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西域瀚海,新疆風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藏25件珍寶

 文旅小胖 2022-09-11 發布于廣東

新疆位于中國西北地區,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32號,有各類文物和標本37,000多件,以絲毛棉麻織物、文書、簡牘、木雕、泥塑俑像及紙絹本人物畫等為特色,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381件,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以下就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藏25件珍寶進行盤點。

1. 新石器時代樓蘭美女干尸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后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稘h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睒翘m女尸是指1980年穆舜英發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稱“樓蘭美女”,科學測定該女子死時為四十五歲左右,生前身高1.55米,現重10.1千克,血型為O型,出土時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側置羊角、草簍等。古尸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制的毛皮靴。發長一尺有余,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翎,膚色紅褐色富有彈性,眼大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198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西部樓蘭故城北部鐵板河三角洲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具樓蘭女尸外形保存完好,容貌宛若酣睡,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女性干尸之一,也是我國目前寄生蟲學研究中保存的最早的實物標本,距今約有三千八百年的歷史,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國寶級文物。

2. 新石器時代小河公主干尸

小河公主是中國考古學家于2003年在新疆羅布泊小河遺址發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考古學者感嘆其美麗且完整性,又在小河遺址發掘,所以將其命名為“小河公主”。女尸身長158厘米,皮膚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顯。頭戴白色圓氈帽,頸部佩戴綴有珠飾和羽毛纓的紅毛繩項鏈,身體用一件寬大的白色毛織斗篷包裹。頭面部保存最好,窄額,寬顴骨,眼窩深凹,依稀可見眼睫毛,鼻梁尖而小巧,嘴緊閉?;易厣^發自然中分,長至頸肩部。頭發表面似用膠狀物涂抹過,一縷縷粘結在一起。小河公主的外貌特征主要有毛發為棕褐色,鼻梁比較高,眼睛十分深邃,這些表面的特征使考古學家一直認為小河公主是歐羅巴人種,根據DNA分析,可以看出早在四千多年以前,東方和西方的人群就在新疆發生了基因的混合,小河流域的人群是東西方的混合人群。200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小河遺址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干尸然經歷了四千年但干尸的保存完好,面容嬌好,面部笑容清晰可見,體態豐腴,全身涂抹乳酪,是新疆出土古尸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女性干尸之一,樓蘭美女的儒雅之美以及小河公主的時尚之美,都展現出了她們各自的魅力,國寶級文物。

3. 西周且末男尸

且末男尸死亡時年齡約50歲左右,身長1.76米。干尸頭發保存良好,呈棕色。眼眉、胡須比較發達。仰身曲肢,雙手置于胸前,左手中指套一長牛皮圈。眼睛、鼻梁以及兩側面頰、額側都用黃色顏料繪以紋飾。經科學測定,男尸是古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血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人人種。其面部做了精美的化妝,此外,他們身穿的深咖啡色的長外套,毛質平紋,足穿長筒軟皮靴,彩色氈襪。1985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2號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具男尸距今約2800年,屬古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血兒,保存完好,皮膚紋路依然清晰,棕色頭發、發達眉毛和胡須清晰可見,是在新疆特有的自然環境中風干而成,比木乃伊保存程度更高一級,所穿彩色氈襪證明在2800年前新疆就存在了搟氈工藝,是畜產品加工的新品種之一,是新疆最著名的古尸之一,彌足珍貴,國寶級文物。

4. 西周哈密女尸

這具女性干尸從古尸的臉部和體質形態觀察,應是屬于古代少數民族,皮膚呈古銅色,臉形瘦削,深目尖鼻,薄薄的嘴唇緊閉;頭發為黃褐色,發式為雙股辮子;側身屈肢葬,雙腿曲屈至腹部的上部。古尸入葬時所穿著的毛、皮衣服、鞋、帽等都保存了下來。她頭戴尖頂的氈帽,穿毛布套頭長袍或毛皮大衣,貼身衣服都 為各色毛織布,出土時色澤鮮艷如新。甚至古尸尸體下鋪墊的毛、氈亦大多未朽。哈密古尸的年代,經碳十四測定為距今3000年左右。專家在對這具哈密古尸研究時發現,她扎著兩條長長的大辮子,頭發金黃色,梳成從中間向兩邊分開的發型,兩邊又各梳成3股小辮子,然后再把3股小辮子編成一股大辮子——看來新疆姑娘自古便很愛美,喜歡小辮子的傳統太悠久了。197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五堡綠洲古墓葬區M24墓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具干尸自然風干,距今3000年左右,保存完好,肌體豐滿,具有明顯的高加索人種特征,年齡大約在35歲左右,后來人們還將其譽為“金發女”、“睡美人”,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5. 春秋木箜篌

