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教師難做—— 基礎教育教師更難; 高中教師難上加難。 當然,這難的另一面是容易—— 就混日子而言,教師是人人羨慕的職業。 作為一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基本都有所涉獵的語文教師,對此簡單說道說道。 相對而言,大學教師專業性更強,小學初中教師更重基礎性。 高中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所需知識要比大學教師更為廣博,又要具備一定的深度,這樣就把他們推上了一條兼具深度與廣博的不歸之路。 2 以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論語》《禮記》《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的節選而言,在我是第一次閱讀《禮記》。 面對從未開墾過的生茬子地,想要短時間內,備出一堂好課,對于許多老師都是巨大的挑戰。 首先涉及到定位的問題—— 第一,教師要搭建一座木橋,把瑣屑嘈雜生活里的學生度越到悠遠靜謐的古典世界里去,讓他們經驗生活的另一可能。 在此意義上,教師是傳統工藝的匠人。 第二,教師要燃起一盞燈,讓他們在物質的功利的現實存在中,窺見一片光亮,并讓這光洞徹灰色的現實。 在此意義上,教師是燃燈者或是持燈人。 如何做到—— 其一,教師要秉承孔子“道不遠人”的講堂理念—— 淺易的課文要往深處講,往遠處推; 艱深的經典要于淺處說,要拉到近處,拉到學生的當下生活。 其二,對于經典,教師要借鑒陶潛“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方法—— 因為,研究經典的文字汗牛充棟,眾說紛紜,一頭扎進去,不說讓學生明白,教師先陷了進去。 教師當在大致了解的基礎之上,落實好第一點,經典便不再晦澀。 下面以《大學之道》為例,進行解讀。 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簡單來說即大人之學,大人為學。 這里的大人,既是與孩童相對的生物意義上的大人,萬一出現“巨嬰”式大人怎么辦。 所以,大人還有與追求廣大高遠意義的“君子”等同的一面。 大人為學之道,在于三個方面—— 首先,在明明德。 明德,即光明之德,美德之意。 大人為學,首先要使光明之德“明”—— 前一明字,有兩種解釋,從學習的角度,是指明白、透徹的意思,一如學生做題,對于基本原理公式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夠把知識(明德)進行運用遷移。 這種遷移運用,不恰當的解釋便是使明德明亮、彰顯——不止要讓明德充盈明亮在自己心中,還要讓他人看見,并且能夠挪移到他人胸中。 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何要“明明德”—— 因為,現實之中光明之德往往落滿了灰塵,或被深藏。 生活中聽一聽聚餐的飯桌上人們所談除去一個“錢”字,便是權,便是色,便是物質的高下,你便明白,“明德”已經淪落到何種地步。 再看一看逢年過節,人們所攀比者除去車子房子票子孩子之外,還有其什么,你便懂得何以要“明明德”。 講兩個詞語,一是去蔽—— 去除遮蔽,去除遮蔽明德之上的灰塵,以禪宗言之便是“明心見性”。 一是擦星星—— 擦亮如同星星一樣的明德,使之重現光輝。 “擦星星”一詞,源自一首童詩—— 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它們看起來灰蒙蒙。 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 想要個新的我們又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擦星星。① 其次,在親民。 親民,大致有二種解釋—— 一是新民,當明德被擦得如星星一船明亮。 百姓自會去舊從新,是為新民;也可理解為使民去舊迎“新”。 一是親近民眾。 為何親近民眾,解釋當然很多,在我理解—— 文學或曰求學,有兩種渠道,其一學習經典,其二學習民眾。 刀郎的《山歌寥哉》所以取得成功,一是以《聊齋志異》為底本,二是借助民間山歌的形式。 第三,止于至善。 止的第一個意項是足、腳,即今天的“趾”。所以引申為停止、止息、居住的意思。 至是極、最的意思;至善,即最高善、圓滿善。 止于至善是講,只有抵達善的最高境界方才停止。個中有點“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意味。 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如何達到上面三條。 首先,要“知止”,知道最高標準,是北大還是清華,要定一個目標。 有了終極的理想目標,便不再困惑疑慮,便能夠堅定下來。 定的反面,便是俗語所言“不定由”,學生身上的表現便是坐不住,搖頭晃腦,三分鐘熱度,二天打魚三天曬網。 目標堅定,人便能夠靜下來,浮躁喧鬧的環境之中,也能心無旁騖;反之,斜撇子事層出不窮。 此處,“定”更多的指向內心,“靜”指向外在的表現形式。 有大目標大追求者,必內心堅定,寡言嫻靜。 揆諸學子,便是兩耳不聞,一心只讀。 再講“安”,是指內心的平和安然。 心有所安,無論丟到荒山野嶺,還是繁華鬧市,均能安于志道。 一如蘇軾所言“吾心安處是吾鄉”,不過大人之學,其“鄉”在最高的至善之所。 堅定了目標,安定了內心,四圍一片靜寂,當然能夠思慮周詳,興發智慧,當然能夠事事得當適宜。 得,還有另一解釋—— “得”者,德也。德者,“得”也。古來“德”“得”互為通假。經過止、定、靜、安、慮之次第……漸臻于至善。 援止、定、靜、安、慮入于生活與人生事事物物之中,必得德化人生之圓滿成就,必得人格豐沛之圓滿成就,必得心性朗現之圓滿成就,必得學術思想之圓滿成就。得此圓滿成就,則為道德圓滿實現,此為德之至也,亦為得之至也。② 這里可以引入《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庖丁的解牛之道是如何練成的—— 當然是從技開始,然后逐步抵達道的境界。 大學之道的修煉,并非按照通常的由低到高、由下到上的順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從最高的至善之處開始—— 知止而定,定而靜,靜而安,安而慮,慮而得。 學習生活之中,由技至道,還是由道至至善之道的問題,可以交由學生進行討論爭辯。 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本指草本之根,引申為根源、根本,基礎的重要的東西。 末指樹梢,引申為輕微的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情。 對于學習,一定要崇本抑末,強本弱末; 對于生活,絕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探究問題,要分清本末源流,要原本窮末; 對于人生,當丟棄無本之末,要相信本盛末榮。 正如《呂氏春秋》所言—— 百仞之松,本傷于下,而末槁于上。 對于終始,只引《詩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便可解釋清楚。 因為大多人做事常常有始無終,虎頭蛇尾,半途而廢,無疾而終。 正如陸九淵《與曹立之二首(其二)》所說—— 懈怠縱弛,人之通患。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廉不有初,鮮克有終,人所同戒。 再說先后,何者為先,何者為后,一目了然—— 如果拎得清本末主次,輕重先后,并且有始有終,堅持到底,大學之道,為之不遠。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教學《逍遙游》之時,頭腦一片茫然,只知照本宣科。 后重讀莊子,漸有所悟,終至洞明內外之分,榮辱之別,近三十年來,深以己身之無能為辱,遂放棄幾乎所有榮譽,于沮喪困苦之中勤勉努力,以至今日。 最后—— 以支撐我沅醴居中堅持日更,更是十多年來一直信守的座右銘作結: 安分耐煩,寂處里閭,無師無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③ 注釋: ①謝爾·希爾弗斯坦《閣樓上的光》,葉碩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10; ②潘麟《<大學>廣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8; ③檀作文《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二月初一日致四位老弟書》,中華書局出版社,2021-12。 這句名言置于此處,如此解讀方才通暢: 愿作第一等人物,因而里閭之中,寂然自處;雖無師無友,卻安分耐煩,挺然特立。 作者相關文章: 欲知后事,明日請早 寫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