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飲食養生這方面是非常有講究的,《黃帝內經》就講:“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原來,流傳了千年的養生之道,其實就藏在我們的餐桌上! ![]() 今天就請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的趙院長給我們講講,“五谷”到底是什么?怎么通過五谷來養生? ![]() 01 五谷之首:大米 送你一杯稻香養胃茶 1、大米健脾胃、補中氣 我們先來講第一個“稻”,其實就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大米。 ![]() 中醫認為,大米歸脾胃經,能健脾、養胃、補中、養陰,位列五谷之首,無論是家庭日常飲食,還是中醫臨床遣方用藥,都是一味好食材。 ![]() 2、大米炒一炒,竟成一味藥 大米該怎么來用呢?除了煮大米飯,還可以把大米粒炒香炒焦之后沏茶,可以祛濕、安神、養心。 稻香養胃茶 ![]() 組方:炒大米、山楂,各取適量即可。 做法:生大米放在無水無油的鍋里干炒,小火炒至焦黃色,然后和山楂一起沖泡即可。 ![]() 02 黃米 補肺氣、除煩渴 我們要講的第二種谷物,在古時候被稱為“黍shǔ”,現在叫做黃米。 ![]() 黃米和小米長得很像,但它們的養生功效有所不同。 黃米的顆粒要大一點,口感偏黏性一點,性質平和,稍稍偏溫,主要歸肺經和大腸經,具有補中益氣、除煩止渴的功效。 ![]() 大黃米怎么吃呢,比如家里蒸饅頭,就可以摻一些黃米粉進去,做成雜糧饅頭。白面和黃米粉搭配,可以減輕大黃米的黏度,讓口感更好。你可以參考下圖的比例。 ![]() 03 小米 健脾養胃 既然說了黃米,那小米當然也要說一說了。 ![]() 小米的口感比大黃米要爽滑些,性質偏涼,偏向于養脾胃,可以補益脾胃、清胃熱。另外它還歸腎經,也有一定的益腎作用。 ![]() 小米并不是只能用來熬粥,今天教你一個小米的新吃法:炒著吃! ![]() 香炒豆渣 主要食材:小米、豆渣、肉沫。 步驟: ①小米提前蒸熟,做成小米飯備用。 ![]() ②肉沫煸香,加少量老抽和鹽調味,盛出備用。 ![]() ③鍋里不要有油,干煸豆渣,炒到全部散開、干爽松軟。這樣可以去除豆渣里的水分,減少豆腥味,凸顯酥香味。盛出備用。 ![]() ④小米和肉沫下鍋一起煸炒,把小米的水分炒干一點。最后再放入豆渣一起炒勻,加鹽調味即可。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一點彩椒碎、蔥花。 ![]() 這盤菜炒出來,肉沫、豆渣和小米都干香酥脆,完全沒有黏糊糊或者剌嗓子的感覺。 04 麥子 一“浮”一“芽” 面食是北方人喜愛的主食,北方的朋友對小麥是再熟悉不過了。 ![]() 小麥不僅能果腹、健脾胃,它還有兩個“衍生品”,有不一樣的養生功效。 1、浮小麥 小麥在淘洗的過程中,有的是癟殼的,會漂浮在水面上,中醫把這種麥子叫做“浮小麥”。 ![]() 中醫認為,浮小麥不僅健脾益氣,還能斂汗、養心,比如一些經常出虛汗、心慌氣短、睡眠不好的人,中醫開的方子里就經常會用到浮小麥。 ![]() 浮小麥該怎么用呢?比如說,你可以把浮小麥放在鍋里干焙到焦黃,打成粉后用米湯沖著喝。 ![]() ![]() 2、麥芽 對于脾弱、消化不好的人,中醫開的方子里經常有麥芽。 ![]() 中醫認為炒焦的麥芽可以消食積,尤其是主食、面食造成的食積,用焦麥芽可以消食導滯。 ![]() 焦麥芽可以泡水喝,還可以打成粉和面團和在一起,給面團帶來額外的麥香味。 05 豆類 巧用豆豉除感冒 最后要講的是豆類,古人把各種豆子統稱為“菽shū”。 ![]() 1、白扁豆 有的地方可能會把扁豆叫做豆角。 ![]() 剝開扁豆殼,里面的白扁豆是一味中醫的藥材,中醫認為白扁豆能夠健脾化濕。還有治療夏季暑濕泄瀉,也會用到白扁豆。 ![]() 有一種刀豆,外形和扁豆很像,不過要小一點,表面還有紅色的花斑。它可以溫腎。 ![]() 入藥的豆子一般是干品,鮮品適合入菜,藥效稍弱一點,更適合日常食療養生。 2、淡豆豉 豆類里有一個特殊的——豆豉。 豆豉是用黑豆或黃豆發酵而成的,在川渝菜、湘菜里都常見到。 ![]() 其實,豆豉不僅僅可以用來增加菜品的風味,在中藥房里也是一味藥材,叫做淡豆豉,它可以解表發散。 ![]() 趙院長帶來了兩個方子,分別針對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里面都用到了淡豆豉。 ![]() 風寒感冒方 組方:淡豆豉、蔥白、黃酒。趁熱喝,微微出汗為宜。 ![]() 適宜人群:風寒感冒的人,怕冷、頭痛、流清鼻涕、打噴嚏、鼻塞、咳白痰。 ![]() 風熱感冒方 組方:淡豆豉、鮮薄荷。薄荷辛涼解表,能發散、清熱, ![]() 適宜人群:風熱感冒的人,以發熱、咽痛為主,流黃濁鼻涕,咳黃痰。 ![]() 簡單的五谷,里面也包含了古人的養生之道、養生智慧。 一日三餐離不開五谷雜糧,吃好五谷,養出好身體! |
|
來自: 新用戶26557496 > 《中草藥茶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