箜篌是世界上最早的撥弦樂器,起源于距今約6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該箜篌屬于豎箜篌,為胡楊木質,由音箱、琴頸和弦桿三部分構成,音箱和琴頸由一塊整木雕刻而成,通長87.6厘米,音箱呈半葫蘆形,音箱外壁經過打磨,非常光滑,口部殘存曾經粘附的蒙皮痕跡,琴桿上部有三道明顯的系弦痕跡。1996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24號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箜篌是我國境內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箜篌實物,據考證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將我國箜篌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五百多年,填補了我國音樂發展史的一個空白,國寶級文物。

6. 戰國青銅武士俑

此俑高40厘米,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武士頭戴高筒尖頂彎鉤寬沿帽,上體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原形象是生活在今伊犁地區的古代塞種人。塞人是歐羅巴人種的游牧民族,是一個由多個部落組成的龐雜的游牧部落聯盟,被認為是今哈薩克族等突厥語系的民族祖先之一,其中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就是尖帽塞克。全身肌肉發達,雙目凝視前方,顯得威武有力。1981年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71團魚塘遺址出土,現藏于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此俑鑄造工藝水平精湛,堪稱塞人青銅文化的代表作,表明距今2500年前后,伊犁河流域有著一個青銅文化繁榮發展的時期,為我們認識塞人的文化、了解當時社會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根據,對研究草原文化的源流與發展有很高的價值。

7. 東漢司禾府印

這枚“司禾府印”是一枚炭精制方印,通高1.7厘米,邊長2厘米,印文為篆文,陰刻,分兩行:一行“司禾”,一行“府印”。印鈕為橋紐。從字體和鈕式可確認,這是漢朝時期管理農業的印章。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遺址,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繁榮一時的綠洲國家,被稱作精絕國,是漢代西域36國之一?!八竞谈 钡陌l現,說明東漢王朝曾在精絕國設有專門管理屯田事務的國家機構。1959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東漢合葬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枚印章形制比較小,但由于在兩漢時期新疆眾多文物中,考古發現的官印屈指可數,因而顯得十分珍貴。此枚官印出土印證了東漢在尼雅一帶屯田并設有專司屯田事務的機構,填補了史書的空白。

8. 東漢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此系該墓男主人外袍面料,為雙層兩面紋毛織物,由紅、黃兩色經緯同時織出平紋組織的表里,開成重疊的上下兩層,兩層組織在花紋的邊緣處接結換層,形成兩面花紋相同但顏色互異的效果,表面以紅色為地黃色顯花。袍長110厘米,雙袖展開長185厘米,袖口寬15厘米,下擺寬100厘米。交領,右衽,下擺兩側開叉至胯。用紅地對人獸樹紋罽作袍面,淡黃色絹作里襯,左下襟接縫一塊狹長三角形“卷藤花樹”紋,兩袖下半截接縫彩條紋罽。199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營盤遺址15號墓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罽袍保存基本完好,色彩鮮明,織工技藝高超,紋樣帶有明顯的希臘化藝術風格,是迄今罕見的珍品,也是一件充滿濃郁西方風格的珍貴文物,國寶級文物。

9. 東漢“五星出東方里中國”織錦護膊

此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為面料,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此漢錦采用的青赤黃白綠五色,皆為秦漢以來發展廣泛的植物染料所得,在一塊方寸不大的織錦上把陰陽五行學說表現得如此淋漓酣暢,實屬罕見。織錦上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中國古代星占用辭,是古代先民觀察五大行星運行變化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占辭術語,即出現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共見東方之天象,則于中國軍國大事有利??茖W史家推算出,在2040年9月9日將會出現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1995年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織錦織造工藝非常復雜,為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一經發現即引起轟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國寶級文物。

