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大學(德文:Universit?t Leipzig)位于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萊比錫,創立于1409年,德國U15大學聯盟、烏德勒支網絡、ARQUS聯盟成員,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萊比錫大學是現今德國境內第二古老的大學,僅次于海德堡大學(1386年),略高于羅斯托克大學(1419年)。另兩所創建曾早于萊比錫大學的大學是科隆大學(1388年— 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爾福特大學(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關閉后又重開。 1953年至1991年間,萊比錫大學曾名為“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萊比錫大學誕生了默克爾、歌德、尼采、索緒爾、蔡元培、羅干等杰出校友。 學校介紹 萊比錫市內歌德雕像 自從創建以來經歷了超過600年不間斷的教學與科研,現在的萊比錫大學發展到了14個系、150多個研究所,有注冊學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學期),是萊比錫最大的一所大學,薩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學。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醫學專業是萊比錫大學最知名的專業。 歷史沿革初創 萊比錫大學圖書館 在歐洲,除了業已存在的大學外,13世紀新建的大學都是由教皇倡議并設置的,進入14世紀,歐洲各地的君主紛紛開設屬于自己的大學,但仍必須獲得教皇的認可,歐洲大學的數量迅速增加。1378年—1417年發生了教會大分裂,這對歐洲的政治版圖和大學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這場教會大分裂,原本聚集在巴黎的來自歐洲各地的師生旗幟鮮明地站到了各地所支持的教皇那一邊,尖銳的民族對立和宗教信仰沖突導致了德國師生大規模地離開巴黎大學返回故鄉,由此促成了德國內一大批大學的出現。德語圈地區在教皇的大力支持下,14世紀后半期出現了一場新建大學的運動,這批新大學都獲得了教皇頒發的特許。 15世紀 萊比錫的市政廳 1409年布拉格查理大學發生了同樣的分裂情況,許多在布拉格的教師和學生因此返回德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圖林根的方伯侯爵、韋廷王朝的邊伯侯爵、后來的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Sachsen),1370年4月11日–1428年1月4日)和他的弟弟韋廷王朝的邊伯侯爵威廉二世(William II,1371年4月23日–1425年3月30日)于1409年創建了萊比錫大學,當時的校名為Alma mater Lipsiensis,大學設立的藝術系接收了從布拉格回來的師生,萊比錫大學獲得了當地統治者的大力資助,并在同年9月9日獲得教皇亞歷山大五世的認可,12月2日正式成立。其后又相繼設立了醫學系(1415年)和法學系(1446年)。 發展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萊比錫大學持續發展,建立了新的院系,并一度成為德國最大的大學。萊比錫大學師生參加了德國1848年的三月革命。 20世紀 法學系 在20世紀初期,萊比錫大學師生的右翼保守主義思想高漲,德國十一月革命(1918年—1919年)時,學生們在校長的要求下取下了大學主樓上的紅旗,掛上了韋廷王朝的旗幟。因魏瑪政府簽署1919年凡爾賽條約而引發的卡普政變期間,萊比錫大學的學生志愿者占領了市中心并向卡普的反對者開槍。1923年薩克森皇家獸醫學校從德累斯頓搬到了萊比錫,成為萊比錫大學的獸醫系。1931年萊比錫大學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學生組織贏得大學學生組織的選舉,1933年超過100名教授聯名支持希特勒上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萊比錫大學成為被允許繼續授課的四所'大德意志'大學之一。 二戰結束時,萊比錫大學60%的建筑和70%的藏書被毀,1946年2月5日大學重新開放,此后大學陸續重建和擴建,大學校門由被譽為“普魯士古典主義者”的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設計。到2009年大學600周年校慶時市中心校園將全新落成。 改名萊比錫大學1953年改名“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1991年又改回。 院系設置- 神學院
- 法學院
- 語文學院
- 歷史、藝術和東方學院
- 教育學院
- 社會科學和哲學院
- 經濟學院
- 體育科學院
- 醫學院(包括大學醫院)
- 數學和計算機學院
- 生物學、藥學和心理學院
- 物理學和地球科學院
- 化學和礦物學院
- 獸醫學院
專業設置 大學圖書館 工學專業 - 建筑工程
- 信息息學
- 經濟工程學(建筑工程)
- 信息學
- 土木工程
- 通訊和宣傳媒介科學〈NCU〉
- 計算機學
管理學專業 - 企業管理〈NCZ〉
- 企業管理學〈NCU〉
理學專業 - 生物化學〈NCU〉
- 化學(化學和環境化學)
- 地理學〈NCU〉
- 地質學/古生物學
- 地球物理學
- 數學
- 氣象學
- 礦物學
- 物理學
- 理論物理
- 生物化學
- 生物學
- 化學
- 試驗物理學
- 數學
- 物理學
神學專業 - 基督教神學
- 基督教社學
- 福音新教神學
- 宗教學社會學〈NCU〉
法學專業 - 政治學〈NCU〉
- 政治經濟學(NCU)
- 社會學〈NCU〉
- 人種學〈NCU〉
- 文化科學〈NCU〉
- 時事
- 民族學
- 政治科學
- 政治經濟學〈NCU〉
- 法律學〈NCU〉
歷史學專業 - 波蘭學
- 古代東方學〈NCU〉
- 非洲學
- 埃及學
- 古典歷史高級上古
- 古代歷史學
- 地區性上古或者古羅馬行省考古學
- 法國歷史研究
- 非洲文化歷史和文化學
- 歷史輔助科學/檔案學
- 東歐及東南歐科學
- 上古、古代歷史
- 日本學
- 普通上古、古代歷史學
- 古代考古學
- 古代文化與歷史
- 古代史
- 歷史
- 傳統考古學
- 中世紀和近代歷史
- 東歐及東南亞歷史
經濟學專業 - 經濟信息學
- 經濟數學
- 企業經濟學
- 國民經濟學
- 經濟學學科
- 經濟計算機
哲學 - 中亞科學
- 倫理學
- 邏輯學和理論科學
- 哲學
醫藥學專業 - 藥劑學
- 牙醫學
- 獸醫
- 醫學
語言文學及藝術專業 - 音樂學
- 荷蘭語言文學
- 波蘭語言文學
- 羅馬尼亞語言文學
- 新希臘語言文學
- 名字學/專門詞匯/詞源學
- 波西米亞與斯拉夫語言文化
- 葡萄牙語言文學
