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各位善友:大家早上好!這里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人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 有一個人問大師:“您說,人怎樣變得更聰明。” 大師說:“不要與愚者爭辯。” 那人說:“我覺得您說的不對。” 大師說:“是的,你說的對。” 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無論別人說什么,他都要先否定,甚至不加思考就先反對。 這樣的人,看似贏得了話語權,實則是暴露了自己的無知,惹來眾人的嫌棄。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就是習慣性反駁。 1 愚者,喜好反駁 孔子說:“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與人交流要學會察言觀色,該說話時就說,不該說時就閉嘴,貿然開口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可是有些愚蠢的人,根本不看別人的臉色,事事都要開口反駁,最后給自己帶來了災禍。 明朝時期,有一個名叫王樸的官員,經常因為和朱元璋政見不同而爭辯,屢次觸犯旨意,于是就被削去了官職。 可因為他是有才能的人,朱元璋又召回了他,擔任監察御史。 本以為王樸會吸取教訓,不再好辯,沒想到他卻毫無改變。 有一天,他又在朝堂上公然反駁朱元璋,朱元璋大發雷霆,下令將他斬首。 到了市井后,朱元璋又召回他,問道:“你改不改?” 王樸回答:“陛下提拔臣為御史,怎能如此侮辱臣,如今臣只求快點死。” 朱元璋聽后大怒,命令趕快行刑,王樸就這樣失去了性命。 叔本華說:“不要反駁任何人的意見,也不要試圖糾正別人在談話中的錯誤,無論你的用意如何善良,因為這樣做極易冒犯他人。” 所以習慣性反駁他人,不僅會增添別人的怒氣,還會讓人看不清自己的位置,高估自己的能力。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紅燈思維,”就是聽到別人的不同觀點時,第一反應就是反駁,拒絕接受新觀點,久而久之,思維就禁錮了。 所以人不能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揣測別人的想法 。 而要坦誠面對自己,并接納他人,這樣才能擁有大的格局。 2 仁者,靜而不爭 老子曾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當一個人以不爭的態度與人相處時,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經常在一個寺廟里講學,好多人都去聽講。 一個自認為佛學造詣很深的年輕人覺得老禪師在倚老賣老,便專程去了趟寺廟。 在老禪師開講后,年輕人兩次打斷講話,反駁禪師的言論,禪師都沒有解釋。 可他又一次打斷了禪師,質疑禪師的講學,并口吐臟話。 眾人都覺得年輕人太過分了,但是禪師卻在面色平靜地聆聽。 年輕人辯駁了一會后,覺得沒意思就停了,這時老禪師心平氣和地問道: “如果別人沒有收你送的東西,那么這件東西是誰的呢?” 年輕人說:“當然還是我自己的。” 禪師又問:“你剛才送我的話,我拒絕接收,那么這些話現在屬于誰?” 年輕人頓時羞愧不已,也沒再反駁,低著頭走了。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想法何其多,總要允許有人跟你的想法不同。 克制自己,不去反駁,做一個向外兼容的人,你的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3 智者,自我精進 《莊子》有言:“大辯不言。” 真正的道理是無需爭辯的,因為學習的本質是思辯,而不是爭辯。 所以對于別人的意見,要字字反思,而不是句句反駁。 當你提升自我、超越了自我后,那些質疑的聲音都將變得微不足道。 作家韓寒高一時曾獲得新概念作文比賽的第一名,但是期末考試七科不及格被留了級。 第二年,他就選擇了退學,被新聞報道后引起了社會熱議。 但他什么都沒有解釋,而是專心寫作,很快便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讓他一舉成名,也帶來了很多爭議,他還是沒有理會。 后續的幾年,他一直在寫小說,發文章。 突然有一天,一個打假人士說他的文章都是代筆,一瞬間,輿論的浪潮朝他撲面而來。 面對質疑,韓寒整理了所有資料,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可是質疑的聲音一直沒有停過。 韓寒放棄了辯駁,而是埋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寫了幾部雜文集,反響都不錯,還拍了幾部電影,口碑都很好。 如今的他,變得謙遜柔和,在自己的世界里閃閃發光。 真正聰明的人,不在言語上勝過他人,而是自我精進,用行動去證明自己。 當你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時就會發現,一切聲音都是過眼云煙,提升自我, 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 佛家有云:“去我執,除偏見,萬物通達于心,無量無邊。” 人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 當你的心能容納每一份不同時,就不會再執著于自我的認知。 而是會收斂好自己的反駁欲,打開固有的思維,突破原來的自我。 只有這樣,才能發現世界的豐富多彩。 媒體來源:日行一善官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