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帛書法大系 玉門關·地灣漢簡書法 武威漢簡書法 居延新簡書法 張德芳 王立翔 主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的中原和西北地區,先后出土了甲骨和漢簡,并在海內外學界引發震動。
 追溯造紙術發明之前的書寫文化,盡管古人在甲骨、縑帛、金石、磚瓦、錢幣等材料上都留下了文字信息,但一般都限定于某些特殊的場合。相比于這些材料,竹木簡牘因取材容易、制作相對簡易、適合書寫、容易保存等特點,成為了在紙張普及之前使用最多的書寫材料。玉門關漢簡中的“地節元年歷譜” 西北曾經是漢朝通往西域的門戶,西北漢簡是漢朝留下的原始檔案和文獻。因此,居延漢簡等一系列西北漢簡的陸續出土,為學者們研究漢朝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技術、文化信仰、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商涂朱卜骨刻辭 此圖中的“冊”在甲骨文字中就是簡用繩聯起來的樣子,出土的簡牘也證實了甲骨文的“冊”字表示的就是竹簡串聯的樣子。20世紀80年代,作為字帖的簡帛書開始出版,世人對于簡帛的研究也從側重文獻整理擴展到對于簡帛文字的字體、風格、流變等多方面的研究。這其中,書法界研究漢隸達到了一個熱潮。漢代曾是中國書法書體變革的重要時期,完成了從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轉變,小篆逐漸被隸書取代,還出現了章草、草書,漢末還出現了楷書,一時間,舊有古隸、今隸、章草、今草和楷書諸種書體精彩紛呈,并駕齊驅……但這些,在舊時書家的腦海里,都只是書法史中的記載而已。從古至今,學習漢代書法,大家習慣于研習漢碑拓片、部分傳帖,但這些都不是直接的墨跡,研習時更多需要習書者透過刀法看筆法,從碑刻拓片中還原當時的書法創作,對初學者而言容易產生隔閡,顯然不夠直觀。 上海書畫出版社很早就已經意識到簡帛書法是學習古代書法墨跡的極好素材。“簡帛書法大系”的出版,打破這一層隔閡,讓更多跨學科的學者、創新求變的書法家、臨習漢隸的愛好者都可以一睹漢代墨跡真容,更進一步了解漢代書法。從2017年起,陸續推出了《馬王堆漢墓簡帛書法》《敦煌馬圈灣漢簡書法》《肩水金關漢簡書法》等最具代表性的簡牘帛書書法字帖。其圖版清晰、釋文準確、保存完整、易于翻閱、便于臨寫,獲得了非常好的社會反響,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簡帛書法學習一手資料。2023年3月,“簡帛書法大系”又將新推出三套西北地區出土簡牘書法,包括《玉門關·地灣漢簡書法》《武威漢簡書法》《居延新簡書法》。 書中包括有原大簡、放大簡,附有釋文,裝幀考究,厚薄適當,價格平實,圖版精美,是臨習和研究漢簡書法的極佳一手資料。作者簡介 張德芳,1955年生,甘肅永昌人,研究員。原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甘肅省政府參事、西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心特聘研究員。長期從事西北漢簡整理與研究,主持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王立翔, 1963年生,上海人,編審。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書法》《書法研究》《書與畫》雜志主編。長期從事出版編輯工作,主持出版的圖書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圖書獎、中華優秀圖書獎等國家級獎項十余項。目前,該系列已逐步調整為裸脊平裝,可180度平攤,更便于讀者翻閱臨習。① “簡帛書法大系”全系列購買 (共6種,25冊,4月17日前發貨) 享7折優惠,現價1345元 ② 敦煌馬圈灣 肩水金關 玉門關·地灣 武威 居延 (共5種,19冊,4月17日前發貨) 享72折優惠,現價1038元 ③ 玉門關·地灣 /武威 /居延新簡 單冊48元起,合集165元起 玉門關·地灣漢簡書法(三冊) 《玉門關·地灣漢簡書法(合集)》一函三冊,其中第一冊、第二冊為精選玉門關漢簡,第三冊為精選的地灣漢簡。
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玉門關漢簡指玉門關遺址(亦稱“小方盤城”)及周邊烽隧發掘出土的漢晉簡牘729枚,內容涉及玉門關位置、出入關制度、中原與西域關系、西北邊防制度、絲路交通等,可彌補敦煌出土漢簡的諸多內容,對玉門關址的探索以及兩漢玉門關功能性質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玉門關漢簡時間跨度長,書體多樣,內容豐富,我們精選了其中書法優美、保存完好的簡牘約一百五十支,可作為書法愛好者臨習使用。

