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chuàng) 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曾經(jīng)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危險重重。 當身處逆境、路遇坎坷時,有人選擇低頭服從,接受命運的安排,也有人不甘于止步,想要破局而出。 一個人對生活的選擇,決定了他的處事方式;而一個人的處事方式,又往往決定他能走多遠。 若固執(zhí)己見,局限于原有的思維,很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回到原點。 只有懂得轉(zhuǎn)彎,敢于破局,持續(xù)精進,才能在荊棘叢生的人生之路中走出一片坦途。
在海洋中,有一種生物叫馬鮫魚,通體青灰,體型扁長,肉質(zhì)鮮美,深受捕魚人的喜愛。 捕捉馬鮫魚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將一張十寸見方、孔目粗疏的漁網(wǎng),放入水中,就能攔截魚群。 當“個性很強”的馬鮫魚不慎游入網(wǎng)中,漁網(wǎng)的孔洞隨之縮緊,而馬鮫魚并不懂得轉(zhuǎn)彎,而是前赴后繼,更加拼命地往前沖,最終被網(wǎng)孔牢牢鎖死,為捕魚人所獲。 馬鮫魚之所以有這樣的悲哀,是由于它不懂得轉(zhuǎn)彎之道。 回想我們身邊的人,有的遇事太固執(zhí),不懂得變通之道,直到撞了南墻才回頭。 這樣的人,在彎路上磕磕絆絆,即使走到最后,也難以獲得成功。 人生處處有死角,懂得及時轉(zhuǎn)彎,才能走出豁然開朗的道路。 曾經(jīng)風靡全球的影片《超人》,讓主演克里斯朵夫·李維在國際影壇紅極一時。 然而,意外往往來得猝不及防,一次激烈的馬術(shù)比賽,將他重重地推入了人生的谷底。 墜馬之后的克里斯朵夫下半身癱瘓,終生只能與輪椅為伴,這讓他內(nèi)心痛苦至極,甚至想早日解脫。 有一天,家人為了開導他,帶他出來散心旅行。 當車在盤山公路上慢慢蜿蜒而行時,克里斯朵夫正靜靜望著窗外沉思。 他發(fā)現(xiàn),車子每行駛到無路的關(guān)頭,路邊就會出現(xiàn)一塊指示牌,赫然醒目地寫著:“前方轉(zhuǎn)彎!”而轉(zhuǎn)彎之后,前方的道路又是柳暗花明,一片坦途。 一次次的轉(zhuǎn)彎,帶來一次次的峰回路轉(zhuǎn),也讓他恍然大悟:“原來,不是路已到盡頭,而是該轉(zhuǎn)彎了。” 他情不自禁地沖家人大喊:“我要回去,我還有更寬廣的路要走。” 重新振作的克里斯朵夫開始了另外一種人生。 他以輪椅代步,開始當導演,學寫作,做慈善,在人生面臨危機的時刻,走出不同尋常的轉(zhuǎn)機之路。 正如書法家張文舉所說:“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理想很重要,勇氣很重要,毅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路上要懂得變通,更要懂得轉(zhuǎn)彎!” 要知道,一帆風順不是常態(tài),處處碰壁才是現(xiàn)實。 若過于執(zhí)著,不懂變通,只會讓自己在過去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而無法自拔。 唯有放下過去的執(zhí)念,接納現(xiàn)在的心聲,才能隨心而行、遇阻而轉(zhuǎn)。 懂得轉(zhuǎn)彎,并不意味著背叛執(zhí)著,而是面臨困境的一種審時度勢。 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如果不能一路直行,就要懂得適時轉(zhuǎn)彎。
著名自媒體人古典曾說:“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 無論是中年危機,還是職業(yè)瓶頸,又或家庭瑣事,生活的困境總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局中。 如果不能主動破局,很可能被動地陷入無盡的內(nèi)耗,來回往復(fù)。 面對困境,敢于破局,才能沖破內(nèi)耗的枷鎖,找回屬于內(nèi)心的釋然。 在央視青春大課的演講臺上,董宇輝曾向大眾展示了他在成長路上,一次次的人生破局之路。 其貌不揚的外表,濃重的地方口音,內(nèi)斂而要強的性格,在大學時曾帶給他痛苦和焦慮,是成長中忘不掉的陣痛。 然而,這一切并不能阻止他成長。 說英語帶地方口音?他就苦練英語口語,直至能流暢表達。 性格內(nèi)斂?他幫老師接待外賓,充當導游、翻譯,從緊張害怕到充滿激情,得到外賓的一致好評。 外表其貌不揚?他自嘲兵馬俑看多了,確實長得挺像,并不在意外表的評論。 直到當上老師,他也害怕自己不夠優(yōu)秀,去嘗試一切能夠接觸的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成長中伴隨的一系列問題,并沒有讓他陷入內(nèi)耗中自我懷疑,反而越挫越勇。 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理解工作的價值,并在閱讀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答案。 之后,新東方遭遇雙減,中小學教育業(yè)務(wù)被全面叫停,董宇輝又迎來了人生路上的另一個岔路口。 