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篇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總結了書中的核心內容。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發揚、弘揚偉大的品德、德行。“親民”就是親近人民,體察民情。“止于至善”的意思就是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可見《大學》這本書是教大家怎么做人的。 怎么做人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首先,要定。定什么呢?定志向。 怎么才能確定志向?要“知止”。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到達什么境界。 只有志向定了,心才能靜。心靜以后思想狀態才能安穩。思想狀態穩定了,才會思慮周全。只有思慮周全才能有所獲得。所以,想要得到什么東西,首先要知止,要知道止于何地。說白了,就是要自知。只有自知以后,才會知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果想將美德揚名天下,那就先要治理好國家。想要把國家治好,則先要把自己的家庭管好。想要管好家庭,就要修養自己的品德了。這就是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怎么修養品德呢?要“正其心”。就是說,要想品德好,首先,你的心要正。你要走正道,不能走歪門邪道。 怎么做到心正呢?要心誠。只要你心里真誠,那就是正道。 怎么才能做到心誠呢?那就要“知”。你不知道、不了解的東西,你能做到心誠嗎?很難。只有你完全了解一個東西,你才能做到誠心誠意,毫無保留。 重點來了,怎么才能“知”?“格物”。 格物的意思是:窮盡一切方法探究事物的運行規律。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知識,才稱得上“知”。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斷地更新再更新。 這句話就是要我們大膽創新。每天都做“新人”,要勇于擯棄不好的,勇于改正。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君子在修養自新方面無時無處不追求完美。 要時時刻刻,隨時隨地,追求完美。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君子總是自己做到,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堅決不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要做。不奉行推己及人的恕道,卻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從來就是不可能的。 這段話說的很好呀! 想要別人做的事,先問問你自己能不能做到。不喜歡別人做的事,先看看你自己有沒有做過。這就是推己及人。 以上是我讀完《大學》這本書以后,印象最深的幾個觀點。個人拙見,不喜勿噴,歡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