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精選 ![]()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三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淀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并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提到渤海國,一聽名字,多數人應該首先聯想到就是“渤海”二字,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建立在渤海沿岸的國家,這樣的理解其實沒錯,在東漢時,今渤海地區的確出現過一個渤海國(在今滄州附近),但這個國家前后的屹立時間不過25年。而我們今天這篇文章所講的“渤海國”則非東漢時期分封在渤海沿線的小國,而是屹立于東北亞229年之久的“海東盛國”。 ![]() 渤海國東京龍源府(筆者所攝) 一、粟末靺鞨的發展與大祚榮的東奔 渤海國最初的建立者叫大祚榮,是粟末靺鞨部的首領。靺鞨的祖先是肅慎,因為音轉的緣故“肅慎”之名前后出現過三次變化:漢代時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至隋唐時改稱“靺鞨”。而靺鞨就是今滿族人的祖先,至隋唐時靺鞨大體分為七部,其疆域橫跨今東北三省、與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阿穆爾州,以及朝鮮半島北部。 但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靺鞨始終未出現一個統一的政權與國家。但同時靺鞨七部對中原王朝都保持著朝貢關系。 而從建國硬件條件來看,靺鞨七部中尤以黑水靺鞨與粟末靺鞨最為強大,這兩國也最有建國的希望。但相對于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其轄地大概在今黑龍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今天俄羅斯遠東與黑龍江省北部地區,因為氣候寒冷,所以相比較更靠南部的粟末靺鞨來說,其自然環境較為惡劣。 而粟末靺鞨因粟末水(今西流松花江)而得名,粟末靺鞨和高句麗有著很強的依附關系,至5世紀中后期由于高句麗政權不斷的強大,粟末靺鞨不斷的和高句麗發生沖突,并且最后處于劣勢。但后來唐滅高句麗,東北最強的政權轟然瓦解,此時東北地區出現政治真空,這也為粟末靺鞨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 西流松花江(筆者所攝) 不久因不滿唐在東北的統治,契丹大賀氏李盡忠、孫萬榮發動了反對武則天的起義,其中粟末靺鞨首領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也加入了反對武則天的起義中去,可是武則天和后突厥汗國聯合鎮壓了這次由契丹人主導的起義,首領李盡忠被殺,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也病故。 但還好粟末靺鞨子承父業,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乞乞仲象兒子大祚榮帶領粟末靺鞨人東奔,這次東奔為渤海國的建國奠定了基礎。 ![]() 二、從“震國公”到“渤海郡王”的轉變 大祚榮的東奔成為了粟末靺鞨建國的重要一環,跟隨大祚榮東奔的不但有大量的粟末靺鞨人,還有大量高句麗、漢與契丹人,這也使得大祚榮所建立的國家,成為了一個多元民族與文化構成的國家。 由于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曾被唐冊封為“震國公”,所以大祚榮將國名定為“震國”,至于“震”字的含義,國內學者認為“震”字出自于《周易》震卦的卦名,也說明粟末靺鞨人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韓國與朝鮮的一些學者認為“震”字有“威震四方”之意,故取其名。 ![]() 大祚榮劇照 公元705年,唐中宗一改武則天時對東北各個少數民族的統治方式,大祚榮向唐稱臣。公元713年,唐玄宗開始在東北地區進一步推動以懷柔為主的羈縻政策,并對大祚榮進行了冊封,封其為“渤海郡王”,在其轄地設忽汗州,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并規定定期到唐進行朝貢,至此便有渤海國的稱謂。 “渤海國”的名字出自于“渤海郡王”稱號,至于“渤海”二字之意,有學者認為渤海并非指代中國現在的內海渤海,而是指今天北方包括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在內的廣大海域,所以“渤海”二字只是一個模糊化的地理概念,并沒有現代地理學意義專指某一片海域。 其實從地圖上看,渤海國的疆域并未延伸到今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所包圍的渤海之域,故與今天中國的內海渤海關系不大。另有學者認為渤海之名與中原大族渤海高氏有關。 ![]()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出土的渤海文物(筆者所攝) 三、“海東盛國”的崛起 唐雖然在名義上通過羈縻政策授權給大祚榮以“忽汗州都督府”的稱號,并將忽汗州化為唐的管轄范圍,但唐對渤海所實行的是較為松散的羈縻政策,除了渤海國定期需要向唐進行朝貢,以及每到渤海國皇位更換時需要向唐上報外,其實唐對渤海國并沒有實際的管轄權,所以渤海國無論在軍事、經濟、政治與外交上都是完全獨立。至此粟末靺鞨人不用再受高句麗、以及隋唐等民族與政權的制約,終于實現了實際意義上的自主,這種自主也為渤海國日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 筆者攝 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國,實現了渤海國的獨立自主,而至渤海大武義與大欽茂時期,渤海國則在內政與外交都穩定的基礎上,真正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新唐書·渤海傳》載:“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大武義即位不久就開始對外功伐的戰爭,其一面進攻北部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部,進行領土擴張,另外一面渤海先后開辟了“日本道”、“朝貢道”、“契丹道”等五道,與唐、新羅、突厥、契丹與日本搞好關系。這樣即防止了東北亞諸強與近鄰發生大規模沖突,又可以有足夠的精力擴張領土,增強自己的實力。 ![]() 渤海國的都城上京龍泉府(筆者所攝) 至渤海文王大欽茂時,渤海國的國力開始進入了巔峰,國內政局的穩定,加上疆土的擴大,這位渤海國文化與經濟的昌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渤海文王時期,渤海國開始了大規模分派遣唐使,到中原學習漢文化。同時開始仿唐長安城的形制繼續營建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在地方行政體系上也仿照唐制實行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政區模式。 隨著渤海國三代君王的努力,渤海國的疆土已經南達今遼寧北部(對于是否達到遼寧北部學界還有爭議),東至日本海,西抵蒙古高原東側,北至今黑龍江流域。而在經濟上更是有“柵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頡之豕,率賓之馬”的記載。自此渤海國便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 渤海國疆域圖(筆者所攝) 文史君說 作為唐代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從建立到發展都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在不斷對外擴張的同時,渤海國還充分吸收了唐代的先進文化,最終成為橫亙在東北亞地區的“海東盛國”。 參考文獻 1《新唐書·渤海傳》 中華書局 1974年版 2《舊唐書·渤海傳》 中華書局 1975年版 3《渤海國史》魏國忠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