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這是斯人讀書會《表象與本質》共讀的第二次讀書筆記,作者王浩然
1、人們如何通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
把新接觸到的事轉換成我們深層記憶中出現的某個自身經歷,通過進入大腦的熟悉場景來解釋新的情境。在兩件事情中,事情核心的概念框架是相同的。
2、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要素比較關鍵?
思維滑動:一件事情未經思索的抽象行為把一個“思維點”(只有一件事情)擴大到了一個小的“思維空間”(一個新的概念),這些滑動把新生成的范疇與其他情境聯系起來,這些情境與最早那個“定制成員”的差別有大有小,而它們將成為這個范疇的新成員。
概念框架:一件事件的理解范圍。
3、結合本書嘗試描述一下自己的思考
這幾天讀這本書,我對于事件有了新的發現。之前不會想到許多的事情原來聯系是比較密切的。每件事情都有每件事情的概念框架,如果后續遇到概念框架類似的事情,人們大腦就會潛意識的從這個框架來進行推行思考?;蛟S兩件事情的表面有些不同,但是深層的意義其實是類似的。
我們國家有個成語叫“觸景生情”,我覺得也是對于事件的類比,看到一個熟悉的事物,大腦開始想象之前接觸到的事件來進行回憶。如果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一下自己的潛意識的進行事件的類比,會發現許多的不一樣的考慮方法,可以拓寬自己原本固定的思維方式。閱后即感:
第二部分敏銳的捕捉到了事件聯想的關鍵要素:思維滑動和概念框架,這說明讀得很認真。
讀書筆記是一種提取和構建的行為,一方面要聯系書中的觀點,另一方面要加入自己的理解,還需要把它們混合,然后以文字呈現出來。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至少,在完成這件事的過程中,大腦需要進行集中思考和一定量的創想,慢慢地構造,把許多信息在一定時間內擺到大腦中的“桌面”上,然后把它們整理起來裝訂,最后形成一個文件。
這便是一個有條理的思考,輸出的意義即在于此,愿能感知到自己的收獲
by:老莫,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