- 美術史〈NCU〉
- 拉丁語文學
- 古典語言文學
- 交流與新聞媒介學
- 古典文學
- 古希臘語文
- 保加利亞語言文化
- 西斯拉夫語言文學羅馬語族語言文學
- 東斯拉夫語文學
- 古埃及語言文化
- 藝術
- 德語語言文學
- 漢語文學
- 俄羅斯語言文學
- 美國語言文學
- 波黑文學
- 斯洛伐克文學
- 尼德蘭語言文學
- 戲劇科學
- 歷史與系統學
- 文化理論
- 文化科學
- 索布語言文學
- 英國語言文化
- 翻譯(口譯)
- 新聞學
- 翻譯學(筆譯) 普通語言學
- 普通比較文學〈NCU〉英國文學〈NCU〉
- 阿拉伯語文學和東方與文學
- 日本語言文學
- 德語(作為外語)
- 法國語言文學
- 希臘語言文學
- 西班牙語言文學
- 印度語言文學
- 意大利語言文學
- 新聞學〈NCU〉
- 南斯拉夫語言文學
- 舞臺演出科學〈NCU〉
教育科學專業 - 體育學〈NCU〉
- 德語師范
- 法語師范
- 藝術歷史/藝術教育師范
- 索布語師范
- 心理學〈NCZ〉
- 體育學〈NCU〉
- 經濟教育學〈NCU〉
- 地理師范
- 教育學〈NCU〉
- 心理學〈NCU〉
- 福音新教神學師范
- 古希臘文師范
熱門專業醫科、心理學、教育學、物理、藥劑學、自然地理、法律、社會學、體育、體育管理、結構化學、戲劇、多媒體制作技術、翻譯學、環境地質學、一般和比較文學、企業經濟學、生物學、通訊管理等 優勢專業醫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新聞學、教育學、語言文學、哲學、生物、物理、信息學、環境等方面的專業 中國合作2006年6月,萊比錫大學與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簽署協議,將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建設萊比錫大學孔子學院。萊比錫大學孔子學院將面向德國東部地區介紹中國、漢語和中國文化。 學校排名-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447位
- 2022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342位
- 2018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151-200名
著名教授 - 卡爾·菲利普·埃曼鈕·巴赫,德國作曲家,J.S.巴赫的次子。他是古典樂派的開創者之一。
- 卡爾·賓丁,德國法學家,1892年—1893年及1908年—1909年兩度擔任校長。
- 古斯塔夫·費希納,德國物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心理物理學、實驗美學的創始人,1824年—1839年任物理學教授。
- 索菲斯·李,挪威數學家,1886年—1898年任教,李群和李代數的創始人。
- 臺爾多·里特,德國教育學家,1920年—1937年任教,1931—1932年任校長,文化教育學派的重要思想家。
- 奧古斯特·費迪南德·莫比烏斯,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1815年他獲得教授資格,1848年他成為萊比錫天文臺臺長,拓撲學的先驅。
- 弗里德里希·拉采爾,德國自然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民族學家,1886年—1904年任教,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 伽達默爾,德國哲學家,1939年—1947年任教并擔任校長。
- 恩斯特·布洛赫,德國哲學家,1948年—1957年任教。
- 約翰·馬蒂亞斯·哈澤,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地圖繪制家和歷史地理學家。
- 菲利克斯·克萊因,德國數學家,1880年—1886年任教。
-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德國詩人。
- 卡爾·弗里德里希·威廉·路德維希,德國生理學家,1865年起任生理學教授。
- 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徹爾,語言學家,1865年—1875年任教授
- 康斯坦丁·馮·蒂申多夫,神學家,1854年起任教授,
- 威廉·馮特,德國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的創始人,1875年任哲學教授,1879年在萊比錫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心理學研究所。
- 威廉·韋伯,德國物理學家,1843年—1849年任教,電磁學研究先驅,磁通量單位以其名字命名。
- 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奧地利物理學家,1900年任教,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 特奧多爾·蒙森,德國歷史學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48年—1851年任法學教授。
-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瑞典化學家,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888年任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助教。
-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德國化學家,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887年—1906年任物理化學教授。
- 瓦爾特·能斯特,德國化學家,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889年就職于物理化學系。
- 古斯塔夫·赫茲,德國物理學家,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4年—1961年任物理學研究所主任。
- 納坦·瑟德布盧姆,宗教歷史學家,193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1912年—1914年任宗教學研究所主任。
- 沃納·海森堡,德國物理學家,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27年—1942年任理論物理學教授。
- 彼得·德拜,荷蘭化學家,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927年—1936年任物理學研究所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