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菏澤市曹州牡丹園內,牡丹大會的熱度仍未散去,牡丹花開盛景依舊,一場以“國色天香·多彩地名”為主題的地名文化宣傳活動,與如織游人一起熱鬧登場。 從“空桑”到“曹州”,漫長歷史中,古菏澤同黃河相互影響;從湖澤到平原,滄海桑田,牡丹與菏澤彼此成就。經由千年菏山遺存的文化底蘊與雷澤水系的精心澆灌,名為牡丹的富貴之花最終在菏澤市長久興盛,菏澤市“牡丹之都”的品牌因此擦亮。4月8日,2023世界牡丹大會在菏澤舉行,菏澤一地與牡丹的融合越發緊密而豐富,牡丹之名逐漸成為當地最為亮眼的地名文化名片。 ![]() 地名文化的生動實踐 每年四月,是菏澤牡丹如期盛放的時節,從全國各地前來的游客如約而至,流連在牡丹園中,賞花品評,人間四月在牡丹芳菲的映襯下又多了幾分鮮艷與生動。近日,記者在曹州牡丹園看到,眾多游客在賞花間隙,還在一排展板前駐足觀賞,并不時互動交流。 記者了解到,恰逢牡丹花開的時節,又借由世界牡丹大會舉辦的重要契機,菏澤市民政局、牡丹區民政局、牡丹街道辦事處緊密聯動,共同于曹州牡丹園內策劃開展了以“國色天香·多彩地名”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利用近期火爆出圈的菏澤牡丹話題,宣傳菏澤當地地名文化。 活動現場,頭戴手扎牡丹花環的地名文化志愿者和工作人員向游客派發地名文化宣傳冊,關于地名的猜謎活動也火熱進行,游客們思索、交流、討論,熱鬧的氛圍在牡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紅火。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世界牡丹大會后,戴著牡丹花環在牡丹區的牡丹園向游客宣傳牡丹地名文化是一次極為難得的體驗,“從事地名工作多年,從來沒有像這次一樣深切感覺到牡丹、菏澤地名文化與我們每個人之間的聯系。” 牡丹園內,除盛開的牡丹外,活動現場布置的地名文化展板成了絕對的“頂流”。菏澤老城曹州有著怎樣的歷史沿革?牡丹區的命名有著怎樣的考慮?眾多與牡丹相關的道路名稱背后有著怎樣的巧思?在現場展出的地名文化展板上,這些問題紛紛得到了答案。原來,今天的“菏澤”之名在清代才出現,源出于“菏山”“雷澤”,地名背后是滄海桑田之變。此外,曹州古城原七十二街、七十二井、七十二牌坊的珍貴圖文資料盡數呈現。 “從資金投入到志愿服務,本次活動聯合了當地企業與社會組織的力量。”牡丹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高飛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促成本次活動,社會力量的投入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活動中使用的影像資料經由牡丹區攝影家協會廣泛征集而來,這些照片通過光影形式,使牡丹區城區內陸標性建筑的新舊對比得以呈現,牡丹文化、黃河文化、城市風貌、美麗鄉村建設主題照片紛紛亮相,折射出一座長久矗立在魯西南大地上文化之城的豐富內涵,喚醒了潛藏于地名背后的鄉愁記憶。 “菏山雷澤”上的“牡丹之都” 牡丹之所以與菏澤如此緊密地結合,黃河的長期影響不可或缺。據文獻記載,遠古時期,菏澤地區分布有雷澤、菏澤等一眾湖澤,為黃河及周邊水系自然匯集而成,又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故而得名菏澤。而據當地歷史所述,牡丹的種植始于隋唐,興盛于明清。明清時期,隨著黃河多次改道與泥沙常年淤積,菏澤由地勢低洼、水脈匯集的湖澤轉而成為廣袤平坦的沖積平原,“菏澤”“雷澤”等古澤逐漸縮減、消失。黃河中上游沖積而下的大量土壤極為肥沃,在適宜氣候的催化下,菏澤又一躍成為牡丹生長的天然寶地。 “菏澤”與“牡丹”,是一段與黃河有關的歷史分野,在如今又成為了一座城市的兩種面貌。