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完了,讓你們寫反思總結。 十個人有九個人說自己在某某科目上“馬虎”了。 把我氣得在課堂上直接就問你們,還“馬虎”,你不“老虎”? 馬虎,簡直是一個用之四海而皆準的好理由,用一萬遍都不爛的好理由,大概你們是想用一輩子了。 可惜,你們遇上我了,以后就少說什么馬虎老虎的。 鑒于你們愛聽故事,我先說說這個馬虎的故事,估計你們連“馬虎”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光跟著人家瞎嚷嚷。 據說宋代時京城有個畫家,作畫跟所有的藝術家一樣,頗為意識流,隨心所欲,想到哪畫到哪,不了解他的人看了就很糊涂。有一次他畫了一個老虎腦袋,正好有人上門來請他畫馬,他于是就很隨性的在虎頭下畫上了馬的身子。求畫的人問他,您這畫的是馬還是虎?他裝B跟人家說:“馬馬虎虎!”來人一聽,心說去你大爺的吧,蒙誰呢,就沒要這幅畫。畫家一瞅可惜了,便將畫掛在自己家里門廳里。畫家大兒子見了問他畫的是什么,他說這乃虎也,小兒子問他,他又很隨機的說此為馬也。 沒過多久,他大兒子外出打獵,看見遠處奔跑著一匹四蹄騰空的駿虎,于是哥們激動掏出弓來把它射死了,導致畫家給人家馬主人賠了不少錢。這不算完。小兒子外出,遠遠見一匹斑斕猛馬,大花紋別提多好看了,于是沖過去按著馬屁股就要往上騎,結果被馬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燒了那畫,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擱現在,我們就不能過于批評畫家,后世的畢加索也走了條沒什么老百姓看得明白的路線,但不耽誤人成為大師;虎頭馬身這種藝術形式也不能算是畫家首創,獅身人面像一直是世界奇跡。 不能不說,這故事一看很民間,山寨氣質很濃厚,聽起來也生硬,槽點不少,但這故事我挺喜歡,因為它特別可取的就是,狠狠的扇了馬虎一大嘴巴,清脆響亮。 估計你們學的馬虎這個詞,八成是從家長那來的,反正作為老師的我,基本上不說這個詞,倒是你們,說的那叫一個溜。 為什么家長和你們都特別愿意使用“馬虎”這個詞呢? 我覺得大概是因為這個理由既不傷害你們,也可以讓家長不用太緊張。甚至,很多時候說起“這孩子啊,太馬虎了。”有的家長臉上還會洋溢出一點小驕傲的神情,好像“馬虎”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根本無關緊要。 更有甚者,一聽到這個詞,腦海中還會瞬間浮現出一個虎頭虎腦,聰明可愛的孩子形象。 你們或許會認為,馬虎是個小毛病,長大就好了。但細心不是成熟后的必然結果。相反,如果馬虎不及時糾正,小馬虎只會變成大馬虎,會讓你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失去很多機會。要知道,只有做事嚴謹、細致的人,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承擔更大的責任。 因此,馬虎并不是一時的現象,其背后蘊藏著非常大的隱患,如果長期不做糾正,就會形成一個人的能力問題。到了那個時候,即便態度端正了,結果也是不可控的。 生活上的馬虎,我今天就不說什么了,就說說學習上的馬虎。 現在我們有些同學一考不好,就甩鍋給“馬虎”,好像什么錯誤一沾上馬虎,內心立刻就覺得非常安寧:明明什么都會,就是做的不對,好可惜呢;雖然做的不對,但是我什么都會,腦子沒問題! 由此看來,馬虎是一條特別好使的毛病,簡直是人類甩鍋之光,給無數學生和家長前進的勇氣和釋懷的心胸,“這孩子就是馬虎”說起來甚至有種隱隱的可愛。 一個毛病,搞成這樣,簡直不要太仗義。 呸!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說法,“馬虎,就是因為學的不扎實。”“馬虎,就是理解不到位。”其實這兩種說法,從某種程度來講,都沒有說到本質上。不扎實,哪里不扎實?如何才能扎實?理解不到位?怎么才算到位? 其實因馬虎而形成的錯誤,究其根本,四個字“思維混亂”。 這里的混亂并不是對概念、定理的記憶混淆,而是底層思維邏輯的不清晰。導致無法辨別出不同、發現存在的問題。 那么,哪些是底層的、基礎的思維邏輯呢? 比如,上下。在這方面思維混亂,就會造成b(拼音)和p寫錯,把6寫成9。還有很多基礎的思維邏輯,比如左右、內外、大小、高低、先后、快慢、有無、深淺等等。 對事物邏輯層次的掌握是否清晰,決定著一個人的觀察能力和系統掌控能力。只有底層思維是符合邏輯的,是嚴謹的,才能讓一個人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糾正偏差。 所以,不要總說自己是馬虎,馬虎就是學習能力低,馬虎就是做事能力不強,馬虎是另外一種笨! 好在,這種笨可以改,而且什么時候都可以改,越早就越好改,如果你習慣了,就很費勁。你如果今后不想成為一個智商正常的笨人,就不要總拿馬虎說事。 今天就寫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