10.東漢“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錦枕

這件保存完好的錦被和錦枕是從被稱作“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尼雅遺址中出土,尼雅曾是漢代精絕國的故地,是西漢時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當時是牛羊遍野,阡陌縱橫,房屋鱗次櫛比,一派繁榮的景象,后來神秘地消失。這件錦被和錦枕是從一座夫妻合葬墓中取出,墓主人是一位王侯,當時錦被就覆蓋于王侯及其夫人的身上,他們的頭下枕著錦枕,枕內裝有干草。這件華麗的錦被是由兩幅完整的錦綢縫合而成,單層無襯,藏青色的地子,以絳、白、黃、綠等色絲線織出舞蹈人物、茱萸花等紋樣,彩色鮮艷,花紋清晰。在錦紋圖案間嵌織著漢文隸書“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的字樣,織錦是采用四組經線和一組緯線構成的四重平紋經錦,層次分明,色彩豐富,舞人和茱萸花的紋樣與銘文頌祝吉祥的寓意相呼應,是十分典型的漢代圖案形象,表現出漢代上層貴族祈求延年益壽、蔭葆子孫的心態。1995年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織錦應當是中原地區官營絲織作坊專為地方王侯織制的婚禮用錦,顯示出絲綢之路上十分活躍的商業貿易活動及漢王朝與西域城邦諸國的密切關系,也為研究我國絲綢織造史、裝飾圖案史提供了很珍貴的實物資料。

11.東漢“馬人”武士毛織物

此件織物出土時已被剪裁作四塊,縫成褲子,現為拼對復原。上部是希臘神話中吹奏豎笛的半人半馬怪,下部為執矛武士像。在織法上,棕色經線兩股合捻,密度6-8根∕厘米,緯線密度34-36根∕厘米。緯線是24種不同顏色的細毛線,圖案紋樣由小梭子引著各色緯線斷斷續續地織出,而且武士的面部以層層退暈表示明暗,極富立體感。這種在公元前后由西方傳到新疆的毛織品所采用的通經斷緯的織造技術,對中國唐宋時代精湛的緙絲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4年新疆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山普拉墓地1號墓出土,現藏于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此件織物以特有的神韻被眾多的中外學者關注,為我們研究中西古代藝術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西紡織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12.東晉《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殘卷

這件殘卷縱23厘米、橫72.6厘米,紙本隸書,作烏絲欄,一共有40行、570多個字,中間偶有殘缺。跟傳世本《三國志》對照,它的第一行只殘存著一個“巫”字左側,是“是劉備帥軍來伐至巫山秭歸”的“巫”字的殘余筆畫,最后一行止于“敕諸軍但深溝高壘”句的“高”字?!度龂尽返淖髡哧悏圩溆谠灯吣辏ü?97年),本卷的抄寫當在成書后不久,是該書的最早抄本之一。成書后的《三國志》這么快就在西域地區傳抄,說明了當時內陸與西域的密切聯系。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鄯善縣安樂古城南佛塔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手抄本屬于隸書字體,字體工整,排列整齊,年代是公元265-420年間的,被認為是《三國志》現存最早的版本,也是目前最早的紙質寫本之一,是世界僅存的孤本。

13.東晉佚名《地主莊園圖》卷

此圖又名《墓主人生活圖》,為紙本設色,縱46.2厘米,橫105厘米,是分別繪在六張紙上拼合而成的一幅完整畫面。畫面中央繪懸幔,幔下墓主人頭戴冠,身著長袍,手執團扇坐榻上,旁立一侍女。他的左側為庖廚場景,一女仆正忙碌于爐灶邊,為主人備食。他的右側有一人一馬,馬上鞍墊皆備,人身著短衣,似馬夫在等待主人出行。畫面上方為天空和田野,繪有日、月及北斗星。日下有樹木、田地和農具,月內繪蟾蜍,中間一棵大樹上落一鳳鳥。全畫反映了東晉時期豪門貴族的生活。1964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東晉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圖形象稚拙簡率,用筆粗放沉著,色彩單純,僅用紅、黑、藍色,明快熱烈,是我國目前所見保存完好、時代最早的紙畫,故彌足珍貴。

