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8月25日,由中國同盟會及其他4個政治團體合并改組的國民黨正式成立。 這一年的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兵變”后正式在北京就職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后,中國同盟會因“無用武之地”而處于江河日下之勢。 8月5日至11日,宋教仁為了避免同盟會再次分裂以及實現自己的內閣政治理想,因而就與仇亮(其子仇第強50年代被打成右派,60年含冤去世)等6人共同代表中國同盟會聯合了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在北京虎坊橋(其實,古代的北京真的是有老虎的,先秦史籍上就有記載,后到了遼金時代,老虎開始出沒于都城周邊了)的湖廣會館開會,決定聯合組成國民黨,其政治目標則是: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組成國民黨的內閣,掌握政治實權。 ![]() 已消失了的虎坊橋的老照片 ![]() 北京湖廣會館 ![]() 宋教仁、仇亮 8月13日,這5個團體又再次召開會議并發表了組黨宣言:“共和之制,國民為國之主體,吾人于使人不忘其義,故顏其名曰國民黨。” 8月18日,5個團體為了籌備組黨大會又分別召開會議選舉臨時干事。不過,據第二天的報紙報道,“洋裝玉立”的同盟會會員沈佩貞女士在18日當天曾帶人沖進會場要求把自己選成臨時干事。沈佩貞與“瀟湘三女杰之一”的唐群英(另兩位“女杰”則是秋瑾以及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的母親葛健豪)、王昌國諸女士都在辛亥革命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可是新黨章已經確定了“女性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于是諸女士大罵大哭,并尤其指責宋教仁“受人愚騙,甘心賣黨”,最后還是張繼千勸萬慰,并許以從長計議才算了事。 ![]() 沈佩貞 ![]() 瀟湘三女杰:秋瑾、葛健豪、唐群英 ![]() 張繼 8月25日,同盟會改組大會正式在湖廣會館舉行,會議的主題是吸納其他4個小黨而成立一個大的政黨-國民黨。當然了,這并不是簡單的政黨合并,用宋教仁的話講,就是要將同盟會由一個革命團體轉變為一個普通政黨,進而在議會選舉中戰勝梁啟超他們的進步黨,然后單獨組閣。這本是一件大好事,而且孫中山也會蒞臨會場發表精彩演講,這將是孫中山在北京第一次與全體同盟會會員見面。此外,為了更能說明會議的重要性,身在上海的同志也會在同一時間舉行大會以共同完成這次改組盛舉。 ![]() 梁啟超 上午9時許,同盟會先召開了孫中山歡迎會,現場來了1000多人,可最最重要的中山先生卻遲遲不見。 11點05分,中山先生終于來到湖廣會館并走上戲臺發表演講:“吾同盟會本以破壞為宗旨,以獨立為目的,今天,大功告成,目的已達,即應改變宗旨,由破壞而進于建設。若再持原來之破壞主義獨立宗旨,民國前途,寧有望乎?” 是啊,要想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再進而成為執政黨,不搞統一戰線怎么能行? 接下來,張繼報告了5黨合并的情況,但張繼可能是忙昏了頭,站在臺上期期艾艾說不出話。原來,他是把其他4個黨的名字忘掉了!于是宋教仁趕緊跳出來救場,代為報告。 不過,宋教仁話還沒說完,沈佩貞等7、8個女士就從臺側沖上臺把宋教仁和張繼全都趕到一旁,甚至連站在后面的孫中山好像都被擠了個趔趄。隨后,一位口才很好的女士就說,“同盟會政綱中原有'男女平權’這一條,現在不知道為什么被刪去了!刪去此條就等于取消了同盟會!取消同盟會就是取消中華民國!” 至此,現場秩序大亂,許多人抬腳就往外走,那些不想走的人則被擠得搖搖擺擺、吵吵嚷嚷。 說實在的,后來投靠袁世凱的沈佩貞并不是天生的袁總統門生、帝制分子,她在民國元年還是同盟會的一員干將,并與唐群英齊名,高唱共和、熱愛民主,衷心反對專制獨裁的清朝余孽袁世凱。至于主動投靠袁世凱,應該與此事不無關系。 下午14時,大會正式召開,其他4個團體的人也來了,會場人數達到了 2000人以上。因會館的房屋結構是封閉的,且8月的北京天氣又是異常炎熱,所以會館如同蒸籠。而就在宋教仁面對著摩肩接踵、揮汗如雨的人群艱難地用湖南官話宣讀著即將通過的新黨章時,隨著門口一陣轟動,唐群英來了!在這幫女將中,唐群英和沈佩貞是領袖。 唐群英,湖南衡山縣人,其婆家與秋瑾的婆家有親戚關系,因此才得以與秋瑾相識。 1904年,居住在娘家的唐群英聽說秋瑾已去日本留學,于是也乘船東渡,并在日本成為了同盟會中的第一個女會員。并且作為一名女性,她在進行革命活動時將相當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爭取婦女權益的問題上。此外,她還被孫中山譽為“創立民國的巾幗英雄”。 1912年2月,她聯絡湖南的“女國民會”等團體先后5次向孫中山和臨時參議院上書請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訂明“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選舉權”的條款;4月,她又發起成立了“女子參政同盟會”,并親自起草了“實行男女權利平等”、“實行普及女子教育”、“實行一夫一妻制度”等11條政綱。此外,她還通過辦報和演講等宣傳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等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后一直都是吸收女會員的,但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卻以英國憲政為榜樣(當時英國婦女沒有參政)、同時又因為不少男黨員還存有封建思想殘余,所以在國民黨的新黨章中就規定不接收女黨員。