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這個社會,有這么一句話:“多個朋友多條路。” 我們總是認為,朋友多了,道路就多了,未來就一片坦途了。這,真的就是真理嗎?大部分人都盲目相信的,未必就是真相。 在《烏合之眾》中,有這么一個觀點,由于人類是群居生物,所以他們的思維會受到群體的影響。越是在群體里面的人,越喪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就像“人緣人脈”這件事,我們不需要過分糾結,也沒必要把這件事想得太重要。要知道,一切的好壞,都是說不準的。 你覺得酒桌上的人脈特別重要,就拼命去喝酒,拼命去舍命陪君子。結果是什么呢?離開了酒桌,你和他簡直就是毫無關系的陌生人。 你覺得要跟同事和某些客戶搞好關系,就一直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根本沒有任何的自尊。但是,別人真的把你當朋友嗎?不見得。 有人曾說過,日常的人緣,都是不真實的。唯有危機時刻的人緣,才彌足珍貴。 做人,沒必要過分在乎所謂的人緣,順其自然就好。 那些混到50歲,依舊沒有人緣的人,多半是這些人。 02 第一類人:獨來獨往之人。 唐朝有一位詩仙劍客,名為李白。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在李白這一生當中,永遠不會刻意跟別人同流合污,也不會有什么群來群往的行為。在他看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一支筆,一把劍,一壺酒,一個瀟灑的人影,就是一部絢爛的人生史詩。 生活中,其實我們也能成為像李白一樣“獨來獨往”的人。哪怕沒有他的才氣和豁達,也要有如他一般對于自由的向往。 人到五十,依舊獨來獨往,到底是好事呢,還是壞事呢?從表面上看,絕對是壞事,沒有朋友,就是一個人混得不好的寫照。 可是,為什么我們不能反過來看呢?獨來獨往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而活,瀟瀟灑灑地度過往后余生,不在乎所謂的俗世人緣。 03 第二類人:有自己主見的人。 老陳原本是一個喜歡社交的人。在同事眼中,他就是不折不扣的社交高手。可是,他在中年之后,就很少跟身邊人往來了,越活越孤獨。 同事們都特別疑惑,老陳不該是這樣的人,難道他轉性了嗎? 后來,朋友們才知道,不是老陳不想社交了,而是他覺得,讓自己一直處于毫無意義的群體生活中,根本毫無價值,連自己的主見都沒有。因此,他選擇一個人生活。 追求主見,理應是成年人的選擇。就跟希臘哲學家說的一樣——認識你自己。 如何認識自己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樹立自己“有主見”的觀念,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不再成為別人的附屬品。 在今時今日,能夠不成為附屬品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其實,80%的人都被困頓于群體當中,或許一輩子都逃不出來。 04 第三類人:有自己追求的人。 當人到了50歲后,到底過什么樣的生活最好呢?最好的生活,理應是順從本心的,而不該是違背本意的。 你想自己開個小店賺錢,那就去嘗試,沒必要跟別人說太多;你想過點安安穩穩的小日子,那就別透支身體了,好好地生活就可以了。 反觀現代人,看到別人賺錢,他們就一窩蜂沖了過去;看到別人做這件事,他們也盲目地參與到其中。像這些人,不過是韭菜罷了。 所謂的人緣,有可能是讓我們成為韭菜的開始。試想,你的人緣,真的能夠讓你過得好,甚至在你危急的時候助你一臂之力嗎? 很遺憾地說,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才是如今的真相。 人到中年,做個有自己追求的人,愛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遵從自己的本心就好。人生匆匆幾十年,倘若連自己的人生都活不好,又有何意義呢? 05 第四類人:個性極強的人。 在江湖中,有這么一句話:“個性是一種奢侈品,會讓很多人損失慘重。” 沒有個性的人,反而能夠格式化自己的人格,能夠做到隨波逐流,在社交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而個性特別強的人,反而沒有什么朋友,也沒有什么人緣會來到他的身邊。這個時候,孤獨和異類,就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 但是,孤獨并不是錯誤,異類也不是貶義詞。試想,在這個庸俗的年代,能夠保持有個性的自己,那不是一件好事嗎? 人,切勿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的個性。棱角可以被磨平,氣焰可以趨近于無,但個性,卻要依舊存放于我們的心間。 其實,做個人緣一般的人,培養自己的個性,依照自己的心意過好往后余生,這也是一種大智慧。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