14.北朝方格獸紋錦

這件方格獸紋錦長18厘米、寬13.5厘米,由褐、綠、白、黃、藍五色絲線織成的經錦,經線分區牽入,每區僅三色,其中綠、黃經絲輪流用來織制紋樣地色,形成了綠白、黃白相間的縱向寬條紋。橫向則以紅、白、藍經絲作細條,把縱向的寬條紋隔成方格狀,在每塊方格紋內織出一只獸紋。此方格獸紋錦花紋區別于漢代織錦的特點是圖案有較強的穩定性,以長方格構成織物圖案框架,格內填飾牛、獅、象、人物和傘蓋,給人以規矩大方的美感。1968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錦為二重經錦,織造工藝精湛,裝飾獨特,同時集北朝時外來的三種典型紋樣題材于一身,是中國絲織工藝汲取中亞、西亞常見的圖案,并賦予新的含意的結果,是北朝至隋朝具有代表性的織錦,被研究者當作介紹南北朝時期織物發展狀況的范例,國寶級文物。

15.唐張雄干尸

張雄干尸出土時身高1.68米,臉型瘦削,束假發,肚腹低陷,身體的皮肉收縮,呈現干癟狀態。經過考古專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他的陰囊膨大,能夠看見突入陰囊的腸子,說明他生前患有“腹股溝斜疝”。張雄,漢人,祖籍河南南陽,先世移居西域,與祖籍甘肅渝中的高昌王室曲氏家族世通婚姻。張雄的姑母是高昌王的太妃,他的妻子曲氏也出身王族。張雄生前為高昌王國宮廷侍衛軍首腦,任左衛大將軍、侍郎、殿中將軍等職,出土的墓志上說他是“入籌帷幄,出總戎機”的人物。貞觀初年,張雄主張歸順大唐,維護統一,但高昌王不聽其言,執意與唐朝對抗。根據記載,人們判斷張雄因此抑郁成疾,死時年僅50歲。1973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張雄墓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張雄干尸保存完好,異于常人,胸廓高高隆起,臂肢體粗壯,雙腿腿骨呈現內八字形態,可見將軍戎馬衛國的一生,其尸體眉宇之間仍存剛毅之態,是新疆地區著名干尸之一。

16.唐彩繪天王踏鬼木俑

天王俑在當時作為墓葬“守護神”置于墓室門外,以保護墓主人的安寧,這種葬俗源自中原內陸流行的喪葬習俗。此俑高86厘米,由天王與小牛鬼兩部分構成,天王雙眉上揚、兩眼圓睜,顴骨高聳,闊口大張,露出兩排雪白的牙齒,唇邊口子胡濃黑有型。發髻梳到頭頂,中間系一根紅帶。身穿隋末唐初時期中原地區武將的戰袍,邊緣處鎏金飾邊,色彩鮮艷,盆領擁頸、著兩襠甲、琵琶袖束以綠色臂鞲(gōu)、上臂虎頭覆膊。下為膝甲,足蹬長腰戰靴,腳踏小鬼。整副鎧甲以紅、綠、金、白諸色相襯,上繪流云紋牡丹花卉,顯得富麗堂皇。被天王踏著的小鬼,頭戴黑紅色小帽,五官清晰,表情顯得頗痛苦,以此凸顯出天王的神勇和威嚴。1973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左衛張雄大將軍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俑雕刻精細、刀法流暢,線條優美,裝飾華麗,顯示出唐朝時期高昌國卓越的木雕技藝,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木雕天王踏鬼俑,堪稱古代藝術品中的瑰寶,國寶級文物。

17. 唐絹衣彩繪木俑

這批木俑共三件,分為宦官絹衣木俑、彩繪女舞俑兩類,宦官俑歪嘴斜目,表情滑稽,彩繪女舞俑穿著華麗,表情嚴肅中透著活潑。木俑制作方法十分獨特,其形象與一般殉葬的俑有所不同。據研究人員分析,其外形與唐朝文獻中記載的木偶(古代稱木偶戲為傀儡戲)基本一致。張雄夫婦墓出土木俑70多件,這三件高昌古國的木俑,是眾多木俑中保存最完好的三尊。木俑的上衣用的是綾,裙子是用絹和綾拼合而成的,腰帶用的是 緙絲面料,披帛用的是羅。緙絲的發現,將緙絲起源于五代,改為至少在初唐時期就已出現。1973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206號張雄大將軍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三件木俑保存完好,身上精美的服飾,歷經千年時光仍舊鮮艷如新,再現了初唐時代的流行風尚,是目前發現的唐代的唯一的一批穿衣俑,非常珍貴,國寶級文物。