如今,牡丹元素越來越多地融入菏澤本地文化中。在菏澤地改市時,縣級菏澤市改名牡丹區,便是菏澤重視牡丹、發展牡丹的最好例證。如今的牡丹區位于菏澤市中心區位,同時也是菏澤市人民政府駐地,一系列地名工作圍繞“牡丹”有序展開。 行走在牡丹區,記者在寬闊的車道旁不時看到“牡丹北路”“牡丹南路”“天香路”等與牡丹聯系緊密的街名。“牡丹不應該只盛開在牡丹園里,還應該開放在菏澤的大街小巷,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基于這種想法,我們自2004年至2022年規劃命名了凸顯牡丹地方文化的街路共18條。”菏澤市民政局三級調研員穆欣禮表示,近年來,菏澤市地名實踐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除“牡丹北路”等路段,另有不少以牡丹色系品種命名的街道,“如'葛巾路’中的'葛巾紫’是一種深紅色的名貴牡丹品種,'香玉路’中的'香玉牡丹’盛開后則潔白如玉,形如皇冠,菏澤'牡丹之都’的定位也因此更加清晰。”穆欣禮說。 值得一提的是,一項名為“老名新境”的地名名片打造工作也在同步開展中,將為菏澤的老地名找到它的“新家”。“我們計劃將這些具有傳統歷史記憶和特色的地名根據區域和規模植入古城建設命名體系中,為古城注入新韻。”高飛城表示。 據了解,牡丹區依托曹州古城項目的開發建設,以提升老城品質、增加老城商業價值為出發點,深入挖掘和弘揚古城老地名文化價值和魅力,立足古城地名文化的獨特性,在曹州古城南展區,通過墻版圖文并茂的展示方式,將菏澤原七十二街、七十二井、七十二牌坊的歷史地名來歷、歷史典故進行逐一介紹。在已建成區域,設置了曹州路、水洼街、永安塔、濟歸亭、勵稼亭等地名標志,詳盡介紹其地名來歷、歷史沿革,將這些具體傳統歷史記憶和特色的地名根據區域和規模植入古城建設命名體系中,受到社會各界稱贊。 ![]() 讀懂菏澤的一把鑰匙 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牡丹大會上,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委員蒙曼認為,菏澤牡丹有三個特性,雍容氣、英雄氣和民間氣,而民間氣則是菏澤牡丹的獨到之處。走出宮廷寺院、走出名家園林,牡丹在菏澤的山野間尋得了自己獨特的價值,在菏澤人民的巧手與巧思中被賦予了多姿多彩的意義。菏澤牡丹,蘊含菏澤地方文化的特質與秉性,也包含了菏澤未來的發展之機。 “這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就像這里的人們一樣棒。大家是如此真誠,如此好客,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站在曹州牡丹園內,塞浦路斯駐華大使瑪莎·瑪夫羅瑪蒂表達了她對菏澤人的親切印象,牡丹美好的形象與菏澤人熱情友善的品質相互映襯,在無數人心中落地生根。 據資料顯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觀賞基地,菏澤市2022年牡丹產業總產值達到102億元,芍藥鮮切花年銷超億枝、銷售額占全國半壁江山。“菏澤巨野工筆牡丹畫具有傳統典雅高貴的氣質,同時還具有樸素和原發性,天然融合了民間美術的部分特點,可以說是雅俗共賞。”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陳孟昕表示。經由人民群眾的巧手,牡丹的雍容氣與民間氣在菏澤有了全新的闡釋。 “在菏澤,牡丹之名與產業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規劃變遷、人民的幸福生活深度融合,成為了菏澤一張尤為獨特的名片。”穆欣禮表示,牡丹之名與菏澤越來越難分彼此,“牡丹之都”這一地名,逐漸成為了菏澤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