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小學到初中,我都是全班個子最小的一個。 第一次上體育課就因為肢體動作不協調被老師拎出來罰站,從此體育課就成為了我上學期間一直以來的心理陰影。 在內心感到不確定的時候,可能我們常常會告訴自己: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一個人的自信,往往就是在“別人的眼光”下,慢慢形成的。 一個人從小就在父母的忽視下長大,那么自信往往也就會成為一件奢侈品。 但如果從小就獲得了過度的關注,那么也有可能會掉入到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者過度自我的惡習之中。 ![]() 一個人的自信,與具體的情境也有關,可能一個原本很自信的人,在某些情境里,也會表現出自卑的一面。 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信,我們可以將它劃分為3個層次來進行解讀。 層次一:外在的自信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通過與別人建立聯系,來實現更好的生活。 因此,一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足夠的信心,往往也與TA的人際關系有著直接的關聯。 ![]() 小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朋友、老師、同事、上級等來自不同社會關系的評價也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質量。 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內化別人對自己的反饋的過程中形成的,這些反饋不一定是直接的評價,還包括了表情、肢體動作與接觸、語調等非語言信息所傳遞形成的感受。 外部的評價如果沒有經過內化形成一種自我認知層面的自信,那么就會成為一個人生活里不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因為別人的評價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這種未知往往既讓人期待,又讓人感到恐懼。 層次二:內在的自信穩定而持續的外部評價,往往能夠讓人成功地將來自于外部的肯定內化成為自己內部的自信。 ![]() 也就是說,一個人開始不再依賴于他人的評價,而是對自己的性格與能力等穩定的內部特質產生了自信。 內在的自信對于一個人的外部形象、工作效率、表達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個內心自信的人,往往會伴隨著更少的自我內耗,也更愿意積極地去表現自己,更有可能在生活里獲得更多的機遇。 但內在的自信有可能也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知與客觀現實存在著巨大的落差,表現出了“既普通又自信”的模樣。 以前在學校做心理老師的時候,遇見過這么一個學生。 他說他的家人認為他是一個寫作能力很強的人,爺爺還會把他寫的文章用保險箱鎖起來,而他在學校,很難與別的同學交流,因為他覺得他們的思想都跟不上自己。 作為一個小學生,可能是來自于家人的過度關注與贊美,導致了他對于自己的能力產生了過高的評價。 層次三:存在自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擁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身體與靈魂。 無論是外在的自信還是內在的自信,事實上在一個人的心里,都通過一系列的標準劃分出了不同的評分體系。 ![]() 也就是說我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評價別人與自己,來獲得一定的自我優越感。 而通過比較來獲得的自信,永遠都是不穩定的,因為無論自己做得再好,世界上都有比自己更好的人。 真正的自信是對生命的自信,意識到自己的快樂與痛苦,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自己能力強弱,都在這個世界上有著一個屬于自己的位置。 自信,是一個人生命能量的一種來源。 我們都渴望在生活的過程之中,逐漸地深化自己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并不是通過比較或者競爭形成的,但每個生命都必然會經歷這么一個過程。 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獲得了勝利,而是生命每一個當下的感受。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自信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的特別,同時,也看見了別人的特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