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擁有好身材的前提,是脾胃正常運作~ 胖瘦這個話題一直備受關注,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聽過或說過這樣兩句話: 「我好胖啊,明明吃少了,運動了,還是瘦不下來!」 「我太瘦了,平時吃得挺多的,為什么一點肉不長!」 后者的發言常常會被人誤以為他們在炫耀,但其實瘦子的苦惱一點都不比胖子少:外表常常面黃肌瘦、沒有精神、抵抗力差、冬天怕冷、夏天怕熱、動不動就容易感冒生病... 從中醫角度來看,「吃不胖」與「減不瘦」都是同一個地方出了問題:脾虛了。 吃不胖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脾胃論》曰:「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 意思就是說,食欲旺盛又身體消瘦的人,多半是胃中有虛火,且脾的運化能力很弱,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胃強脾弱。 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一個胃強脾弱的人,他的胃能接納很多食物,但他的脾并不能消化掉這些食物,則身體就吸收不了其中的營養。 一些愛吃又想保持身材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挺好的呀,既滿足了吃的欲望,還不長胖,多幸福啊! 但事實上,如果放任「胃強脾弱」一味地發展下去,脾的負擔越來越重,最后直接罷工不干了。我們都知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罷工了,氣血自然就少了。 氣血不足,往往先表現在皮膚上,面色萎黃、肌肉松弛、皺紋增多等等,比同齡人要顯老許多,而且還會伴隨月經不調、精神疲乏、健忘、多夢、失眠、煩躁等煩惱。 看到這里你們還羨慕那些吃不胖的人嗎?瘦的代價可能是付出自己的美貌,這樣想想是不是覺得胖著還挺好。 這里堵住了 少吃多動也沒用 既然吃不胖的人是因為脾虛導致的運化能力不足,不吸收營養,那么瘦不下來的人是不是因為脾運化能力太好了,吸收太多才胖的呢? 其實脾的運化功能,不但有消化吸收的部分,還有運送到全身臟腑的功能。 而瘦不下來的胖人,也屬于脾虛,并且也是脾運化能力不足,但與前者不同的是,他們多半是運送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 脾運化輸布津液的能力不足,不僅五臟六腑得不到滋養,而且這些水谷精微在身體存放太久,堵著堵著就成了有形的物質——痰濕。 中醫認為,怪病多由痰作祟。痰濕的危害還是很大的,不僅外形肥胖,而且濕性黏滯,還會長出各種結節、息肉、囊腫、瘤子,不管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都有可能。 贅肉集中在上臂內側、腰腹、大腿,并且捏起來松軟不緊實; 眼袋浮腫,面色暗淡無光,頭發油膩; 舌苔厚膩,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 腹脹、消化不好; 大便不成形,粘馬桶 經常困倦不堪,渾身沉重 這類人群,如果盲目的靠過度節食、過量運動來減輕體重,這反而會讓我們的脾胃更加虛弱,痰濕瘀滯更加嚴重。 一根手指,讓脾胃恢復健運 「吃不胖」與「減不瘦」,其實都是由于我們長期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熬夜、喝冷飲、飲食偏嗜等傷了脾胃,再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這些都會大量消耗身體能量,使得原本健康的體質產生了偏頗。 因此無論你是想讓自己的變胖還是變瘦,重點不在于追求美麗的外表,而在于追求健康的體質,讓自己的脾胃恢復平和。 首先要改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錯誤的飲食習慣。 瘦子想要增重,與其多吃幾碗飯,還不如把一碗飯吃好。脾消化食物的能力不足,更多的食物只會增加其負擔。 給脾減負,應該把吃的每一口食物都認真嚼一嚼,讓津液與食物充分混合,這樣脾運化起來不費勁,逐漸脾胃恢復正常,氣血足了,自然健康增重。 