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歷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共同締造的,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與其他許多民族一樣,在偉大祖國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盡了自己光榮的責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國一部分,藏族與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許多民族為開發、建設和守衛祖國的西南邊地作出了杰出貢獻,為中華民族的形成、中華燦爛文化的發展譜寫了不朽的華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國內陸的漢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創中華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緊密關系。現在就讓我們翻開歷史,走進那讓人心潮起伏的遙遠過往。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4歲的趙?(1271—1323年)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宋恭帝出生在1271年,這一時期正是大宋王朝風雨飄搖、面臨滅亡的危急時刻。祖母謝太皇太后(謝道清)、母親全太后(全玖)垂簾聽政。1275年中,元軍已經占領了江東(今江蘇?。┐蟀氲耐恋亍?276年1月,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今浙江杭州)。求和畏戰的宋朝大臣紛紛攜家眷逃亡,謝太皇太后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余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如今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圣賢書,所許謂何!卻于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無奈人心渙散,指責也無濟于事。最后謝太皇太后只能抱著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元史》記“赍傳國玉璽及降表詣(伯顏)軍前”請降。 元世祖忽必烈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南宋君臣速往大都朝見,趙?與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皇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大宋王朝宣告滅亡。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后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后又失于孤兒寡母之手。后人寫詩譏諷道:“當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余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span> 1276年5月,被俘的謝太皇太后一行經過大都(今北京)赴上都(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丙申,于上都大安殿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元史》記載,“伯顏以宋主?至上都,制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封瀛國公。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于上都之近郊”。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降封趙?為瀛國公,開府儀同三司,并且給恭帝許配了個元朝公主,福王趙與芮受封平原郡公,南宋宗室都居住在大都。南宋末詩人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八十一》有云:元朝給歸服的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待遇算是比較高的,最主要的目的還在于籠絡南宋人心,以舒緩當時南宋地區持續出現的反元活動。在這期間,忽必烈多次派人到南宋招降,特別是招降以文天祥為代表的抗元將領。他想到了趙?,想讓趙?親自出馬請文天祥投降,趙?與文天祥君臣相見,抱頭痛哭。但是文天祥毅然決然地回絕了趙?的勸說,回答他的只有四個字:“圣駕請回?!壁w?和他的母親在上都、大都分別生活了一段時間。他的母親全太后從南方到了北方,很不適應這里的氣候和生活環境。她曾經提出希望能回到臨安,在南方生活。