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青花瓷的發展迎來了第一個小高峰。 因為元人尚白尚藍,所以青花瓷恰好符合他們的審美。元青花器型較大,圓琢器多,紋飾保留了中亞風格,其中以人物故事題材最為珍貴。 胎質細密,白度高,罩透明釉,藍白色彩對比突出。其瓷質地優良,花卉、走獸、戲劇故事、人物等皆躍然瓷上,漂亮悅目。 總得來說,元朝的青花,已經無限接近我們對青花的理解了,一誕生即是參天大樹。 元,青花纏枝蓮海馬梅瓶一對高44.5厘米,口徑5.2厘米,肚徑25.5厘米,底徑13.5厘米。 明永樂 永樂青花瓷被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 認作是中國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這一方面得益于蘇麻離青的應用,燒制出的青花呈色深翠濃厚,色澤鮮亮猶如藍寶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永樂帝除治國有方外,其在文化傳承、藝術審美等方面,也有著頗高的造詣與品味。 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器型較為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為濃艷,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釉面瑩潤,器物款式少,僅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 青花壓手杯、青花雞心杯等經典名杯更是被后朝后代爭相模仿,奉為制瓷的典范。 明,永樂青花假山筆洗一個高5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5.5厘米。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獅子紋壓手杯一套高5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4厘米。 「明宣德」 我們常說青花以永宣為最,永宣不分家,這是因為宣德時期和永樂時期的青花風格非常相似。 相比于永樂時期,宣德時期的瓷器,器體較為厚重,表面已經出現了褶皺類似橘子皮的橘皮釉,紋飾較為緊密,且款式較多,其中宣德龍最為威武霸氣。 明,宣德青花海水龍紋蓋杯一個高7.3厘米,口徑9.5厘米,底經4厘米。 成弘時期的青花瓷所用青料改用平等青。其發色呈灰藍,清淡柔和。所以成弘青花以淡雅著稱,紋飾多為花果,清晰透徹,加上潔白溫潤的胎釉顯得十分脫俗。 民窯青花雖比不上官窯瓷的精細規矩,但釉質肥厚,青花色淡,給人一種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感受,是明代中期青花之典整體婉約秀麗,極具藝術價值。 明,宣德青花海水紋海馬十八羅漢將軍罐一對高113厘米,口徑30.5厘米,肚徑50厘米,底徑33.5厘米。 御窯廠督窯官體系的恢復,使青花又快速發展起來。 《陶雅》有記載:'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飲流齋說瓷》亦云:'硬彩,青花均以康窯為極軌'。都可以證明,康熙時期的青花是整個清朝里最好的。 因為它有兩大法寶。 其一是所用青料為國產浙料和珠明料,發色鮮亮濃郁,明快亮麗。其二則是熟練運用特殊的分水畫法,突破了傳統平涂的單調,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五種色階,故康熙青花也有'五彩青花'的美譽。 清,康熙青花人物山水花草膽瓶一個,高27厘米,口徑3厘米,肚徑14.2厘米,底8.7厘米 作為青花的忠實粉絲,雍正一直以仿造高水準的永宣青花作為第一目標。
因此,雍正一朝出產了很多永宣青花的仿品,其仿瓷技術之高,更是與真品真假難辨, 青料以浙料為主,胎質潔白細膩,就像糯米一樣細膩,有糯米胎之稱;所用的淡描雙鉤法,更是將雍正所追求的淡雅表現得淋漓盡致。難怪說,雍正時期的瓷器代表著歷史審美的巔峰。 大清雍正青花龍纏枝膽瓶,高39.8厘米,肚徑22厘米 青花發展至乾隆一朝后,其制瓷工藝已經高度成熟。整個國家和社會也達到了一種最繁榮的狀態。所以紋飾內容多以祈福吉祥、贊頌太平盛世為主。 瓷質精細堅硬,釉面白中泛青,也有相當數量的仿古瓷器。不過乾隆青花在工藝上已經登峰造極了, 因此也很難有什么極大的創新。 大清乾隆青花綠底九五至尊福桶尊,高42.8厘米,口徑22.3厘米,肚徑33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