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民國政府盤點京城銀庫時,只發現了幾個孤零零的銀錠。然而,國庫虛則虛吧,進一步盤點發現,清朝還留下來數億的爛賬。 這是一個無法讓人直視的爛攤子。 據民國新任財政總長熊希齡的估算,1911年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有2.97億兩白銀,但是支出卻高達3.5億兩,赤字近6000萬兩。 這似乎并不算嚴重。不過清政府每年還有各種陳年舊賬要支付,僅外債就有20億兩之多。如果將以上都算進去,清政府每年的虧空就是無法填補的黑洞。 面對巨額債務,民國政府并沒有翻臉不認人,新官不理舊賬。一方面,民國繼承了清朝與外國簽訂的所有條約,條約要賠付的錢,民國接著還;另一方面,清政府向外國銀行借的錢,民國政府也都給予承認。 一句話,清政府欠的錢,民國接著還。 但當時的情形比較嚴峻,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也沒錢啊,形勢緊急時,袁世凱想要變賣大內的瓷器,幸虧孫中山及時電報警告,這才作罷。 面對財政危機,民國政府并沒有好的辦法。只好沿用清末舊制,一方面,用各省上繳的稅款維持財政開支;另一方面,用關、鹽兩稅充抵外債,用新債來償還舊債。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法。短短數年時間,政府所借外債已經達到32.5億兩,其中用海關稅、鹽稅、路稅等稅收抵押的就有28億兩以上。 民國政府艱難度日何其艱難,不過這種情況在接下來的日子有所緩解。 一戰后,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結束了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賠款。 沙俄十月革命后,蘇聯繼承了沙俄在華的利益,并宣布放棄了庚子賠款中的剩余賠款,其他幾個國家隨后也選擇放棄。這才又來后來的庚款留學。 抗日戰爭爆發后,民國才徹底廢除對日賠款條約,并隨著國際形勢的轉變,國民政府停止賠付庚子條約中的所有賠款。 如此,清政府遺留下來的數億爛賬終于有了了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