可這一規定卻讓唐群英、沈佩貞等人不能接受,因而當宋教仁在大會上宣讀新黨章中規定不吸收女黨員時,坐在臺下的唐群英和另一個女青年就沖上主席臺并揪住宋教仁的燕尾服嚴詞詰問,不過,因人聲雜亂而聽不太清詰問內容,但主要內容還是“為啥要刪改黨綱”、“當初要咱們女子革命,現在卻不準女子平權”等一類的老話。 此外,就在爭執的擋間,唐群英突然抬起手來啪的一聲讓宋教仁臉上起了一排紅印……,而宋教仁在遭受兩位女將的粉拳暴襲又不敢還手,只能掙扎著退場。頓時,現場秩序大亂,“大聲吵嚷反對的”、“向臺上沖去要找主席算賬的”、“聲明退出并拼命向外走的”、“就近扭住人就打的”、“努力勸架又要防自己被打的”,2000余名未來的革命元老和未來的革命叛徒鬧成一片,湖廣會館在吵鬧聲中搖晃著。后來有記者就此事采訪宋教仁,問他為啥打不還手?宋教仁笑道:“彼等此舉,適見得男女之不可平權也。” 另外,據說上海會場也發生了同樣的“盛況”,并且會場人員一哄而散,北京這邊還算好一點,因為有一個威嚴的身影在臺上,畢竟總得要給孫總理一點面子吧,所以會場最終還是安定了下來。 后來,主持者一面請偉人講話,一面發票以投票表決新黨章。 偉人的發言歷來都比較長,但那一天的發言就不是一般的長了,因每當他揮動手臂準備結束演講的時候,張繼等人就走過去請求他繼續演講下去以維護難得的秩序。后據目擊者稱,孫中山那天的演講一直延續到投票結束。 新組成的首批2000多名國民黨黨員經過投票后,支持在國民黨政綱中加入男女平權一條者寥寥無幾,因而接下來就是勸說唐群英等人平息、或者最好離場,即便不離場也不要再吵吵鬧鬧等問題了。當然,唐群英、沈佩貞等人還是很有民主意識的,她們雖然嘴里還是怒罵不已,但聲音小了很多,也不再動手打人了。所以就這樣,民初國民黨在吵吵鬧鬧中就此誕生并成為了國內第一大黨,孫中山被推為理事長。因孫中山當時還是全國鐵路督辦,因而會議還同時決定由宋教仁代理理事長,這就導致國民黨在成立后實際黨務是由宋教仁署理的,后直至其遇刺身亡為止。 新誕生的國民黨還通過了《國民黨政見宣言》及政綱,《宣言》主張“一國政黨之興也,只宜兩黨對峙,不宜小黨分立”,政綱則刪去了同盟會的“平均地權”和“男女平權”等綱領,并把“力謀國際平等”改為“維持國際和平”,具體有5項:①促成政治統一;②發展地方自治;③實行種族同化;④注重民生政策;⑤維持國際和平。 ![]() 湖廣會館國民黨成立大會合影,居中者為孫中山 半年后,國民黨贏得了國會大選的勝利,不過在宋教仁遇刺后也引爆了開啟中國 15 年分裂局面的“二次革命”。 其實,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的主要著眼點是從現實政治斗爭的需要出發,其力圖通過改組同盟會而組成一個“具有鞏固龐大之結合力,與有系統、有條理、正確不破之政見”的“政治中心勢力”,然后運用這個“政治中心勢力”進而組織政府,“則成志同道合之政黨內閣”,以實現其責任內閣的主張。 并且,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后,他們維護共和的斗爭精神并未減退,如宋教仁在改組后就一再強調:國民黨和同盟會所持的態度與手段雖不相同,“然犧牲的進取的精神,則始終一貫,不能更易也”。 而且宋教仁還說道:“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斗;現在,對于敵黨,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斗。” 如果我們現在用后世的眼光來看,宋教仁改組同盟會成為國民黨還是非常有政治成就的。 早在民初反封建反專制的斗爭中,宋教仁就極力主張政黨內閣制,那時候,在如何對待袁世凱的問題上,他與孫中山在辦法和策略上均有所不同,孫中山在讓位于袁世凱時為了限制其權力就在辭任臨時大總統的咨文中附加了三項辦法和條件,因而就形成了兩種政治派別:一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主張'辦法條件’者”;二是以宋教仁為代表的“倡導真正的政黨內閣制者”。 針對孫中山的“辦法條件”路線,南北方較量的結果為:南京臨時參議院允準袁世凱在北京受職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北遷;唐紹儀內閣是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所建立的,但在袁世凱的威逼之下存續不足3個月便告解散;此后的陸徵祥內閣、趙秉鈞內閣均被袁世凱勢力所控制,因而也很難負內閣之責。 由此,孫中山的“辦法條件”并未能夠對袁世凱產生更進一步的限制作用。但相比較而言,宋教仁主張政黨內閣制并力求付諸實踐則給袁世凱帶來了有可能剝奪其政治統治的實際威脅,如:當時的著名記者黃遠庸就曾指出,“宋君此次主持國民黨改組之功,于中華民國歷史上必有不可磨滅之功”;并且蔡元培也說,中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合并組建為國民黨,是宋教仁“百計聯絡”的結果,是宋教仁而非他人做到這一步。 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和中華民國的創立者之一,同時也是民初政黨政治最主要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之一。所以,定義宋教仁是民初政黨政治身體力行的第一人也不為過。況且,他為推行政黨政治、實施民主憲政而獻身(遇刺身亡),這也是很難被其他人所替代的。 ![]() 唐紹儀、陸徵祥、趙秉鈞 ![]() 黃遠庸、蔡元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