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是吾心自有光明的一身坦蕩,是從見聞處至不見不聞處皆如其一的至誠純粹。究其本質,慎獨乃一種內心敬畏、一場自我修行、一種人生境界。 《中庸》有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學》有言,“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宋代陸九淵曰,“慎獨即不自欺。”沉思品味,慎獨之要,在不欺暗室、不愧屋漏,俯仰天地間、浩然無所愧。 蓋有慎獨之嚴,雖妄念偶動,必即時克治。元代許衡的“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東漢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的“深夜拒金”,清代于成龍的“立檄拒禮”……義士不欺心, 廉士不妄取,慎獨并非追求個體的獨處、獨居、離群,而是心中高懸是非明鏡,知曉為人做事尺度,于無人時、無聲處、細微間的高階位自律、高層次修為、高境界操守,乃大定力、大智慧、大格局。 《說文解字》解釋“慎”為“謹也”,《爾雅》解釋“慎”為“誠也”,無論是“謹”還是“誠”,皆與心息息相關,即表示內心的謹慎、慎重,如《詩經·小雅·白駒》:“慎爾優游,勉爾遁思”,后又引申指警惕,如《諫太宗十思疏》:“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越是隱蔽處、細微處越能見修養。慎獨之時要面對的是自己,要在“隱”“微”處與己赤誠相見,與私心斗爭、與貪欲較量。只有心存敬畏,才會知道什么是“底線”,才不會心存僥幸、逾規越矩。君子慎獨,心正、氣正、身正,反之則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害人害己。實踐一再告誡我們,理想信念不牢,政治定力不夠,內在力量不堅,就會在誘惑和考驗面前敗下陣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反觀少數黨員干部,有的沒有公心、只有私心,沒有正氣、只有俗氣;有的看到一些老板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心態失衡、心向往之,在恭維奉承下放松了警惕,在觥籌交錯中迷失了自我;有的不拘小節,罔顧大節,將黨紀國法視為“橡皮泥”“稻草人”……最終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甚至有的還鋃鐺入獄,悔之晚矣。正所謂,官有所畏,業有所成;無知無畏,禍不遠矣。 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應時刻保持“無須提醒的自律自覺”,始終堅守“根植于內心的堅定信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克己慎獨、守心明性,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洗禮,不斷涵養為大公、守大義、求大我的精神境界,嚴防誘惑之微、嚴堵蛻變之漸、嚴拒氣節之失,一言一行作表率、一舉一動為示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