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家的狗即便吃了生肉也不會生病,在這背后都跟其食肉動物身上的2個“秘密”有關。
表姐家養(yǎng)了一條寵物狗,具體是什么品種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對狗的品種不怎么了解。這條狗一開始是她跟她的男朋友同居了之后,一起養(yǎng)的,但是后來二人分手了之后,她很喜歡這條狗,就把狗拿回來自己養(yǎng)的。
表姐很喜歡這條狗,所以整天也是好吃好喝地伺候著,精心喂養(yǎng),每隔一天還會給它洗澡,不過某天的時候,這條狗卻死了。
表姐說它是傷口感染而死的,表姐很是傷心,不過說來也奇怪,像表姐家的狗或者是其他的動物,它們通常的情況下,即便吃生肉都不會生病,但是為何一受傷就很容易出現(xiàn)感染的情況,最后卻死了?生肉含有那么多的寄生蟲以及各種細菌它都沒事,卻敗在了傷口感染之下,那么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其實,動物吃生肉不會生病,在這背后都跟其它動物身上的2個“秘密”有關。
動物之所以吃生肉不會生病的2個“秘密”!
為什么人會有這種奇怪的質疑,認為動物吃生肉都不會生病,但是一受傷就很容易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這種印象?
很簡單,因為我們把動物帶入了“人”的范疇,以人的標志去判斷它。像人就不能夠吃生肉,必須要把各種肉類煮熟了之后才吃,這是為了通過徹底加熱的方式,將原本在肉類里面可能、潛在含有的各種寄生蟲、微生物、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殺死,避免因為食肉而感染了寄生蟲或者細菌等等。
當然了在這其中,除了一些幾乎沒有寄生蟲的肉類,比如壽司的原材料,像金槍魚這種,像這種肉一般的人就會生吃,如果煮熟了吃則會破壞其口感。
一般情況下,人只要吃了生肉或者還沒有徹底煮熟的肉,那么就有感染寄生蟲的可能,不少新聞也報道過這種情況,有些人就是吃了還沒有徹底加熱的肉之后就不幸地感染了寄生蟲。
人吃了生肉會生病,但是動物卻會不會,這是為何?
進化不同,所以方向也不同
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一些動物,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實是屬于同一個祖先的,比如馬和驢子,它們共同的祖先都屬于“始祖馬”,只不過是因為后來兩者進化、演變的方向不同,才在漫長的歲月中一步步地進化成了現(xiàn)在的這般模樣,變成了兩種不同的生物。
又好比如鯨魚的祖先,原本是屬于陸生動物,后來進化為兩棲動物,再后來變成完全的水生動物。
動物也可以分為好幾種,分別是: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食腐動物、雜食性動物等等,每一種動物都有其所對應的食物,以及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做出的進化,所以本身的食肉性動物食肉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對于我們人類來說,一開始的人類也是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即便吃的是生肉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在后來慢慢進化的過程之中,人類開始有了改變,把肉煮熟了之后再吃。
就這樣胃部慢慢適應了熟肉,就不再適應生肉了,這樣一來人類對生肉中的各種細菌、寄生蟲、微生物等等耐受力很弱,所以我們人類吃了就會生病,也就是這個原因。
造物主給其獨特的消化系統(tǒng)
吃肉的一般是屬于食肉性的動物,而它們之所以吃生肉也沒事,也主要跟其2個獨特的消化系統(tǒng)有關,一個是腸子,而另外一個則是它們的胃部了。
食肉性動物的腸子短,消化過程快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食肉性的動物,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中的腸子,都比較簡短,長度大約只有身體的三分之二那么長。
而造物主給予了它們這種消化系統(tǒng)的設計,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肉類比較容易腐爛,速度也快,如果腐爛了之后,那么其中的物質會對身體有害,特別是如果長時間地停留在體內,但是這種腸子簡短的設計,卻能夠幫助它們快速的消化,避免肉類腐爛帶來的其他問題。
胃酸濃度高,能夠殺死微生物
生物學家們發(fā)現(xiàn),食腐性的動物的胃部胃酸濃度的高,而專門以食腐的動物,胃酸PH值更是可以去到1.1.8-2左右,相當于檸檬的酸度。
如此高濃度的胃酸能夠保證,食腐性動物免受細菌病毒的侵害。
所以因為食肉性動物這些異常強大的消化系統(tǒng),使得它們根本就不怕生肉里面的細菌、微生物等等。
為何動物吃生肉不會生病,但是一受傷卻容易感染造成死亡?
那為何動物們吃生肉都不會生病,但是一受傷就容易感染,最后造成死亡的情況?原因也有以下這幾點。
進食跟消化系統(tǒng)有關,而受傷跟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有關
進食跟消化系統(tǒng)有關,而受傷跟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有關。動物們一旦受傷了,但是它們又不能夠像人類一樣,有著各種各樣的處理手段去處理傷口,所以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就會被破壞,最后導致各種細菌和病毒就會侵入身體中,最后沒得到處理而感染過重死亡。
當然了,動物一旦受傷了,并不是沒有辦法去給自己的傷口去消炎,來處理這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常常見到家里的狗,一旦自己身上有了傷口,就會用舌頭去舔傷口,當然了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因為在這其中大有秘密!
這是因為它的唾液中,含有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溶菌酶又叫“胞壁質酶”或“N-乙酰胞壁質聚糖水解酶”。
它屬于一種水解細菌中的黏多糖的堿性酶,它能夠通過破壞細胞壁中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間的β-1,4糖苷鍵,使其細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從而分解為可溶性糖肽,讓細胞壁破裂,讓里面的內容物逸出,這樣一來,細菌就溶解了。
甚至這種物質還可以與帶負電荷的病毒蛋白結合,跟DNA、RNA、脫輔基蛋白形成復合體,讓病毒失去活力。
這種物質說白了,就是一種具有殺菌抗感染作用的物質,它有抗病毒、抗菌、止血、消腫以及加快組織恢復功能等作用。
能夠幫助動物們更好地幫助自己消毒、快速結疤、抗菌等等。
但是對于一些食肉性動物來說,如果傷口在自己舔不到的地方,或者感染過于嚴重,即便是用舔傷口的方式,也無法幫助到自己,最后還是一樣會感染傷口。
日常的捕食行為,會加劇傷情,導致感染的情況更加嚴重
動物即便在受傷了之后,仍舊要出去捕食,它們不像我們人類,大幅度的捕食動作、奔跑、撕裂獵物等等,而這些過程都會加劇傷情,導致傷口開裂,進而使得感染的情況更加嚴重,所以一般的動物在受傷了之后,容易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也就是這個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