 地灣簡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而獲得的簡牘材料,所見年號集中于公元前81年至公元27年,屬昭帝至光武帝時期內,是肩水候官的各種原始文書檔案,記錄了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的情況,如日常勤務的日跡記錄、郵件傳遞記錄、守御器簿、戍卒被兵簿、錢出入簿、吏受奉名籍、谷出入簿、吏卒廩名籍、出入關的記錄等等,為研究漢代的社會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TIPS】“候官”,既指都尉府下屬的軍事駐防機構,亦指該機構的軍事主官。候官的秩級比六百石,略低于六百石的小縣縣長。 武威漢簡書法(五冊) 武威簡,主要指《儀禮簡》《王杖簡》和《醫藥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零星發現的漢晉簡。《武威漢簡書法》就是從上述三類漢簡中精選而出。 《儀禮簡》和《王杖簡》分別于1959年出自甘肅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和18號漢墓。此地東北距武威市15公里,西北距旱灘坡亦15公里,是河西走廊的綠洲地帶。從1959年到1972年,文博部門先后在此清理過72座漢墓,說明這里是兩漢時期人類生活聚居的理想之地。 武威《儀禮簡》是當時流行的儒家經典,全部書寫都以當時成熟的八分隸通貫而成。典雅端莊,風格凝練,容字多,篇幅大,為兩漢書法史上罕見的珍品。 同時出土于磨嘴子18號墓的“王杖十簡”是漢代養老敬老,尊禮高年的制度條文,亦是出土的書法藝術珍品。巧合的是1981年9月,磨嘴子附近的纏山村村民上交當地文博部門一份簡冊,即《王杖詔書令》26枚。與前述1959年在磨嘴子18號墓出土的《王杖十簡》可謂珠聯璧合,形成一件內容互補,書法風格大致相同的藝術作品。從筆法、字法、章法以及整體風格上,形成一種規整自然,瀟灑有度的清新書貌。
王杖詔書令 
武威漢簡中的醫藥簡,不僅是醫學寶庫的珍貴遺產,也是書法藝術的稀世珍品,共出簡牘92枚。簡牘全長23厘米左右,但寬窄不同。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遺物,該墓屬于東漢早期,而墓主人則可能是一位年近七旬在生前受過鳩杖的行醫老人(墓中出土鳩杖一枚)。《武威漢代醫簡》診治的疾病和醫方按現代醫學分類包括了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等等。醫簡中保留的隸草、章草以及行草的筆意,都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瑰寶。 《武威漢簡書法》五本,武威漢簡書法(一)內含甲本《特牲》、甲本《少牢》;武威漢簡書法(二)內含甲本《泰射》;武威漢簡書法(三)內含甲本《有司》;武威漢簡書法(四)內含甲本《服傳》、乙本《服傳》、甲本《士相見之禮》;武威漢簡書法(五)內含《王杖簡》和《王杖詔書令》、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醫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所收兩種王杖簡均附有完整合綴圖,可在臨摹學習漢代書法筆法時,窺見簡牘的章法。 
甲本《泰射》 

甲本《有司》2 
乙本《服傳》
居延新簡書法(四冊) 居延漢簡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并稱為“二十世紀初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1913年首次出土于居延地區,多為木簡,其發掘大致分為兩次,一次是在20世紀30年代,抗戰后轉移到了臺灣島;第二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次發掘的漢簡被稱為“居延新簡”。兩次發掘的漢簡,不僅數量巨大,保存完好,其中的書法墨跡,極大程度的豐富了漢代隸書的研究內容,為中國書法史填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居延新簡的出土地為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破城子遺址,兩漢時期,此地是居延都尉甲渠候官的軍事駐地。居延新簡是甲渠候官長期駐守此地形成的上報下達的屯戍文書,除了甲渠候官遺址所出7933枚外,還包括了距此以南五千米左右的第四燧所出漢簡近二百枚、額濟納旗三十井次東燧以及少量的零星采集品。額濟納旗三十井次東燧  居延新簡的特點是數量多(僅一個遺址就出土漢簡近八千枚)、內容豐富,形制完整,比如《寇恩冊》《守御器簿》《塞上烽火品約》《相利善劍冊》《隧長焦永死駒劾狀》等,都是千古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簡帛書法大系·居延新簡書法》四冊,即從上述甲渠候官遺址、額濟納旗三十井次東燧遺址等地所發掘的居延新簡中精選而出。其中既具書法特色,又具時代特點的書法精品,可供簡牘書法愛好者臨摹,以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圖片來源于《居延新簡書法二》以往以出土文獻為主的簡牘出版物,一般開本巨大,篇幅較厚,詳于考釋。一、 原樣精印 漢簡原大/完整簡與放大圖片,圖片清晰,顏色還原。 二、 保留文獻價值 書中所選簡牘均附有完整釋文,具有一定文獻價值。三、180°平攤 開本大氣而不臃腫,裸脊裝幀,可以平攤,便于案頭臨習。四、 性價比超高 相比起其他動輒近萬元的簡帛叢書,我們這套字帖更從實用臨習的角度出發,筆畫清晰、風格多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