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戰爭(下)4.天京變亂后的防御作戰及太平天國的失敗1856年,正當太平天國政權再次出現有利形勢時,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卻空前尖銳起來。8月22日,楊秀清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佯為答應,暗中卻密詔在江西前線的韋昌輝和在湖北督師的石達開迅速返回天京。韋昌輝于9月1日深夜返回后,次日凌晨殺害楊秀清及其一家,接著又大肆殺害其部屬,使兩萬多人罹難,獨攬了軍政大權。9月中旬,石達開回到天京,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加害于他,石達開聞訊連夜出逃,其妻子兒女均被韋殺害。于是,石達開調集4萬大軍,準備回京討韋。11月2日,洪秀全依靠廣大軍民的力量鎮壓了韋昌輝及其同伙,令石達開回京輔政。石達開回天京執政后,得到廣大軍民的擁護,但洪秀全不信任他,甚至有圖害之意。石達開恐遭暗算,便于1857年6月從天京出走,并帶走一二十萬精兵。后遠征西南,孤軍作戰,軍心渙散,終于在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徹底失敗。石達開被圍后投降清軍,最后被凌遲處死。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訌和分裂,成了這次農民戰爭由勝利發展走向衰落失敗的轉折點。清軍迅速從東西幾個戰場進行反撲,太平軍在軍事上從此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整個戰局急劇逆轉。在1856和1857兩年中,清軍連克武昌、漢陽、湖口、九江、揚州、鎮江、瓜州等天京上下游重鎮,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再度圍困天京。太平軍在蘇、皖、贛、鄂所占有的州縣大部被迫放棄,統治地區大為縮小。 面對嚴峻的形勢,洪秀全首先恢復了五軍主將制度,重建了軍事領導核心。1858年10月,任命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陳玉成為前軍主將兼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后軍主將兼副掌率,李世賢、韋俊分別為左右軍主將。次年,封其族弟、具有改革思想的洪仁玕為干王、軍師,總理政事,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此后,才能出眾、屢立戰功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即成為后期太平軍的統帥。 為破天京之圍,穩定戰局,李秀成、陳玉成于1858年8月在安徽樅陽鎮召集軍事會議,制定了攻擊江北大營的方案。諸路將領"各誓一心,訂約會戰"。會后,陳玉成率軍由舒城出發,9月,與李秀成部在烏衣會師,并接連取得殲滅德興阿部三四千人和由江南大營派來增援的總兵馮子材部5000人的勝利。隨即挺進浦口,一舉攻破江北大營,殲敵1萬余人,恢復了天京與江北的聯系。在太平軍進攻江北大營的時候,湘軍李續賓部攻陷九江等地,10月,進犯水陸要沖、太平軍軍需物資供應基地三河鎮。陳玉成、李秀成奉命率軍西援,以優勢兵力四面環攻,擊斃湘軍統帥李續賓和曾國藩胞弟曾國華等,全殲湘軍6000余人,使湘軍4年糾合之精銳覆于一旦。浦口、三河兩大戰役后,太平軍在江西、安徽的其他戰場上也陸續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從而基本扭轉了天京變亂后在軍事上形成的危局。 太平軍在取得浦口、三河戰役勝利后,又于1860年初作出了二破江南大營的決策。洪仁玕與李秀成商定,采用聲東擊西、攻其必救的策略,首先奔襲作為清政府財賦之區的湖、杭二州,誘迫江南大營分兵,然后乘隙回攻,與天京守軍合擊江南大營。2月,李秀成率主力入淅,攻克省城杭州。在得知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派出1.3萬清軍前來救援時,便撤出杭州,回師天京。5月2日,在陳玉成、李秀成的指揮下,太平軍集中10萬大軍向江南大營發起總攻,殲敵數萬人,和春率殘部敗退鎮江。經此一戰,江南大營再也未能復建。天京解圍后,陳玉成、李秀成乘勝率軍東進,以破竹之勢,連克蘇南、淅西許多州縣,整個蘇淅地區連成一片,成為太平天國的東部屏障和物資供應地。 正當太平軍東進蘇淅之時,湘軍乘機加緊了對安慶的圍攻。此時,曾國藩已被清政府任命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各。他決心全力攻占作為天京鎖鑰的安慶,然而順江而下,進攻天京。為救援安慶,洪秀全決定派陳玉成、李秀成分別沿長江兩岸西征,以會師武昌,攻取湘軍的這一后方重鎮,達到解圍安慶的目的。結果因李秀成部未能如期西進,使這一計劃流產。湘軍無后顧之憂,便全力圍攻安慶。從1861年4月至9月的半年多時間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干王洪仁玕、章王林紹璋、輔王楊輔清分別率部來援,幾次與湘軍大戰,未能取勝。9月5日,湘軍以地雷轟塌安慶城墻,攻入城內,守將吳定彩等1.6萬多人英勇戰死,太平天國占領達9年的安慶終于陷落。此后,整個江北根據地也接著丟失。當安慶激戰時,正在鄂南、贛北的李秀成拒絕前往救援。陳玉成在安慶失守后退守廬州,1862年5月遭湘軍圍攻,在突圍的路上被地方團練誘捕,6月4日被殺害于河南延津,年僅26歲。 《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公開與英、法兩國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鎮壓有功的曾國藩也更加倚重,命其統轄蘇、皖、浙、贛4省軍務。曾國藩對以東征金陵為主要目標的全盤軍事行動作了進一步籌劃,決定以主要兵力進攻天京;另派左宗棠、李鴻章分別率軍進攻太平軍的江浙根據地。各地太平軍在清軍的全面進攻下節節后退。1862年5月,曾國藩指揮水陸師完成了對天京的包圍。正在進攻上海的李秀成奉命回援。10月,李秀成督率13王,領兵10余萬,猛攻雨花臺曾國荃軍營,激戰月余不下,只得撤退。12月,遵照洪秀全"進兵北行"的指令,李秀成部進軍皖北,企圖調動江南之敵北援,下游之敵上援,從而解天京之圍。結果一路受挫,損失數萬人,只得折還,于是長江北岸完全被清軍占領。在蘇、淅戰場,英、法侵略軍與左宗棠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相繼組成"常捷軍"、"常勝軍",向太平軍進犯,受到太平軍的沉重打擊。但由于力量對比懸殊和少數將領的叛變,蘇州、無錫、常州相繼失陷,淅江也基本為湘軍占領。 湘軍先后奪占了天京外圍各地,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形勢萬分危急。1863年12月,李秀成提出"讓城出走",以保存力量,再圖發展,遭到洪秀全的嚴厲斥責。1864年3月,曾國藩部對天京形成合圍。6月,洪秀全病逝,時年五十歲,長子洪天貴福繼位。7月,湘軍攻陷天京,城內太平軍將士或戰死,或聚眾自焚,無一降者。9月,幼天王和干王洪仁玕先后在南昌被殺害。臨刑前,洪仁玕寫下《絕命辭》,他仰天長歌:"英雄正氣存,有如虹輝煌;思量今與昔,忿然挺胸膛。""我今雖永逝,一語貽后賢:天國祚雖斬,復生待他年。"李秀成從天京逃出后不久即被俘,在寫下供詞之后被處死。 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的失敗,但分散在長江南北各地的太平軍余部仍在堅持斗爭,直到1863年才以失敗而告結束。太平天國戰爭以其不屈的斗爭和悲壯的歷程,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