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文侯有一次請田子方喝酒,兩個人喝著喝著,魏文侯突然對田子方說:“剛才編鐘有個樂聲好像不太對,左邊有點高了。您聽出來沒?” 田子方聽了笑了笑,沒有回應魏文侯。 老板問話,他居然笑笑不回應。 魏文侯看到田子方笑了笑,就問田子方:“您笑什么?” 言外之意,難道我判斷錯了嗎?這不可能,我沒玩過編鐘,但是,聽得覺得是足夠多的,半個專家綽綽有余。 田子方大概是看出來魏文侯的意思,對魏文侯說:“我聽說,作為一個國君,您只需要知道誰是樂官,任命一個專業的樂官,這就夠了。您不必懂這個音,對不對?如果您精通樂音,我擔心您會忽視了任用官員的職責?!?o:p> 田子方說得比較隱晦,大概意思就是,做老板就要有個做老板的樣子,你天天干部門經理的事,這不是大老板的格局呀! 魏文侯頓時就明白了,直接稱贊田子方:“您說得太對了?!?o:p> 在《資治通鑒》中,這是一段非常短的文字,只有短短幾十個字。 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碧镒臃叫?。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蔽暮钤唬骸吧?。” 這么一小段話,不深究,好像就是一段很簡單的文字,但是,仔細一想,你會發現,魏文侯為什么能夠帶領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 我們很多史書總結:魏文侯好學禮賢,善納良言,聞過則喜,而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難以做到的,正是這些美德,讓魏文侯成為當時有名的賢君。 難道魏文侯就是一個腦子特別清醒的人嗎?也不是! 這段故事就告訴我們,就算特別賢明的人,也會犯錯,但是,這不要緊,重要的是,身邊一定要有一個高境界的人,隨時點醒自己,雖然給自己糾偏,只要不往歪路上走,結果注定不會太差。 但是,我們可以想一秒,身邊有沒有這樣的良師益友? 魏文侯能夠容納儒家、法家等各個門派的人,還能接納各個諸侯國的人,可以說他是一個比較講究實事求是,比較務實的國君。他懂得根據自己的需要,根據發展的需要,不管儒家也好,法家也好,擇其善者而從之,禮賢下士,知人善任,聞過則喜,這才成就了當時聞名天下的魏國,戰國初期第一強國。 魏文侯賢明沒錯,身邊更要有良師益友,幫他糾偏,提醒他。所以,千萬不要抬杠,他沒當過老板,還教別人怎么做老板,聽一聽別人的想法,借鑒一下,未必是壞事。 你覺得是這樣嗎? 做個專欄宣傳:我的《資治通鑒》解讀專欄,目前已經更新了92節,努力做到讓《資治通鑒》有趣更又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一下。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