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先生《調息箴》 中條山客 宋代有大儒,朱熹朱元晦。不獨理學精,亦通靜以養。云臥順天行,守一而處和。先生曰: 予作調息箴,亦是養心一法。蓋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噓氣常長,吸氣常短,故須有以調之。鼻數停勻,則心亦漸定。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也。箴曰: 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孰其尸之?不宰之功。 【簡注】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翕音xi, 聚斂收攝之義。 “尸”字作“主”解。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采用了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并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 朱熹先生說:我總結做調息這個工夫,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受、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沼澤的魚兒,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里翕氣(翕:聚斂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里做主?其實并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而然的功能。 2023年12月11日星期一,陜州上陽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