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戰功赫赫,三次降級,軍銜定不下來,毛主席直接讓他自己選 1955年,解放軍搞授銜,名單一張張敲定,流程走得順順當當。 可就在這時候,一個名字把軍委的人給難住了——劉子奇。 這人是真正的老革命,打過北伐,抗過日,解放戰爭里一路打到東北,抗美援朝也沖在前頭,哪場硬仗都少不了他。 按功勞算,這得是個上將的料,可按職務看,他一直在“師長—團長”之間晃悠,甚至好幾次主動降級去學習,軍銜到底該怎么給?這事兒讓軍委的人撓破了頭。 ![]() 這事最后傳到了毛主席耳朵里,主席聽完就說:“別費勁猜了,直接問劉子奇,他自己覺得該是什么軍銜。” 從織布學徒到革命隊伍的領頭人 1900年,劉子奇出生在湖南瀏陽,家里窮,早早就進了織布廠當學徒,干的都是最累最臟的活,地主壓榨工錢少得可憐。 那時候,有錢人的孩子能讀書,他只能在機器轟鳴聲里混口飯吃。 可他不是個認命的人,工廠里那些比他年長的工人,天天被壓榨得喘不過氣,他看在眼里,心里憋著一股勁。 ![]() 1919年,五四運動的風吹到了湖南,劉子奇第一次聽說“革命”這個詞。 這個織布廠的小徒弟開始偷偷看進步書籍,白天干活,晚上就在工人們中間講新思想,鼓勵大家團結起來。 他沒讀過幾年書,但腦子活絡,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很快就在工人圈里有了威信。 1927年,他正式加入共產黨,帶著一幫工人兄弟成立了武裝隊伍,最開始只有四十來號人,短短一年,隊伍就發展到上千人,成了瀏陽一帶有名的革命武裝。 三次主動降級,只為學本事 ![]() 1930年,劉子奇帶隊打長沙,硬是把這座城給拿下來了。 這場仗打得漂亮,可他自己卻高興不起來。 為什么?因為他發現,自己連友軍發來的電報都看不懂,指揮作戰全憑經驗,缺少系統的軍事理論。 他心里明白,靠蠻干能打贏一兩場仗,但要帶隊伍長遠發展,自己得補課。 于是,他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主動請辭師長職務,申請去紅軍大學學習。 ![]() 部下們怎么勸都沒用,他只說了一句話:“連電報都讀不懂,怎么帶你們打仗?” 去了紅軍大學,他拼了命地學,字認得不多,就死記硬背,八個月后,他以優異成績畢業。 可回來后,部隊調動,他沒能再回原來的位置,被安排當了個團長。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憋屈,可劉子奇認準了一件事——想打勝仗,得有真本事,官大官小不重要。 1936年,他又一次主動申請去學習,這次是紅軍大學高級班。 ![]() 這一趟學成歸來,他的職務從師長變成了參謀長。 到了抗戰時期,他又一次申請進修,三次主動降級,只為了能更好地帶兵打仗。 戰功赫赫,軍銜難定 抗戰時期,他帶兵在冀中平原和日軍打游擊,幾次大戰都打出了名堂。 解放戰爭時,他的部隊在遼沈戰役里立下赫赫戰功。 ![]() 到了抗美援朝,他又指揮部隊在朝鮮戰場上狠狠教訓了美軍。 按理說,這樣的資歷,怎么也該封個上將吧? 可軍委一看他的履歷,頭疼了。 戰功是夠了,可他的職務一直在“師長—團長”之間跳來跳去,按職位來說,很多當年的部下都成了上將,而他還在原地。 給他上將,怕人議論;給他中將,又覺得委屈了他。 ![]() 軍委內部討論了半天,誰也拿不出一個合適的方案。 毛主席的決定 這事最后捅到了毛主席那里。 毛主席聽完后,笑了:“既然大家都拿不定主意,那就當面問問劉子奇,他自己怎么看。” 羅榮桓親自去找劉子奇,把軍委的難題擺在他面前。 ![]() 一般人遇到這種事,多少得琢磨琢磨,看看要不要爭取個高點的軍銜。 可劉子奇聽完,二話不說,擺擺手:“我這一輩子,革命為先,軍銜無所謂。 給啥要啥,能為人民服務就行。” 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把羅榮桓給整愣住了。 他見過很多人為了軍銜爭得面紅耳赤,可劉子奇壓根兒不在乎這些。 ![]() 最后,軍委給他定了少將軍銜,同時授予他一級勛章、八一勛章、解放勛章,以表彰他在戰爭年代的貢獻。 遲來的榮譽 1963年,劉子奇退休,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他每天的日子很簡單,種菜、讀報、聽廣播,時刻關心國家的發展。 身邊的人都說,他這一輩子,打過那么多仗,拿了那么多榮譽,可他自己從來不提這些事。 ![]() 1976年,劉子奇因病去世,享年76歲。 他沒有成為上將,可他的故事,比很多上將更值得被記住。 他的軍銜或許不高,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的抉擇、他的堅持,早已讓他成為真正的英雄。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