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建房選址的傳統俗語,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了,那建房選址的自然環境也就截然不同了。 “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人憂”就是此類俗語。與這句俗語只有一句之差的另一句俗語是“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不憂”。 這兩句俗語,只有一字不同,意思就完全相反了。前一句認為,住宅后面有山丘和前面有水,令人擔憂,也就是說,這種地方不適合建房;后一句則認為,住宅后面有山丘和前面有水是無需擔憂的好地方,適合建房。 也許有人會問,這兩句俗語本來就是一句,是不是其中的一句,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一字之誤,然后民間以訛傳訛,變成了兩句俗語呢? 這種事例民間確實客觀存在,也屢見不鮮。但這兩種俗語應該不是歷史上民間以訛傳訛的情況,也是民間兩種不同的建房選址觀念。 前面一句俗語的來源是有據可查的,出自明代專論住宅堪輿的典范之作《陽宅十書》,書中的原句是這樣的: “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人憂,家財初有終耗盡,牛羊倒死禍無休。” 后面一句雖然沒有出處,只散見于民間手抄本堪輿書籍中,但是,這句話在一些地方廣為流傳。那么這兩句哪一句是正確的,更符合生活實際呢? 事實上,這兩句俗語都沒有錯,只是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在建房選址上,對客觀事物環境的取舍不同而已。 過去,我國長期處于農耕時代,農耕生產和生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有極強的依賴性。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不同,人們對建房選址的取舍也不同。 古人在建房選址上,從自然環境來說,分為三種類型,也就是鄉村中的平洋(平原地形)、鄉村中的山地(包括丘陵地形)和城市。 從氣候條件來說,分為氣候干旱地區和氣候濕潤地區。 從農作物種植來分,分為以旱地作物為主的小麥主產區和以稻作物為主的水稻主產區。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兩句俗語分別屬于哪種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 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人憂 這句俗語中的“丘”,指土堆和小山,也指墳墓。 在氣候干旱的平原地區,也就是旱地作物為主的小麥主產區,民眾當然不愿意把房屋建在墳墓前。 即使這些土堆和小山是天然形成的(實際上是比較少的),也類似如大墳墓,也為人們所禁忌。 再說,平原地區一些土堆和小山,人們雖然不知來歷,認為是天然的土堆和小山,實際上很可能就是古代貴族的墳墓。長沙馬王堆在發掘前,就是一座如小山般的土堆。 還有一種小山或大土堆,雖然不是古墓,但有可能是古代戰場修筑的作戰觀望臺,也稱點將臺、指揮臺。舊時,古戰場也是鄉村建房選址的禁忌之一。 這種地方,如果門前一年四季有水,可能是河水,也可能是蓄積的塘水。 如果是河水,說明這種地方的地勢比較低,就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對家人和財產不安全。 如果是塘水或池水,氣候干旱地區的人,在潮濕的環境生活很不習慣,容易生病。古代出生在北方的人在朝廷做官,最怕被貶黜,流放到長江以南的地區,主要是適應不了那里潮濕氣候。 因此,《陽宅十書》認為,選擇這種地方建房,就會出現“家財初有終耗盡,牛羊倒死禍無休”的情況。禍無休,指的是水災。牛羊倒死,不僅氣候干旱地區的人無法適應這種環境,牛羊也很難適應這種環境。 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不憂 此俗語中的丘,指山丘,也就是自然形成的山。 以稻作物為主的水稻主產區,有兩種地形,一種是平原地區,一種是丘陵山地。這句俗語所指的地形為丘陵山地。 生活在丘陵山地,一般選擇建房的地址正如《陽宅集成》所言:“故附山民居,皆在灣曲平坦,有兜收處建宅”。“灣曲”“兜收處”,指山彎像口袋一樣的地方,“灣曲”又指有溪河彎曲環繞而過。 這既是人體民居喜歡選址建房的環境,也是村莊集體喜歡選址建立村莊的環境。這些地方的民眾,選擇建房地址,講究依山傍水。 依山,也就是房屋靠近山而建,即后面為山。傍水,也就是房屋前面靠近水流。即便沒有河流、溪流,也應該有水塘或水田。 有山有水,說明這里的地理環境比較好,對于稻作區的民眾來說,無論是生產用水,還是生活用水都比較方便。丘陵山區之地的水稻主產區,既離不開山,更離不開水。 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十人遇此九不憂”的原因。如果山區人屋后無山,房前無水,那才不是好地方,不僅生產不便,人畜的生活也不便,是讓人憂愁的地方。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后一句并非以訛傳訛,而是古人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作出了修改,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總結。 看來舊時風水方面的俗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的變化面變化。正如《晏子使楚》所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