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0日,蘇聯官方權威媒體《真理報》刊登了一則簡訊——蘇共召開中央全會,指控內務部長貝利亞犯有破壞蘇維埃國家、私通資本主義國家等多項罪名,決定把貝利亞作為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人民的敵人開除出黨。 這則新聞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作為蘇聯歷史中的諸多謎案之一,此后幾十年,“貝利亞事件”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權力真空催生的亂象貝利亞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 1920年左右,他加入了蘇聯的第一支政治警察組織——契卡,這個組織正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克格勃的前身。 從1931年起,貝利亞擔任格魯吉亞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1941年任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后來稱部長會議副主席),主抓煤炭、石油、金屬等重軍工行業,隨后進入戰時最高權力機構國防委員會,負責監督飛機、坦克、武器、彈藥的生產,在仕途上可謂一路順風。 衛國戰爭中,他寸步不離斯大林,因貢獻突出晉升為蘇聯元帥,并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等一系列勛章、獎章。 戰后,貝利亞擔任國防委員會特別委員會主席,負責領導研制原子彈工作,并于1946年3月起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地位僅次于斯大林。 簡言之,貝利亞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蘇聯高層領導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貝利亞在斯大林當政時期參與“大清洗”行動,制造了太多人神共憤的冤案。他心狠手辣,陷害忠良,濫殺無辜,罪大惡極,對蘇聯法制遭到破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個十足的“暴君”。 ![]() 斯大林逝世后,蘇聯最高領導層中出現了政治權力真空。 俄羅斯民族悠久的傳統和蘇維埃國家30多年的歷史都要求一個能統領全國的領袖式人物接替斯大林。 可是斯大林生前沒有指定接班人,也沒留下任何政治遺囑。誰來做繼任者,就成了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1953年3月9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召開聯席會議。馬林科夫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貝利亞就任合并后的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部長,排名第二;赫魯曉夫任中央書記處書記,排名第五。 馬林科夫在斯大林死前發揮了第二把手的作用。他主持中央主席團和部長會議主席團會議,代理斯大林主持政府政務,在黨的十九大上還代替斯大林作了總結報告。 按照常理來說,馬林科夫接替斯大林的位置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他不夠強硬和果斷,無法像斯大林那樣成為擁有唯一權力的人。 因此,雖然當時蘇聯的頭號人物是馬林科夫,而實際上掌權的人卻是貝利亞。 而當時憑赫魯曉夫的位置和實力,也無法同貝利亞相對抗。 在這種背景下,一場腥風血雨的權力廝殺即將拉開帷幕。 ![]() 政變前夜的風云突變貝利亞對自己在斯大林時期炮制冤、殺無辜的罪責心知肚明。 他預感到了斯大林去世后平反運動遲早會到來。為了改變“劊子手”的形象,也為了在平反運動中掌握主動權,貝利亞一反常態,當起了“平反先鋒”。 1953年3月13日,貝利亞發布命令,要求重新審理“克里姆林宮醫生間諜案”、“前蘇聯空軍領導人和蘇聯航空工業部的領導被控案”、“明格列爾案件”等重大案件。 