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古今中外用兵作戰,都信奉這個軍事指導原則。戰機稍縱即逝,動作慢半拍,進攻晚一步,就要付出頭破血流甚至覆軍殺將、國破家亡的代價。 孫武子是“速勝論”者,他主張: 故兵貴勝,不貴久。(《作戰篇》)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作戰篇》) 《十一家注孫子》一書中,注家對此做了發揮。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張預曰:“久則師老財竭,易以生變,故但貴其速勝疾歸。”杜牧曰:“攻取之間,雖拙于機智,然以神速為上;蓋無老師、費財、鈍兵之患,則為巧矣。”(《十一家注孫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8、35頁)這是對孫子速勝思想的進一步延伸發揮。(www.) 孫武子第一句話的大意是說:用兵作戰重在必勝,不宜曠日持久。他第二句話的大意是說:用兵作戰只聽說過指揮雖拙,但求速決,沒有見過為講求工巧而久拖不決的。戰爭持久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是從未有過的。 孫武子和諸位注家共同認為進攻作戰宜速戰速勝。他們認為軍隊作戰曠日持久,消費巨大,運輸任務艱巨,會造成“屈力殫貨”“國用不足”,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久拖不決,軍隊也會“鈍兵挫銳”,造成武器裝備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土氣下滑低落,增加軍事行動的困難;夜長夢多,久則生變,戰略環境也會發生意外變故,“諸侯乘其弊而起”,陷入兩面乃至多面作戰的不利境地。速決戰則有我充分的準備、初戰的銳勢、有利的戰機等優越條件,敵人倉促應戰、不備不虞等弱點,易于達成作戰目的。寧“拙速”勿“巧久”,反映了孫武子的速戰速勝思想,揭示了戰爭指導上的一般規律。 “貴勝不貴久”,拙速勝巧久,是孫武子的進攻作戰原則。一般地說,曠日持久作戰總是不利的。因此,孫武子這一思想對于進攻作戰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