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上一個最為動蕩的時代,各種勢力互相角力,很多影響時局的大人物,都在這一時期站到了時代的最前沿,但是很多人也因此蒙難。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民國被刺殺的那些大人物。 ![]() 宋教仁遇刺 1、宋教仁 1913年3月22日,民國首相宋教仁,被洪述祖暗殺于上海火車站宋教仁遇刺殺。這一事件猶如一塊巨石,砸向了當時波詭云譎的政治湖面,激起了層層波瀾。它不僅是一場政治悲劇,更是辛亥革命后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動,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 宋教仁,這位才華橫溢的民主革命家,在辛亥革命后積極投身政治,力主推動議會政治,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他率領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取得了勝利,本有望出任內閣總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就在他北上組閣的途中,卻遭到了北洋軍閥的暗殺,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的臨時政府所領導的革命軍,在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面前,幾乎處于全面劣勢,只要袁世凱愿意,就可以輕松揮軍渡江剿滅辛亥革命。但是在亂局之間,臨時政府決定妥協,與袁世凱合作推翻清王朝,同時將民國總統轉讓給實力更強的袁世凱,國民政府組建議會內閣,宋教仁就是內閣領袖,但是自此之后,府院之爭一直是逃不開的話題。議會很多人并沒有執政經驗,政策太激進,引發了總統府的擔憂,漸漸的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 北洋軍閥為何要暗殺宋教仁?這背后有著復雜的政治動機和利益糾葛。袁世凱作為當時的政治強人,其領導的北洋軍閥掌管著整個國家的權力,他渴望能夠維持自己的獨裁統治,而國民黨的宋教仁所主張的議會政治無疑是對他權力的一種制約。此外,宋教仁在國會選舉中的勝利也讓袁世凱感到了威脅,他擔心國民黨會利用議會多數地位來限制自己的權力。因此,袁世凱決定采取極端手段,暗殺宋教仁,以消除這個潛在的威脅。 ![]() 宋教仁重傷不治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發生,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震驚和憤怒。人們紛紛譴責袁世凱的暴行,要求嚴懲兇手,維護民主法治。孫中山等革命領袖也對此事表示了強烈的憤慨,他們號召國民起來反抗袁世凱的獨裁統治,維護國家的民主和法治。 然而,袁世凱并沒有因為宋教仁的遇刺而收斂自己的野心。相反,他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自己的獨裁統治,加強對國會的控制,削弱國民黨的勢力。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更多的反抗和斗爭。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促使孫中山等人發起了二次革命,試圖推翻袁世凱的統治,還引發了人們對于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深刻反思。人們開始認識到,僅僅依靠選舉和議會并不能真正實現民主和法治,還需要有強大的社會力量和公民意識來支撐和維護。 在回顧宋教仁遇刺事件時,我們不能不感嘆這位偉大民主革命家的英勇和悲壯。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的精神和理想將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陶成章 2、陶成章 陶成章被刺殺一案,作為民國初年的一樁重大革命黨懸案,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這起事件不僅震動了整個革命陣營,更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此后民國的走向。陶成章作為光復會的副會長,其遇刺身亡無疑給革命黨內部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和疑惑。 陶成章,這位出生于浙江會稽,早年便懷揣著拯救國家的理想,東渡日本求學,回國后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組織光復會,參與辛亥革命,為國家的獨立和民主奮斗不息。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革命元勛,卻在1912年1月14日的凌晨,在上海法租界廣慈醫院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暗殺。 關于陶成章被刺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其中,募兵招禍說和爭督招忌說是兩種較為流行的觀點。募兵招禍說認為,陶成章因在上海設立光復軍總司令部并募兵,引起了某些人的忌憚和不滿。