18. 唐彩繪打馬球俑

此俑為俑馬一體,高37厘米,俑騎于馬上,飛奔的白馬上男子蓄八字胡須,身穿唐朝流行的圓領緊身醬色長袍,頭戴幞頭,腳穿黑色皮靴。兩目緊盯地面,手臂高揮球杖,做擊球狀。此俑和馬均被刻畫得風采神怡形神兼備,令人觀后深感震撼,不免對唐代的馬球運動的盛行程度遐思一番。馬球,是騎在馬上以球杖擊球入門的一種運動形式,我國古代稱之為“擊鞠”、“打球”或“擊球”,唐朝時期,馬球成為了皇室貴族最喜愛的運動,并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和發展。197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打馬球俑軀體渾圓,前胸寬闊,四肢強健,是一尊唐代泥塑彩繪精品,不僅展現了馳馬揮杖強體魄的大唐雄風,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

19. 唐佚名《舞樂圖》絹畫

此圖縱51.5厘米,橫25厘米,絹本設色繪于屏風之上,共六扇,屏風上畫二舞伎、四樂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這是較為完整的一扇。畫面人物似為舞伎形象,圖中婦女頭挽高髻,額描花鈿,短襦長裙之外,還罩一件卷草紋半臂,足穿高頭絢履。左手拈著披帛,可惜已破損而難得全貌。從人物動態及手臂的姿勢來看,披帛的一端從胸前的衣襟中伸出,然后繞至背后。披帛的另外一端則由右手牽拈(右手也已破損,僅存手臂)。該圖出土表明,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穿著。1972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230號張禮臣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圖線條流暢,描繪精細,為初唐時期的繪畫精品,體現出作者精心刻畫的創造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是目前我國最早有確切年代、在絹上描繪婦女生活場景的作品,國寶級文物。

20. 唐佚名《伏羲女媧圖》絹畫

此圖縱184厘米、上寬85厘米、下寬75厘米,絹本設色,以白、紅、黃、黑四色描繪,人首蛇身,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持規。二人上體相擁,下體相纏,是中國傳說中的始祖神。此圖繪伏羲在左,左手執矩,女媧在右,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這種圖像在吐魯番地區古墓中多有發現,一般出自夫妻合葬墓,用木釘釘在墓頂上,少數則折疊包好放在死者身旁。伏羲女媧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天神和人類的始祖,據說伏羲教導人們從事生產,女媧教導人們婚姻倫理。他們手持規矩,既是生產工具,也是社會秩序的象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志《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插圖就是一幅吐魯番地區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因其與人類生物遺傳結構——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雙螺旋線結構非常相似,題名為“化生萬物”。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出土,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圖構圖奇特,寓意深刻,富于藝術魅力和神秘色彩,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義,展現了千百年來中原和西域文化交融薈萃的歷史,曾入選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國寶級文物。

21.唐佚名《弈棋仕女圖》屏風

此圖縱62.3厘米,橫54.2厘米,為屏風畫,出土時已破碎,經修復,重現了大體完整的11位婦女兒童形象。畫面以弈棋貴婦為中心人物,圍繞奔棋又有侍婢應候、兒童嬉戲等內容,是描繪貴族婦女生活的一組工筆重彩風俗畫。此圖中貴婦發束高髻,額間描心形花鈿,身著緋衣綠裙,披帛,手戴玉鐲,做舉棋未定、正在沉思狀。她舉棋欲置的手指和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較高的繪畫技巧。1972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187號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圖畫面線條流暢,質感逼真,賦彩凝重,帶有濃麗豐肥的周昉仕女畫風格,畫中婦人神態優雅嫻靜,雍容華貴,極具唐代特色的代表性,為研究唐代繪畫技藝、服飾藝術、地方民俗,化妝技術、圍棋發展等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形象資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22.唐佚名《雙童圖》頁

此圖長58.5厘米、寬47.3厘米,描繪兩個天真活潑的頑童,正在曠野的灌木草叢中玩耍:右邊的一童正面站立,右手抬起,左手叉腰,似發現了什么,在招呼著同伴的注意;左邊的兒童臉微側上揚,凝眉注目,右手高高舉起,以示放飛了捕到的飛蟲,左手抱著一小狗于懷中,形象生動,神態動作逼真,從畫面上可看出時值盛夏,青石滿地,綠草成茵,形成一片綠地,似綠色地毯,鑲嵌于大地間,兩個兒童臉蛋圓胖紅潤,憨態可掬,都袒露上身只穿彩條背褲,更顯天真可愛。據考證,兒童所穿的長褲為西域當時出產的白疊布所制,懷中所抱寵物亦為西州僅有的拂冧狗,這種狗經馴養可表演“叼鳥、銜燭”雜耍,屬于唐時的珍稀寵物。1972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187號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畫構圖簡潔,兩個頑童造型準確,神形俱全,生動畢肖,畫得十分傳神,反映了唐代高昌地區高超的繪畫水平,在用筆賦彩和人物造型方面具有濃郁的唐代畫風,是唐代嬰戲畫的杰作。