4月3日,中央主席團決定,批準內務部關于重審“克里姆林宮醫生間諜案”的建議,對該案予以平反。此后,一系列冤案得到重審并翻案的機會。 貝利亞卻不想就此止步,他還想揭開 30-40 年代“大清洗”的蓋子,重審一系列重大案件。 ![]() 這引起了赫魯曉夫等人的驚恐。因為他們對過去的“大清洗”和破壞法制都無一例外地負有責任,都曾親自作過逮捕、審判和槍決黨和蘇維埃干部的指示。 赫魯曉夫此前擔任任莫斯科州委第一書記期間,親自簽署了大量逮捕莫斯科蘇維埃和莫斯科州委領導干部的文件,鎮壓人數高達數萬人,其中不少人被判處極刑或長期監禁。 如果貝利亞對歷史冤案的平反工作繼續深入進行下去,那么赫魯曉夫這些人在“大清洗”年代的罪責就勢必被公開。 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曾經回憶道,那段時間,父親連續幾天都徹夜難眠。 其實早在四十年代,赫魯曉夫就已暗下決心要在斯大林去世后阻止貝利亞奪取最高領導權。在為病危的斯大林守夜期間,他甚至和布爾加寧公開談論要除掉貝利亞,否則這便“是我們末日的開始”。 而貝利亞在斯大林死后的一系列操作,更加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 此后,赫魯曉夫一方面緊盯著貝利亞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又在為如何拔掉這顆“眼中釘”而進行著周密的策劃。 ![]() 他深知已經到了性命攸關的時刻,僅憑個人力量不僅無法扳倒貝利亞,還有可能落身首異處的下場。但與此同時,他也理智地意識到了痛恨貝利亞的大有人在,自己擁有大量的潛在“同盟”。 赫魯曉夫第一個拉攏的人,就是當時的一把手馬林科夫。 馬林科夫巴不得有人能幫忙除掉嚴重威脅著自己的地位的貝利亞。兩人一拍即合,很快成為了扳倒貝利亞的主謀,后來又先后爭取到了莫洛托夫、薩布洛夫、伏羅希洛夫和米高揚等人。 大難將至的壓迫感,迫使這些人抱成一團,下定決心除掉貝利亞。 赫魯曉夫之所以有信心扳倒對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得到了軍隊的支持——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布爾加寧是他在莫斯科州委工作時的老搭檔;任國防部副部長的朱可夫曾在衛國戰爭期間與他共事半年,兩人相互尊重,配合默契,感情頗為深厚。 ![]() 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在赫魯曉夫的提議下,馬林科夫、伏羅希洛夫、布爾加寧、莫洛托夫等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在逮捕貝利亞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1953年6月26日,馬林科夫主持召開部長會議主席團和中央委員會主席團聯席會議,同時邀請了紅軍高級將領朱可夫元帥、蘇軍總監察長科涅夫元帥、國防部副部長莫斯卡連科將軍等出席。 在會上,赫魯曉夫作了長篇發言,對貝利亞劈頭蓋臉一頓批判,指責他利用內務部,妄圖凌駕于國家之上、破壞民族團結等等。 發言最后, 赫魯曉夫斷言“貝利亞絕不是一個共產黨員, 而是一個混進黨內的、投機鉆營的野心家”。 在他之后, 布爾加寧、莫洛托夫等人相繼發言, 毫不留情地批評了貝利亞的種種罪行。 大家發言完畢后, 馬林科夫本應該做總結。可是在緊要關頭, 他緊張得不知所措,按響了秘密電鈕。 ![]() 在聽到約定的暗號后,朱可夫帶著幾個全副武裝的軍官沖進開會的辦公室。 馬林科夫下令朱可夫把貝利亞扣押起來, 聽候調查和處理。 “舉起手來! ”朱可夫厲聲喝道。跟在他身后的軍官立刻拔出手槍對著貝利亞。 朱可夫親手擰住了貝利亞的雙手,將其制服,對其進行了搜查。 隨后,貝利亞在武裝監護下被押進馬林科夫辦公室隔壁的房間里,接著主席團開始討論了他的未來命運問題。 對于突然發生的這一切,貝利亞顯然毫無準備,一瞬間就淪為了待宰的羔羊。 民間對貝利亞被逮捕的經過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赫魯曉夫剪除貝利亞所使用的手段完全是政變的手段。他動用了國防軍的元帥將領,甚至出動了坦克。 赫魯曉夫后來在自己的回憶錄里也承認了這一點。 貝利亞被逮捕后,朱可夫元帥指揮國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封鎖了內務部中心大樓——捷爾任斯基廣場大樓,貝利亞的幾個最重要的幾個左膀右臂被就地擊斃, 剩下的幾十名內務部官員都舉手投降。 ![]() 頃刻之間, 內務部這個曾經權勢滔天、不可一世的權力機構土崩瓦解了。 被捕后的貝利亞被秘密關押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間地下室內。 據參與看守的保衛人員希日尼亞克·古爾維奇少校回憶,那是一間只有20平方米的小房間,四周沒有窗戶。 而在被關押期間,貝利亞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無辜的,很快就會被放出去。” ![]() 貝利亞死后權力交替從1953年6月底開始,蘇聯總檢察長魯堅科組織了對貝利亞罪行的偵訊。偵訊工作是在沒有任何肉體和精神折磨、不施加任何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十分艱難。 貝利亞幾乎對一切罪行都謊稱不知,對所有指控都矢口否認。 但是,經過長達6個月的偵訊,魯堅科還是獲得了貝利亞的大量罪行材料,這些材料匯集在一起竟多達33卷。 1953年11月,貝利亞案件正式進入了審判程序。 他被指控犯有多項罪名,包括叛國、組織旨在攫取政權和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反蘇陰謀團伙、實行恐怖行動、充當西方間諜等等。 貝利亞在庭審中為自己進行了申辯,但顯然這些申辯已經毫無意義。審判只不過是走個程序而已,他的命運早在被逮捕那一刻就注定了。 1953年12月23日,法庭判處貝利亞死刑立即執行沒收其財產,不得上訴,取消軍人稱號和獎章、勛章。 行刑當天,貝利亞知道自己將被處死,他叮囑古爾維奇少校把他死去的消息告知自己的兒子。 行刑完畢后,古爾維奇少校用帆布裹起貝利亞的尸體,送到了火葬場火化。 ![]() 貝利亞被槍斃后,他保險柜里的文件被全部銷毀。 歷史學家德· 沃爾科戈諾夫在自己寫的書里描繪了這個場景:“赫魯曉夫下令把貝利亞的私人檔案全部都帶走,連看都沒看就燒毀了。高層領導們害怕這些文件中有自己的黑歷史,因此斯大林單獨下達給貝利亞的許多命令和決議,都被扔進了火堆,永遠成了歷史的秘密。” 貝利亞的覆滅結束了斯大林死后蘇共黨內權力斗爭的第一個階段。赫魯曉夫在黨的領導集團中的地位得到確認,這標志著蘇聯結束了斯大林時代,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 1953年9月以后, 赫魯曉夫成了蘇聯黨的第一書記;1955年2 月,馬林科夫被解除部長會議主席之職。 伴隨著貝利亞的倒臺和馬林科夫的跌落, 赫魯曉夫登上了克里姆林宮權力金字塔的頂點。 也正是在貝利亞事件后,蘇聯軍隊首次作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步入政壇,朱可夫順勢異軍突起,得到了應有的“報答”。 1955年,朱可夫接替布爾加寧出任國防部長。在次年的蘇共二十大上,他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 ![]() 結語蘇聯歷史研究專家葉·祖布科娃曾說,“貝利亞事件”是斯大林逝世后蘇聯高層權力斗爭的產物。這一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貝利亞權勢日益顯赫,觸動了他的同僚們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惶恐。 從1953年以后,貝利亞就被塑造成惡貫滿盈、道德敗壞的帝國主義間諜,是大規模清洗運動和冤假錯案的罪魁。 現在看來,這些罪名確實存在一定的夸大之處。至于貝利亞案件將來能否平反,只能等待時間給出答案。 ![]() 參考資料[1]鄭異凡.剪除貝利亞是赫魯曉夫策動的一場政變.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2.3.25 [2]徐隆彬.斯大林逝世前后貝利亞命運的三部曲.濰坊學院學報.2002.2.25 [3]徐向梅.貝利亞之死與斯大林去世后的權力斗爭.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0.4.27 [4]朱可夫元帥的凄涼晚年.天津政協.2014.10.15 |
|
來自: 蘭博200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