忽必烈對全太后說道:“爾婦人無遠慮者,若使之南還,或浮言一動,即廢其家,非所以愛之也。茍能愛之,時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span>當時南方的反元運動還在持續。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說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某日火燒蓑城葦,士兵將作亂的傳言,左丞相阿合馬又遭遇刺殺。在此背景下忽必烈覺得繼續讓宋恭帝一行在大都生活已經很不合適了,至元十九年(1282),中書省奏請皇帝將瀛國公遷居到上都,忽必烈便恩準他們遷居上都。在上都生活了差不多6年之后,忽必烈覺得這還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根據史料記載,這個時候宋恭帝提出希望出家學佛,忽必烈就順水推舟地成全了他的愿望,包括他的母親全太后也出家為尼。全太后在大都正智寺出家為尼,度過后半生。汪元量有詩《全太后為尼》寫道:元代高僧釋念常所著《佛祖通載》記載:“宋主以王位來歸,學佛修行。帝大悅,命削發為僧寶焉?!薄啊勖魈?,討究大乘明,即佛理?!敝猎辏?289),元世祖忽必烈賞給19歲的瀛國公趙?鈔百錠,決定讓他赴西藏薩迦寺出家為僧。漢文史料對宋恭帝的記載,特別是開平六年生活之后的記載就到此為止。以后的事跡藏文史料印證并補充了漢文記載的不足。趙?所到的薩迦寺正是元朝西藏地方政府所在地,也是當時西藏地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趙?來到這里認真地學習了藏文和薩迦派佛法。在這里一待就是30多年時間,漫長的學習研究經歷讓他成為一個在佛法上很有造詣的人物,藏文稱它為哈尊(lha-btsun),即合尊。他把《百法明門論》《因明入正理論》這兩部漢傳佛教著作翻譯為藏文,在納塘版的扉頁上留下了題字,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梢娝谒_迦寺30多年默默無聞地求經學法,以及對佛法的鉆研是有所成就的,而且他也沒有忘記自己過去顯赫的身份。《佛祖歷代通載》記載: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也就是說,趙?去世的時間是元英宗至治三年,而去世的地點是在遠離西藏薩迦的河西走廊地區,并且是“賜死”而亡,給歷史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間。 宋恭帝不忘自己從前的身份,便作《在燕京作》一詩,寫道:“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边@首詩充分表現了他對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被元朝皇帝發現后賜死。明初高僧恕中無慍禪師《山庵雜錄》記:“瀛國公為僧后,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寄語林和靖,梅開幾度花。黃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于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云?!?/section>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里也記載了這首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痹~句略異,注中有:“此宋幼主在京師所作也,始終二十字,含蓄無限凄戚意思,讀之而不興感者幾希!”還有說法稱,英宗皇帝聽信占卜師的說法,“將有西方僧人反叛,奪取皇位”,急派人巡查,果見很多人簇擁著合尊大師,認定其為罪魁禍首,遂將其斬首,以絕后患。藏文史料《漢藏史集》中也記載宋恭帝趙?被殺的傳說。該書稱:“羊土猴年(1368)八月二十九日傍晚,皇帝父子被迫從大都宮殿逃往蒙古地方。帝位落入漢人大明皇帝手中。先前,當杭州宮殿被蒙古人火燒之時,蠻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歸順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鄉,到了薩迦地方,修習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圍。此時,蒙古皇帝的卜算師們說:'將有西方僧人反叛,奪取皇位?!实叟扇巳ゲ榭?,見許多隨從簇擁此蠻子合尊,將此情向皇帝奏報,皇帝命將其斬首。赴殺場時,他發愿說:'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殺,愿我下一世奪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轉生為漢人大明皇帝,奪取蒙古之皇位。又據說蠻子合尊被殺時,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還有一種說法稱,宋恭帝趙?當年到了大都,后來忽必烈皇帝把自己的女兒許嫁給了這個年幼的南宋皇帝,而且還生下了孩子。由于他寫下了前文提到的暗含恢復宋朝的詩歌,引發皇帝大怒。忽必烈皇帝本來要殺他,因為公主求情,皇帝才放了他一馬,讓他去西域學經,以至輾轉到了薩迦。