23.唐《石染典過所》

過所就是現在的通行證。漢唐時期,凡到各地進行貿易或其他活動的人等都要持過所,否則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緝拿。因此,過所對國內人員來說大致相當于身份證加通行證,對外國人來說則相當于護照。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上,實行著嚴格的過所制度,過所制是絲綢之路管理的核心。這件《石染典過所》是唐朝時期的過所,由三張紙粘接而成,前后殘缺,但內容清楚,存文24行。文書中有朱印五處,首印為“瓜州都督府之印”,中間三印為“沙州之印”,結尾處為“伊州之印”。石染典是當時的居民,過所是他為通過關卡而向官府申領的通行證。從過所可以看出石染典當年的行程。先是攜帶安西都護府頒發的過所,從安西到瓜州經商,后又請求瓜州都督府頒發回安西的過所,途中經過了鐵門關(今焉耆與庫爾勒之間)。1959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阿斯塔那509號墓,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這件過所內容非常清晰,保存較為完好,屬于非常罕見的唐代護照,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護照能保存下來,十分珍貴,是唐代絲綢之路上通關制度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國寶級文物。

24.北宋靈鷲對羊紋錦袍

此錦袍通高134厘米,下擺寬88厘米,袖通長197厘米,以素綢作里,織錦作面,款樣為男式夾袍。直裾,交領、右衽、通肩、束腰,下擺寬大而后部下端開衩,長袖窄口。織錦是土黃地上顯藍、白兩色花紋,主體花紋上方為一層展翅欲飛的靈鷲和弧形花邊;下方是兩只盤羊,紋樣四連方連續展開。195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阿拉爾墓葬出土,現藏于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此錦袍歷經近千年仍保存完整,雖色調灰暗但給人一種莊重大方之感,是一件難得的出土錦袍珍品。

25.清土爾扈特銀印

土爾扈特部本來游牧于雅爾之額什爾努拉,雅爾在新疆塔城西北,后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沙皇的壓迫,決定全部族返回祖國。他們十數萬人在其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一月動身,一直到翌年六月才到達祖國新疆的伊犁,這是新疆蒙古族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愛國主義的壯舉。土爾扈特銀印為方形,邊寬10.6厘米,厚3.1厘米,印背上有小型的虎紐,紐高6.5厘米。印的邊款鐫有漢文“乾隆肆拾年玖月口口日,禮部造”,印文系滿文和蒙文合璧。七枚銀印的印文,譯成漢文為:第一枚是“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里克圖汗之卻”,全印文就是“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這是清政府頒發給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的官印。第二枚是“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北部盟長之印”。這是清廷頒發給布延圖親王策伯克多爾濟的官印。第三枚是“烏訥恩蘇珠克圖舊土爾扈特南部盟長之印”。這是清廷頒發給渥巴錫的兒子策琳納木扎勒的官印。第四枚是“管理舊土爾扈特部南右旗札薩克之印”。第五枚是“管理舊土爾扈特部南左旗札薩克之印”。第六枚是“管理舊土爾扈特部南中旗札薩克之印”。第七枚是“管理舊土爾扈特部東左旗札薩克之印”?!霸_克”是蒙語,即旗長之意。傳世品,現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此銀印是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廷頒發給土爾扈特部的官印,是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反對沙俄壓迫,重返祖國的歷史見證,是新疆近代史和蒙古史罕見珍貴的歷史文物。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一本加勒比hezyo中文无码| 奇米777四色精品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3p一区二区三区|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更新|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大陆欧美高清视频区|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姿源| 丰满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 中文www新版资源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网站|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图片|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免费下载|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微拍视频网址| 无码免费视频| 一本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人妻|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小说| 舔高中女生奶头内射视频| 狠狠爱天天综合色欲网| 白丝爆浆18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精品成人一本|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少妇扒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东北少妇不戴套对白第一次|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翘臀后进少妇大白嫩屁股| 国产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国产女人乱子对白av片|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