低谷期又一次到來,他依然沒有選擇離開,而是跟隨團隊,轉(zhuǎn)型做直播帶貨,在直播間里教英語、談人生、說理想。 從三尺講臺到線上直播,這條轉(zhuǎn)型之路走得并不順利,但他沒有輕言放棄。 命運總是會青睞有準備的人,知識也是改變逆境最有力的武器。 這種獨樹一幟,用文化知識帶貨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逐漸被大眾接受。 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現(xiàn)在的熱門追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入直播間,只為在這里學習有用的知識。 董宇輝的層層進階之路,正是因為他善于識局,敢于破局,才能不被焦慮和痛苦裹挾,活得越來越清醒。 《躍遷》中有一句話:“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只是因為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tǒng)。” 破局高手,所站的位置,所思的層次,皆與常人不同。 人生如棋,識局者生,破局者存。 擁有識局的能力,在迷茫中理清思路;兼具破局的勇氣,在困境中砥礪前行,才是成年人最清醒的抉擇。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柯林斯,曾講過一個探險故事:“日行20英里。” 1911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俄羅斯探險家斯科特,同時帶領(lǐng)團隊,兵分兩路,競爭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榮譽。 他們兩個團隊的目標相同,面對的外部環(huán)境也一樣,但因為采用不同的策略,結(jié)果卻大相徑庭。 阿蒙森團隊始終堅持持續(xù)推進的原則,在天氣晴好時,絕不走得太遠,以免筋疲力盡;在天氣惡劣時,也堅持前進,保持進度。這樣,他們每日前進的路程大約在15-20英里。 而斯科特團隊則完全相反,在天氣晴好時,他們?nèi)σ愿埃恢壁s進度;而天氣惡劣時,卻一步也不走,躲在帳篷里抱怨。 最終,阿蒙森團隊成功抵達南極點,成為史上第一支到達南極點的探險隊,而斯科特團隊晚了一個月到達,甚至有5名成員在途中不幸遇難。 事后人們總結(jié),決定這次探險成敗最重要的因素是:不管天氣好壞,阿蒙森團隊堅持每天前進20英里。 或許他們走得慢,但從不間斷。 正是由于這種毫不間斷,持續(xù)前進的態(tài)度,讓最初只是細微的差別,卻變成后來巨大的鴻溝,結(jié)果也是天壤之別。 正如古語所云:“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無論做任何事,哪怕是再微小的一步,只要向前走、不間斷,如此日積月累,便能持續(xù)精進,拉開人和人之間巨大的差距。 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就是一位懂得持續(xù)精進的成事者。 經(jīng)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即使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依然常青不倒,靠的就是不厭不倦、持續(xù)不斷的“尺蠖蟲經(jīng)營法”。 即使走得緩慢,也勝過止步不前。 他還把經(jīng)營企業(yè)比作攀登山峰,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持續(xù)不斷地越過眼前的山峰,才能征服更多的崇山峻嶺。 無論是跬步至千里,還是小流成江海,都是由一點一滴持續(xù)匯聚而成。 大自然的成事法則如此,一個人的成事之路亦如此, 若一個人不甘于淪為平凡,只有懂持續(xù)、肯精進,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非凡之路。 就像《成法》中所寫:“平凡的人要想變得非凡,就必須重視每日的積累。” 若時斷時續(xù),時走時停,要么仍然停留在原點附近,注定走不長遠;要么早已走不下去,背棄原來的初衷。 日復(fù)一日的持續(xù),并不是簡單的重復(fù),更是每天一小步的精進。長此以往,才能培養(yǎng)人的能力,促進人的成長。 正是這種持續(xù)精進的力量,平凡才能慢慢變?yōu)榉欠病?/span> 米蘭·昆德拉曾說:“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后的結(jié)局,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選擇的終點。” 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微小的選擇,指引著未來終點的方向。 一個人怎么做好一件事,也就怎么度過這一生。 懂得轉(zhuǎn)彎,才能在面臨人生死角時,走出豁然開朗的道路; 敢于破局,才能從內(nèi)耗中抽身而出,活得越來越清醒; 持續(xù)精進,才能從日積月累的努力,由平凡變?yōu)榉欠病?/span> 無論終點在哪里,結(jié)局怎么樣,愿你我都能永葆初心,勇敢成為生活的掌舵人,走出屬于自己人生的坦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