、保佑。要根據語境仔細辨析。3.【答案】.①曹劌關注的是正確的戰略思想,即政治上取信于民。(意思對即可)②因為作戰的根本問題是民心向背。只有贏得民心,才能眾志成城,一致對外,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這體現了曹劌的“遠謀”。(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體考查概括內容要點。本文為所學課文,根據所學理解文段內容,抓住“曹劌關注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根據文中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即可理解作答。4. 【答案】曹劌認為時機未到,只有到我方士氣正盛,敵方士氣衰竭時才是最好的出擊時機。因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只有選擇“彼竭我盈”之時才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意思對即可) 【解析】:根據“魯莊公將要擊鼓進軍之時曹劌卻沒有同意出擊”這一大點,抓住曹劌戰后所說的話來概括即可。5.【答案】魯莊公能夠召見曹劌,并且戰爭中能聽從曹劌的決斷,從而取得勝利,可見要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善于聽取和采納正確的意見。(結合文章,分析,談出一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本題的答點在于對魯莊公這一人物的分析。雖然文中說魯莊公“鄙”,但魯莊王聽從曹劌的建議來看,魯莊公是“智”的,從這方面來理解作答即可。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3.寫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靜,人跡罕至之處;為下文寫小石潭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作鋪墊;移步換景,寫出發現小石潭的經過,行文曲折,引人入勝。 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從側面將水清若無的境界表現出來;從魚之數目可見,魚之空游,側面寫水的清澈;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 5.“樂”是憂的另一種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永州司馬,,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作者是借游歷山水擺脫自己被貶謫的抑郁情懷,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就會流露出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常識的把握,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情節,根據問題作答即可。2.【答案】①“格外”或“尤其”或“特別” ②迅速③呆呆的樣子 ④跟隨【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字詞、重點句子及內容的理解。解答本題要根據平時的積累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內容。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4.【答案】“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從側面將水清若無的境界表現出來;從魚之數目可見,魚之空游,側面寫水的清澈;答出任意一點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再根據具體內容分析。寫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只要讀懂文章不難回答。“全石以為底”和“皆若空游無所依”就屬于側面描寫。5.【答案】“樂”是憂的另一種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永州司馬,,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作者是借游歷山水擺脫自己被貶謫的抑郁情懷,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就會流露出來。【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概括。解答此題要聯系文章寫作背景,結合內容和思想傾向作答。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解答這類題目,首先要將相關知識記牢,同時要對作品的精彩內容細細品味。文學常識關鍵在平時積累,本題抓住文字信息根據知識積累判斷作答即可。2.【答案】(1)通“缺”,空缺(2)直立像屏障的山峰(3)漫上丘陵 (4)飛奔的馬【解析】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要能結合具體語境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3.【答案】寫出了山之高峻,為下文寫水之湍急,進而形成一幅優美的山水圖畫作鋪墊。(或:駢散結合,巧用對偶、互文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山之高峻。)【解析】品味語言表達藝術。結合語境,對句子進行賞析是重要的考點之一。賞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辭,或是表達方式,或是遣詞造句,或表現手法,表現的情境等。賞析時,要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作答。通常解題思路是:先寫出句子的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最后寫出表達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4.【答案】(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乘奔御風”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三峽夏季水勢之急。(2)“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運用了對偶修辭手法寫出了水勢的迅猛。【解析】理解文章的內容,結合句意,從描寫手法修辭方法等入手。5.【答案】圍繞“輕松愉悅”和“凄涼悲哀”來談即可。【解析】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主旨及其具體語句回答。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沖蕩在巖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6. (1)同“囑”,囑托 (2)離開 (3)一起7. (1)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2)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這兩種表現,為什么呢? 8. C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平時注意多積累歸納,加強對文言文中重點實詞、重點虛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的理解與識記,并學會遷移運用。“屬”,通假字,同“囑”,意為“囑托”;“去”,古今異義,今義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古義為“離開”;“偕”, 本義即為“一起”。做題時要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重點的詞有:(2)嘗,曾經;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許;何,為什么。C.“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變化”是錯誤的,應是表現了“遷客騷人一悲一喜的情感變化”。2. (1). (1)改變 (2). (2)窮盡 (3). (3)修建 (4). (4)決斷或決定 3. D4. (1)(他們)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2)園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給仆人住的)下房沒有了,很值得考慮。5. (1). 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6. 啟示:愚公堅定信念,移山成功;魯公畏手畏腳,修園失敗。我從中獲得的啟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有決心,有毅力,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堅持到底就會成功,否則將一事無成。(圍繞“目標”“毅力”“不怕困難”等關鍵詞語回答)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斷句可以根據文言虛詞、語氣詞及翻譯進行做答。這句話翻譯為“修條小路通到園子里,設個柵欄圍著它,又有什么好擔心的呢?”,據此可斷句為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翻譯,需要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本題難度不大,徹:改變;匱:窮盡;治:修理。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A.代詞,他/表疑問語氣,難道;B.用于主謂間,無實義/代詞,這件事;C.憑借/把;D項中的“而”都表示轉折,但是。故選D。本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的翻譯,需要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1)句難度不大,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譯文:敲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2)句中的下房翻譯為下人住的房子,譯文:園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給仆人住的)下房沒有了,很值得考慮。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愚公移山》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而魯公修理菜園畏首畏尾,猶豫不決,最終導致修園失敗。可以根據以上內容寫出啟示。【乙】 魯公修理菜園,想挖一個池子,他的父親說:“沒有地方放土.”魯公于是停下來了.有人說:“土可以堆成山.”魯公認為(這個意見)不錯,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說:“你就不怕小女兒摔斷腳嗎?”魯公又停下來了.(又)有人說:“修條小路通到園子里,設個柵欄圍著它,又有什么好擔心的呢?”魯公聽從了他的話,又想按照這個人的辦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說:“園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給仆人住的下房)沒有了,值得考慮啊.”魯公猶豫不決,(修園這件)事情就放下來了.本文由部編初中語文集萃搜集整理,你的需要就是我堅持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