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丸”為古今補腎良方,首載于宋代的《和劑局方》當中。“青娥”,原指古時女子用青黛畫眉,后來泛指青年女子。傳說乃唐代廣州太尉張壽明在南番時獲得本方,服后可使白須發轉為烏黑,因此便有“奪得青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詩句,用來贊美此方的神妙。由于本方有溫補肝腎之功,服后可使肝腎充足,腰痛若失,須發烏黑,筋骨強壯,從而體健年輕,可與青年女子相媲美,故名“青娥丸”。 《和劑局方》全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宋代官方出版的全國指導性醫學書籍,在該書的卷五中記載的青蛾丸組方如下: 胡桃肉30個(去皮、膜,別研如泥)補骨脂(用芝麻同于銀器內炒熟)杜仲皮(去粗皮,銼,麩炒黃色,去麩,乘熱略杵碎,又用酒灑勻再炒)各18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入研藥令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腎氣虛弱,風冷乘之,或血氣相搏,腰痛如折,起坐艱難,俯仰不利,轉側不能;或因勞役過度,傷于腎經,或處卑濕,地氣傷腰,或墜墮傷損,成風寒客搏,或氣滯不散,皆令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下。 后世醫書也多有記載,但組成略有差異,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三:青娥丸處方:杜仲500克(炒)生姜300克(炒)破故紙500克(炒) 制法:上藥為末,用胡桃肉120個,湯浸去皮,研成膏,人少熟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腎兩虛,腰腿重痛,并治風濕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時用酒或鹽湯送下。 《攝生眾妙方》卷二:青娥丸處方:補骨脂(洗凈,酒浸少頃,紙炒香為度)120克 萆薢120克(切片,分作四份:30克用鹽水,30克用童便,30克用米泔水,30克用無灰好酒,各浸一宿,曬干)杜仲(姜汁炒去絲)120克 胡桃肉(湯泡,去皮)240克 黃柏(蜜炒)120克 知母(蜜炒)90克 牛膝(酒洗,去蘆)120克 制法:上藥為細末,春夏用糊,秋冬用蜜,其糊用糯米適量煮粥,將胡桃仁搗爛為膏和勻,石臼舂千余下,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腎壯陽,益筋補骨。治腰膝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至80丸,空腹時用鹽湯或鹽酒送下。 《仙拈集》卷二:青娥丸處方:破故紙 巴戟 大茴各120克 杜仲240克 胡桃肉300克 制法:上藥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腎虛腰痛。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溫酒下。 破故紙即補骨脂。 后世醫家對青蛾丸的組成也大多沿用《和劑局方》的配方,其四味藥雖簡單但很精妙。方中以補骨脂補腎益精,助陽散寒;以杜仲、核桃仁溫補肝腎,強健腰膝;以大蒜健脾暖胃。諸藥相合,共奏補腎強腰之功。 清末民初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青蛾丸配方:胡桃仁(核桃仁)二十兩(約750克),補骨脂十兩(375克)酒蒸,杜仲一斤(600克),生姜炒蒜四兩(150克)。用于治療一位60歲以上的老婦人常年的腿痛,其雙側尺脈沉細。就讓這位老婦人長期堅持服用青蛾丸一月余而腿痛痊愈。并且認為對于這種虛寒的患者也可加用生硫磺三兩。 老人腿痛大抵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從歷代醫案來看,青蛾丸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腿疼痛應該是很有效的。 |
|
來自: 南山梵境 > 《醫藥 按摩 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