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謀略家、商人。他協助勾踐擊敗吳國,成為越國君主,功成名就 。就在這時睿智的范蠡辭職歸隱 。他為什么如此行舉呢?因為他深知官場之道中“伴君如伴虎”,加之越王勾踐為人長頸鳥啄,是可與其共患難,不可與其共安樂之人。他還勸說大臣文種要及時引退,當心“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后果??晌姆N不信這一套,結果落得被迫自盡的下場! 反觀范蠡及早離開了是非之地,攜西施泛舟太湖,盡享人間樂趣。最后到山東定陶從事畜牧業生產,發家致富,“資累巨萬”。成名聞遐邇的陶朱公。 ![]() 陶淵明,東晉末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四次出仕皆無功而返,決意辭官回家,不為“五斗米折腰”。人到中年的陶淵明看到了官場上的“腐敗”,小官小貪,大官大貪。他要離開這骯臟之地,去尋找一塊干凈的樂土。不如歸隱田園,躬耕自資,在庭園中隨意采摘菊花,感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味道。 陶淵明夢想一個世外桃源的生活。他在退隱后,寫了兩篇著名的散文,《歸去來兮》和《桃花源記》。前篇敘述了他辭官歸田的原因,表現對家鄉的熱愛,鞭笞了官場的黑暗,抒發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短一ㄔ从洝方枰粋€漁人無意中發現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繪了一個為陶淵明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隱”字含有做人的哲理,它關系到一個人生命走向。 范蠡憑著智慧的頭腦,看到時局的風險,及時避讓,及時掉頭,故能走向坦途。 陶淵明的“隱”,是不與小人為伍,一身正氣,廉潔為民。就是要太平,無論老人小孩都能安逸愉快。這樣看來“隱”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計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