趙?有個兒子叫趙完普。該說稱,在去薩迦之前,趙?曾在甘肅居延住過一段時間。他在這兒娶了一位蒙古公主,留下了一個叫趙完普的兒子。《元史·順帝本紀》記載:“〔至正十二年(1352)〕五月,監察御史徹徹帖木兒等言:'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另有記載:“〔至正十三年(1353)十二月〕癸丑,脫脫請以趙完普家產田地,賜知樞密院事桑哥失里?!?/p>元順帝是宋恭帝親子的傳說。妥懽帖睦爾延祐七年(1320)生,不久即被收養,元明宗及其府上人得知其親生父親是合尊法師、其母親是元趙王送去的一名“回回女子”。權衡《庚申外史》:“國初,宋江南歸附時,瀛國公幼君也,入都,自愿為僧白塔寺中,號合尊大師。已而奉詔居甘州(甘肅張掖)山寺。有趙王者,因嬉游至其寺,憐國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與之。延祐七年(1320),女子有妊,四月十六夜,生一男子?!泵髯谶m自北方來,早行,見其寺上有龍文五采氣,即物色得之,乃瀛國公所居室也。因問:'之子所居,得無有重寶乎?’瀛國公曰:'無有?!虇栔?,則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髯诖笙?,因求為子,并其母載以歸。”還有說法直接說是元明宗的親子。該說稱,當年忽必烈偶做一夢,見金龍纏繞殿柱。明日,瀛國公來朝,正好站在那根柱前?;实坌纳古?,欲殺趙?。趙?苦求,以出家得脫。行至甘肅,周王(即元明宗)看上了瀛國公的妃子,“愛而納之,末幾生妥懽帖睦爾,明為遺腹也。”明成祖永樂皇帝是元順帝的遺腹子。傳說明成祖朱棣在觀賞宮中收藏的歷代帝王相時,曾驚嘆“為何順帝不從元列帝之貌,而合宋列帝之相?”原來朱棣是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逃出大都(北京)時的遺腹子,生母為元朝黃金家族主妃洪吉喇氏,元順帝的妃子。于是明成祖實為南宋末代皇帝趙?的嫡長孫。這種說法,被清朝大學者如萬斯同、趙翼,以及王國維等所認可,他們通過史料來證明這些說法不虛。但是,也有學者指出并非其實。這些故事稍微梳理一下就會發現,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兒子是元朝最末一位皇帝,而元朝最末位皇帝又是大明第二位皇帝的父親。從元朝到明朝,乃至于從宋朝到元朝,原來皇帝之間,皇帝家族之間居然存在著血緣聯系,不僅有漢文史料、民間傳說故事的證明,還得到了藏文史料的印證。如果再往后看,在清朝的時候還有類似的傳說,那就是乾隆皇帝是陳閣老的孩子。故事非常離奇,講到了陳閣老和雍正皇帝關系非常密切,他們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了孩子。據說陳閣老本來生的是一個兒子,結果抱回家的時候發現是一個女兒,而這個兒子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而女兒雖然遠嫁給一個貴族,后來也被別人以公主看待。對這些前后關聯的故事,不少是學者穿鑿附會的結果。但是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即中國歷史進入到這個大一統、大融合階段,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互動已進入一個新的層次。人們特別是漢族知識分子試圖用這種故事的方式打破民族和血緣中的隔閡,將分屬于不同民族的皇帝構建成血脈上一脈相承的系統。歷史事實的真偽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映了民族間的融合與相互認同。元英宗送前高麗王到薩迦來“學佛”。父為高麗忠烈王王昛(王諶),母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魯揭里迷失(追贈齊國大長公主)。他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寶塔實憐。大德二年(1298)接受忠烈王禪讓而即位,7個月后被廢,滯留元朝十年之久并改名為王璋。中間再度返國為王,后讓位。延祐七年(1320)元英宗繼位后將他監禁起來,后以學佛為名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元英宗死后獲赦,泰定二年(1325)薨于元大都,元朝賜謚號忠宣。王璋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元朝。王璋醉心漢學,熟讀儒家經典,曾入國學講六經,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時,與尚在潛邸的元仁宗過從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稱,忠宣王因而結識了在元仁宗門下的許多文人學士,如姚燧、虞集、閻復、元明善、趙孟頫、朱德潤、張養浩、程鉅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后,他以“書史自娛”,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萬卷堂”,招徠中國名士,與之研討詩文書畫。又沉迷于佛教活動,曾赴五臺山、江浙等地上香,多次布施經藏?!