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考證過,江西詩派是古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江西詩派出現于北宋末年,終止于南宋末年,在文壇延續上百年。江西詩派的創始人是黃庭堅,他說,“詩者,人之性情也?!蓖ㄟ^這幾個字就能明白,黃庭堅強調寫詩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蘇東坡經歷“烏臺詩案”后,黃庭堅感到憤懣不平。他決定學習唐代的杜甫,當一個歷史的記錄者,創作現實主義詩歌。黃庭堅在注重現實的同時,還強調詩歌特有的美感。他說,“詩意無窮。”詩中一定要有深遠無窮的意境。 可以通過黃庭堅的《寄黃幾復》,了解他的詩風。這首詩四聯八句,前四句流傳更廣,“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你細品,這就是黃庭堅追求的風格,直白之中講究形式美,質樸之中包含真性情。黃庭堅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喜歡寫詩的文人。他們以黃庭堅為榜樣,由此形成了江西詩派。根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末年,江西詩派中的名士多達20余人。比如陳師道、潘大林、陳與義、僧祖可等人,都是黃庭堅的同道好友。 黃庭堅在創作中提出了八字方針,“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簡單講,這八個字是遵循創作規律,敢于嘗試變化的意思。學習前輩詩人的創作技巧,推崇有質感的詩歌,強調“以故為新”。北宋滅亡后,黃庭堅的詩作在南方文人心中越發受到重視。他們重新解讀了黃庭堅的詩作,提出了江西詩派的種種新主張。有一個叫呂本中的詩人說,“每句詩中要有一兩字響”,這就是“字響說”。說白了,就是寫詩要有風骨,不能軟弱無力。 江西詩派還有一個特點,寫詩要游走在“規矩”內外。既要有規矩,又不能被規矩所束縛。學詩如學仙,時到骨自換,詩中的意思暗合“規矩說”。南宋文人面對半壁山河,他們把內心的苦痛與志向寫到了詩中。由此江西詩派的風格趨于多元化,不但有骨氣勁健的詩篇,還有恬淡閑適的詩篇。 評論江西詩派的文學成就并非都是溢美之辭,有學者認為,江西詩派的有些作品重視用典,多用生僻字,讀起來拗口,理解起來費力。詩派中的少部分詩人,缺乏創作才能,為了求新出奇,漸漸走上了歪路。不過,總體而言,江西詩派是宋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即便有缺憾,也是瑕不掩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