爭督招忌說則指出,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浙江都督一職的爭奪異常激烈,陶成章作為有力的候選人之一,可能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 無論哪種說法,都指向了陶成章被刺背后的復雜政治斗爭和權力爭奪。陶成章作為革命黨內的重要人物,其政治立場和行動無疑觸及了某些人的利益。他的遇刺,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革命陣營的損失。 ![]() 陳其美 3、陳其美 陳其美,字英士,號無為,出生于浙江湖州一個商人家庭。早年習典當業與絲業,后赴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他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民主革命事業而奮斗,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二次革命,他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革命英雄,卻在1916年5月18日遭到了袁世凱的暗殺。當時,陳其美正在為革命籌集經費,而袁世凱的密探則利用這一機會,設下了毒計。他們假借簽約援助討袁經費的名義,將陳其美騙至日本人上田純三郞寓所,然后突然發動襲擊,陳其美當場身亡,年僅38歲。 陳其美的遇刺,無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大損失。他的一生,都在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而奮斗。他的犧牲,讓人們對袁世凱的殘暴統治更加痛恨,也讓人們對民主革命的勝利更加期待。在陳其美遇刺后,孫中山等革命領袖紛紛發表講話,表達對陳其美的哀悼和對袁世凱的憤怒。孫中山更是疾呼:“失我長城”,可見陳其美在革命隊伍中的重要地位。 陳其美的遇刺事件,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革命與反革命、民主與專制、進步與倒退的斗爭異常激烈。陳其美作為革命的一方,自然成為了袁世凱等反動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 張敬堯 4、張敬堯 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北平城的六國飯店,如同一座孤島,漂浮在紛亂的世事之中。這里匯聚了各國的資本,擁有治外法權的庇護,成為了軍閥政客、名流商賈的避風港。然而,1933年5月7日的清晨,這片看似平靜的水面,卻被一聲刺耳的槍聲打破。 那天,天剛蒙蒙亮,六國飯店的客人們還在睡夢中。突然,幾聲槍響劃破了黎明的寂靜,驚醒了沉睡的人們。緊接著,一陣騷亂聲響起,有人驚恐地呼喊,有人慌亂地奔跑。不一會兒,警察和救護車紛紛趕到現場,將那個倒在血泊中的身影抬走。 那個被槍殺的人,正是時任平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張敬堯。他曾經的輝煌與榮耀,隨著這聲槍響,化為烏有。張敬堯,這個在湖南督軍任上貪婪殘暴、無惡不作的人,最終倒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張敬堯的死,并非偶然。他的命運,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注定。1918年,他擔任湖南督軍,貪婪殘暴的統治引起了湖南人民的極大憤慨。湖南人民發起了驅張運動,迫使張敬堯逃離湖南。然而,他并未因此收斂,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四處鉆營,投靠日本人,淪為漢奸。 1932年,張敬堯與板垣征四郎勾結,投入了日本人的懷抱。他出賣國家的利益,為日本人效勞,企圖在北平建立傀儡政權。他的行為,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極大警覺。蔣介石意識到了日本人此舉可能會給他帶來的巨大威脅,于是授意特務組織復興社負責人戴笠先下手為強,伺機鏟除張敬堯。 戴笠決定派出特工,潛入六國飯店,暗中摸清張敬堯的行動規律,再實施暗殺。經過一番周密的策劃和準備,特務處天津站站長王天木在六國飯店二樓,用手槍對準剛剛站起半個身子的張敬堯連開三槍,槍槍擊中要害。張敬堯被匆匆趕來的衛士送往德國醫院,但傷重不治斃命。 ![]() 廖仲愷遇刺 5、廖仲愷 廖仲愷,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便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事業,為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堅定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國民政府成立后擔任財政部部長,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國家和民族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卻在1925年8月20日的早晨,遭到了兇手的暗殺。那一天,廖仲愷偕同夫人何香凝參加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當他們的汽車到達中央黨部門口時,廖仲愷走出汽車,卻遭到了兇手的突然襲擊。槍聲響起,廖仲愷身中數彈,倒在了血泊之中。盡管送往醫院搶救,但最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終年48歲。 