兑纨S稿》卷九上《忠憲王世家》:“唯酷嗜浮屠法,舍本國舊宮為旻天寺,極土木之工,范銅作佛三千余軀,泥金銀寫經二藏,黑本五十余藏。邀蕃僧譯經受戒,歲無虛月,人或以為言,好之彌篤?!背涛暮!堆羌肪硪话恕洞髴c壽寺大藏經碑》:“今王(王璋)又以聰明忠孝,為皇帝、皇太后所親幸。大德乙巳(九年),乃施經一藏入大慶壽寺,歸美以報于上。寺為?;首@逯诰┏侵T剎為最古?!?/section>延祐七年(1320)正月,元仁宗駕崩,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預感時局將有變動,為了避禍,便再次請求南下降香,獲得批準。六月,他在鎮江金山寺降香時,突然元廷使者闖入,由騎士把他挾持到大都,九月抵達。元英宗本來要把他遣送回國,但忠宣王不愿回去,元廷乃于十月將他下獄刑部,剃發安置石佛寺(位于今北京市辟才胡同,為元朝供奉先帝御容處)。十二月,元英宗下令發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西藏日喀則市薩迦縣)學習佛經。忠宣王啟程去吐蕃時,隨從諸臣大多視為畏途,宰相崔誠之等人逃跑,只有寶文閣樸仁干、前大護軍張元祉等18人護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備嘗艱辛。《益齋稿》卷七《崔誠之墓志銘》:“德陵如吐蕃,公(崔誠之)之子文度聞難馳赴,道遇公,與俱追至關西。僧圓明叛,阻兵中南,不得前。事定,踰隴抵洮。鬼域之境,單騎不可行,留洮上半年方還。”甚至還發生了隨從人員不堪旅途勞苦、弒殺忠宣王未遂的事件。由于高麗給忠宣王寄送盤纏加之李凌干的幫助,所以忠宣王一行尚能維持生活。至治元年(1321)十月六日,忠宣王抵達撒思吉,并寄書給崔有渰、權溥等高麗大臣,拜托他們向元英宗說好話以便自己能夠早點離開吐蕃。《高麗史》卷三五《忠肅王世家》:“至治元年七月,上王至西蕃獨知望,寄書崔有渰、權溥、許有全、趙簡等云:予以命數之奇,罹茲憂患,孑爾一身,跋涉萬五千里,向于吐蕃,辱我社稷多矣。寢不安枕,食不知味,想諸國老,亦勞心焦思,深增惶愧。國王年幼無知,向之憚我群小輩,必幸我如此,肆其奸巧,焉知不間我父子乎?幸諸國老同心協力,敷奏于帝,俾予速還。”十一月,上王寄書崔有渰、權溥、裴挺、李瑱、許有全等說:“予以十月六日到吐蕃撒思結,似聞帝許還國,其言若實,公等無以為念。不然,與柳清臣、吳潛議,以高王之于圣武,元王之于世皇,率先歸附,佐運樹功,先考忠烈得尚公主,予于帝室亦有微勞之意,表請于帝,奏記丞相,俾予無久于此。”他還給心腹權漢功寄詩表白自己的痛苦:“瘴煙蕃地舊聞名,未識離都幾萬程。夢里備嘗艱險了,思君況乃不勝情。”高麗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斷請求放還忠宣王,至治三年(1323)二月,元英宗下令將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肅臨夏)。同年八月發生南坡之變,英宗遇弒,晉王也孫鐵木兒(忠宣王的妻舅)繼位,是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獲赦,李齊賢等親赴臨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達大都,朝見泰定帝。高麗王被送到薩迦學佛的原因說法不盡相同,有可能與他參與宮廷內爭有關,也可能與元朝處置高麗事務有關。泰定二年(1325)五月十三日,忠宣王在大都去世。在他去西藏薩迦這個時間恰恰和宋恭帝趙?在薩迦學法有相互重疊的時間。目前沒有看到有關兩人在薩迦互動的記載,但是不排除藏文資料中保存著有關他們發生聯系的一些敘述,值得關注。還有一個人物也可能跟趙?有關系,那就是薩迦昆氏家族的達尼欽波桑波貝(1262—1324),他是西藏地方歷史上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他是大元國師八思巴的異母弟意希迥乃的兒子。1280年八思巴圓寂后,他的同母弟白蘭王恰那多吉的兒子答耳麻八剌剌吉塔繼任薩迦法主。薩迦派內部擔心年紀稍長且為意希迥乃侍女所生的達尼欽波桑波貝造成威脅,一些薩迦派人士奏請忽必烈皇帝,將達尼欽波桑波貝流放到蘇州、杭州,后來他在舟山群島普陀山隱居。1287年,答耳麻八剌剌吉塔去世后,昆氏家族無后。帝師乞剌斯八斡節兒(扎巴沃色)上奏元成宗皇帝,請求恢復達尼欽波桑波貝的身份,并讓他返回薩迦。除了原來在江南所娶的漢族女子之外,他又遵照皇帝繁衍后裔的旨令,先后娶了6個妻子,生下13子2女。他于1298年返回薩迦并就任薩迦座主,就這樣開啟了薩迦法主娶妻生子的傳統。1324年,達尼欽波桑波貝去世,他的兒子們在薩迦派各個勢力的支持下互相爭權奪利。他擔任帝師的兒子公哥羅古羅思監藏班藏卜,把兄弟們分為4個拉章:細脫拉章、拉康拉章、仁青崗拉章、都卻拉章。普顏篤皇帝(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封他為國師,賜給詔書,并委任他為薩迦細脫拉章座主。他擔任薩迦寺法座19年,于公元1324年即藏歷第五饒迥木鼠年去世。同樣,雖然尚未發現達尼欽波桑波貝與趙?(合尊)互動的事實,不過按照藏文《新紅史》的記載,趙?曾擔任薩迦總持,也算是寺內高階僧伽,兩人在薩迦寺重合時間較久,出現密切互動是情理之中的事,期待史料的新發現和研究的深入。【選編自張云主編《西藏歷史55講》(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