胖子管住嘴的意思,不是讓你遠離主食或斷食,而是盡量不要吃損傷脾胃的食物,避免口味過重、暴飲暴食,應該遠離的是肥甘厚膩、生冷的食物。 其次,還可以嘗試用中醫「導引按蹻」的方法調和脾臟。 導引按蹻為《黃帝內經》記載的六藝之一,「蹻」代指經絡穴位,「按蹻」就是點按經絡穴位,并施以導引的意思。 簡單的來說就是,只要找對穴位,用中指指腹輕輕搭在穴位上,每個30分鐘左右即可。方法很簡單,只需要一根手指頭,即便不懂得復雜的中醫理論,也能快速上手操作。 而這樣小小一個動作卻能幫助人體合理地調配內在的氣血陰陽,有助激發潛在于身體內的能量,以達到驅趕外邪、調和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 內關穴:助心火以生脾土 《張聿青醫案》曰:「脾胃之腐化,尤賴腎中一點真陽蒸變。」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賴脾陽的溫運,而脾陽又需要依靠腎中陽氣來蒸騰溫煦。同時心臟為陽中之陽,也起到了溫煦脾陽的作用。 因此胃強脾弱的瘦人,可以補心陽或者補腎陽,來溫煦脾陽,幫助消化食物。 穴位: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在這個穴位上施以導引按蹻術,能達到幫助心火生脾土的作用。 定位: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在兩肌腱之間。 (僅為定位參考,非操作示范) 操作方法:用中指指尖,輕輕點按在內關穴上,力度以剛剛接觸皮膚為好,指尖方向朝向手指(順經為補),保持靜止,保持姿勢30-60分鐘。 注意:導引按蹻的補瀉手法,除了肝經以外,其它陰經上的穴位,都是只補不瀉的,因此內關穴用補法即可。 如果你平時就有胃脹、打嗝、容易惡心的情況,最好還是先通暢一下胃經的穴位,把這些淤滯的問題解決了再去溫補心陽。 不然的話這些陽氣會很難從心臟降到中下焦,在胃這里就被堵住了。這樣就容易導致這些陽氣因為郁堵變成火氣,不但不能溫煦脾陽,反而讓胃火更嚴重了。 足三里:強胃氣以化痰濁 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痰濕(濁)是靠胃氣降下去的,只有胃氣強了,才能將困在體內的痰濁排出去。 因此濕胖的人可以選擇足三里穴,在這個穴位上施以導引按蹻術,既加強了脾的運化功能,也提升了胃的降濁功能。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就是足三里穴。 (僅為定位參考,非操作示范) 操作方法:用中指指尖輕輕地按在足三里上,指尖朝著腳的方向(順經為補),按上就不要動了,動作越輕越好。維持點按動作30分鐘即可。 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補足三里。如果是胃中有火或者是胃經不通暢的人,補足三里穴會出現胃里脹、氣往上頂、要打嗝等不舒服的情況。 這兩種情況的人,用足三里穴需要先瀉后補,瀉的操作方法同前,只是中指指尖的方向改為朝向膝蓋。等瀉足三里達到通經絡、胃火祛除后,再用補法,來健脾養胃。 初次接觸導引按蹻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補,什么時候該瀉的。 其實,只要通過觀察身體的反應,就能知道該怎么做。「酸、麻、脹、痛、涼、熱、風、濕」,這8種反應代表了身體經絡不同的狀態。 比如說瀉足三里穴的時候感覺手指底下的穴位很熱,或者整條腿都很熱,這就代表胃經或胃中有火,那就需要繼續把火泄完再補。 如果瀉足三里穴時,身邊好像有風吹動,感覺涼颼颼的,甚至局部體溫降低了,這就說明胃里沒有火,那就可以開始補足三里了。 想養好脾,先看懂它 脾,在我們出生后的整個生命活動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是保證人體健康的關鍵臟腑。 除了肥胖、消瘦以外,心腦的供血不足、疾病的慢性遷延、女人的婦科問題等,歸根結底都是脾在各個臟腑行使功能時的無力、不足所致。 《靈樞·本臟》有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意思是,我們可以通過對人體外部形態上的觀察,了解掌握臟器的狀態,便可以提前得知臟器的好壞以及身體即將出現什么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