廖仲愷的遇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震驚和哀悼。他的離世不僅讓國民黨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領導人,更讓中國的革命事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他的犧牲,使得原本就已經充滿矛盾和紛爭的國民黨內部更加動蕩不安,為日后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筆。 ![]() 徐樹錚 6、徐樹錚 民國名將徐樹錚,一生縱橫捭闔,卻在1925年12月30日那個寒冷的冬日,人生畫上了句號。 在徐樹錚的眾多恩怨中,與馮玉祥的仇恨尤為深重。這源于徐樹錚曾暗殺馮玉祥的姻親陸建章。陸建章是直系大佬,曾大力提攜馮玉祥。徐樹錚設計鴻門宴將陸建章誘殺,引起馮玉祥的極大憤慨。盡管段祺瑞曾提醒徐樹錚小心,但徐樹錚并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反而以陸建章勾結土匪、煽動造反為由,認為其死有余辜。 1925年冬,徐樹錚結束海外游歷回國,立刻投入到聯合大軍閥孫傳芳、張作霖以反對馮玉祥的計劃中。馮玉祥得到情報后,自然感到芒刺在背,再加上徐樹錚曾槍殺他的恩主兼舅丈陸建章,因而對徐樹錚萌生殺心。于是,在徐樹錚乘火車離京赴津途中,得到消息的馮玉祥命部將張之江在廊坊火車站劫持徐樹錚,隨即將其槍殺于軍營。 ![]() 皇姑屯慘案 7、張作霖 1928年6月4日凌晨,東北沈陽皇姑屯車站路段,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震驚了整個中國。在這次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中,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乘坐的專列在駛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孔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后,于當日死去。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東北王,就這樣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他的生命。 張作霖,字雨亭,出生于奉天省海城縣西90華里北小洼村的一個貧苦農家。他自幼便嘗盡人間冷暖,飽經風霜。然而,正是這些艱苦的經歷,塑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聰明才智。他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漸在亂世中嶄露頭角,最終成為北洋政府第十四位國家元首、北洋軍閥奉系首領、陸海軍大元帥。 張作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先后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要職,號稱“東北王”,成為東北三省的實際統治者。他在政治上具有狐貍的狡黠和獅虎的勇猛,善于權謀和戰略,在北洋軍閥混戰中屢屢取勝。他的崛起,不僅改變了東北地區的政治格局,也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權勢滔天的東北王,最終卻被日本人所不容。關于張作霖被刺殺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日本關東軍為了控制東北地區而采取的暗殺行動;也有人認為,這是張作霖在政治斗爭中得罪了某些勢力,遭到了報復。無論真相如何,這一事件都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引發了東北地區的新一輪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 ![]() 張紹增 8、張紹增 張紹增,一個曾經叱咤風云的政治人物,和藍天蔚、吳祿貞并稱為“士官三杰”。他的才華與智慧在當時的政壇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在和他開玩笑。在辛亥革命時期,他與藍天蔚等人共同計劃發動起義,卻因張作霖的阻撓而未能成功。這一事件成為了他與張作霖之間矛盾的導火索,為日后他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曾任民國總理,為國家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由于時局動蕩,各方勢力風起云涌,他最終被迫下臺,盡管離開了政壇,但張紹增并沒有放棄對國家的關心與擔憂。他深知國家的命運與個人息息相關,因此他積極與馮玉祥等國民黨人士取得聯系,支持北伐運動。他大量捐獻金錢和物資,為國家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然而,他的這些舉動卻引起了張作霖的極度不滿。張作霖視張紹增為眼中釘,肉中刺,決心要除之而后快。他派遣親信來到天津,邀請張紹增參加一場宴會。在這場看似平常的宴會中,卻隱藏著致命的殺機。一名殺手突然出現在他的身后,手持槍支對準了他。張紹增在驚愕中試圖反抗,但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槍聲響起,一個鮮活的生命結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