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銹”。總有人窮氣加身,也總有人貴氣加身,天壤之別。既然談到窮和富,那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一開始,大家都是窮人,可為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有的人能爬上去,而有的人依舊待在底層呢?跟個人的性格、能力、眼光、認知、格局、手段有關。大家所面臨的大環境都是一樣的,而每個人的性格、能力、眼光、認知、格局、手段都是不一樣的。在天時地利人和當中,我們無法決定天時地利,就只能做好人和。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小白被死對頭管仲射了一箭,差點就身死道消了。幸好小白裝死,悄悄回到齊國,繼承了大位。當了齊國國君的姜小白,就跟心腹大臣鮑叔牙說:我想做一番大事業,請你給我推薦一些人才。鮑叔牙回了一句:要是國君只想治理好齊地,沒啥野心,那任用我們這些人也就足夠了。可要是國君想稱霸天下,就只能任用管仲。姜小白思考了一會,也就冰釋前嫌,任用管仲為宰相。君臣二人勵精圖治多年,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姜小白也成為了春秋時代的第一任霸主,史稱“齊桓公”。齊桓公最厲害的地方,不在于他才華有多出眾,而在于他為人大氣,寬以納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目標,不記私仇,而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 只要是人,就不喜歡聽真話,因為真話是刺耳的。以至于,聽不得真話的人,要么碰了釘子,要么淪為底層,一輩子都無法出頭。話說,楚莊王上位之初,就一直飲酒玩樂,啥都不管。礙于王上的地位,人人都不敢勸諫楚莊王。可是,大臣伍舉不怕死,也就以“大鳥”的比喻來勸諫楚莊王。聽了伍舉的話,楚莊王心領神會,知道自己不能一直玩樂下去了,也就回了伍舉一句話:“這只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沒多久,楚莊王也就迅速轉變了過來,不僅知人善用,還南征北戰,最終問鼎中原,成為了跟齊桓公并肩的春秋霸主。一個人,不怕暫時頹廢,就怕聽不進真話。不聽真話者,始終是弱者。 意思是,人在弱小的時候,就該像蛟龍一樣潛藏在水底,默默積累實力,等待機會。只要機會降臨,就能抓住機會,實現人生的質變。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逼得越王勾踐投降,賣身為奴。人人都認為,勾踐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殊不知,賣身為奴的勾踐,表面上奉承夫差,實際上臥薪嘗膽,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機會。十多年過去了,夫差心高氣傲,非要跟晉國、齊國爭霸,導致了吳國國都兵力空虛。這個時候,勾踐也就三千越甲可吞吳。連續幾次出擊,吞并了吳國,消滅了夫差。每個人都有落魄的時候,可并非每個人都能保持“潛龍勿用”的姿態。如此,就導致了個人命運的差距。 《周易》有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運行平穩剛健,君子就該向天道學習,保持自強不息的姿態,不服輸,也不認命,永遠都心懷積極向上的朝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東漢末年的劉備。劉備,應該說是各路諸侯里邊,起點最低,也勢力最小的。為什么他能發展起來呢?因為劉備有一個異于常人的特點——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強”。哪怕失去了一切,劉備也依舊堅持復興漢室的理想,只要自己沒死,就堅持下去。有一次,人到中年的劉備上廁所,發現自己的大腿內側長了贅肉,也就無限感慨,認為自己功業未成,而老之將至。命運對劉備是眷顧的,讓他在47歲的時候遇到了諸葛亮,也就迅速飛龍在天了。人,可以適當停下來歇息,但一定不能認命。一旦認命,失去了進取的銳氣,那人生也就失去希望了。希望,永遠比黃金要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