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雖是一劑猛藥,但我用過很多,卻感覺很安全。 郝萬山先生在講《傷寒論》時,認為大青龍湯是發汗力量最強的一個方子,并強調服用大青龍湯發過一次汗后即使病情有輕度的反復也不要再用。 郝先生講過幾個大青龍湯的醫案,在談到他本人應用該方的一個醫案時,我記得他提到了三點: 1、 好不容易碰到的一個特別典型的大青龍湯癥狀; 2、 是郝先生應用麻黃最多的一次,麻黃用到了30g,桂枝10g,石膏20g; 3、 郝先生提到應用如此大量的麻黃而不怕患者出大汗,是因為在醫院可以隨時進行搶救。 我平時是經常聽郝萬山的課的,郝先生如是講解,是為了提醒應用大青龍湯一定要小心翼翼、認真辨證,不可莽撞。 不止郝萬山先生,很多先生在講解大青龍湯時都有類似講解。 對此我是有很多疑惑的。 大青龍湯雖然比麻黃湯增大了麻黃的用量,但也增加了補津液的生姜大棗和大量清熱的生石膏,其安全系數應該比麻黃湯要大很多。 大青龍湯發汗確實很厲害,但其發汗原理與麻黃湯是完全不同的。 大青龍湯主治外寒內熱,因為有里熱,所以才煩躁,應用大青龍湯后,身體里的蘊熱與寒性的石膏,如同一股暖氣流碰到一股冷氣流,陰陽化合便會下雨一樣,身體就會出汗。發汗的程度,既受藥量大小的影響,更取決于里熱的程度,里熱多,發汗就多,里熱少,發汗就少。 而且,我覺得大青龍湯癥并不少見,而是很常見,我就用過很多次。 大青龍湯治療外感風寒內有郁熱的癥狀,張錫純、曹穎甫等把大青龍湯列為溫病方,是極有道理的。 大青龍湯雖然需慎用,但只能應用一次的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總之是有是癥則用是方,而且大青龍湯也治療溢飲,治療溢飲時也是不太可能只應用一次的。 我在用大青龍湯是麻黃多用6-9g,桂枝9-12g,雖然原方麻黃是桂枝的3倍,但考慮到麻黃很輕,所以在此應用時考量的體積。石膏的用量在50-100g。為了避免亡陽,杏仁按倪海廈先生的解釋也加大了用量至20g以上,大棗也用到4枚以上,效果都很好,而且也多是微汗,沒見有大汗的。 大青龍湯也是有中成藥的,即桂黃清熱顆粒,只有一個廠家生產,還長期斷貨,原來只是二十多,前兩天在網上查了查,已經漲到40多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