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蘇省常熟市城區(qū)西北,有一座山體蜿蜒起伏伸入古城,這就是有著“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譽的虞山。虞山自然山水秀雅,人文景觀豐富,在面臨北門大街的虞山東麓半山坡上,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古代墓葬,這就是“南方夫子”言子的墓葬。 ![]() 說到言子,也許有人會覺得陌生,但如果說到《論語》中常提到的子游,可能有人就知道了。言子,名偃,字子游,春秋時期吳國琴川(常熟)人,是孔子門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曾擔任過魯國武城宰,被列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 ![]() 據(jù)史料記載,言子生于吳楚爭霸之時,父母期望戰(zhàn)爭早日結(jié)束,過上安定的生活,因此給他取名偃,含偃武修文的意思。言子天資聰慧,在20歲那年,他背井離鄉(xiāng),只身一人北上來到魯國求學,最終投身于孔子門下,成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 言子是孔子晚年周游列國時收的學生,孔子的社會大同理念終生影響著言子,在孔子去世后,言子與孔門弟子整理編輯完《論語》,便返還了故鄉(xiāng)。回到常熟的言子,以禮樂教化鄉(xiāng)民、傳道講學,被尊稱為“南方夫子”。后人記載:故吳逸民,聞風向?qū)W,從之游者以千計。 ![]() 言子除在家鄉(xiāng)講學外,還周游吳地傳授儒家思想,上海市奉賢區(qū)就是因言子傳道而得名。62歲那年,言子來到海隅之地,他開設(shè)學館,收徒講授,啟蒙開智人們,被海隅百姓尊為“賢人”。為紀念這位傳學興禮的賢人,人們建造了“言子祠”,并取“敬奉賢人”之意命名為“奉賢”。 ![]() 言子墓依山而筑,整個墓區(qū)居高臨下,氣勢宏偉,墓道自北門大街而上延伸至半山腰。墓道上共有三道石牌坊,第一道是“言子墓道”牌坊,這道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牌坊正面中間鐫刻“言子墓道”四字,中間坊柱上刻有一副楹聯(lián)“舊廬墨井文孫守,高垅虞峰古樹森”。 ![]() 走過“言子墓道”石牌坊,山腳下是一條名叫“影蛾川”的小溪,現(xiàn)如今只是一潭池水,池上建有一座名為“文學橋”的石橋,石橋與牌坊均是清乾隆年間為紀念言子而建的。石橋歷經(jīng)風雨,痕跡斑駁,橋上的字跡已顯模糊。 ![]() 過了石橋,登上數(shù)十級臺階,便是第二道石牌坊。牌坊正面中間鐫刻“道啟東南”四字,背面鐫刻“靈萃勾吳”四字,均為清代乾隆皇帝手跡。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來到蘇州,言氏裔孫言汝泗前往迎駕,得到乾隆御書,遂于乾隆二十三年在言子墓道修建牌坊,以彰榮耀。 ![]() 也許是石牌坊有皇帝御書的原故,在牌坊前立有一對石獅,這對石獅沒有北方石獅大氣的外觀,有的是南方石獅活潑造型,生動靈氣。明清時期,石獅藝術(shù)趨向于世俗化和多樣化,這在江南地區(qū)尤為明顯,石獅的造型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威嚴形象,而是表現(xiàn)出更多的生活氣息和細膩情感。 ![]() 墓道左側(cè)山坡上有新建的祭殿,祭殿面闊三間,名為“崇祀堂”。在孔子的學生中,言子勤學好問、善于思考,并將所學用于實踐,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言子對孔學的南播貢獻巨大。后世孔廟中所設(shè)立的“十哲”牌位陪祀,言子名列其中,可見其深受后人的贊頌。 ![]() 堂內(nèi)供有言子線刻石像,右側(cè)石碑上是書法家沈鵬書寫的明代顧憲成《虞山言子祠記》詞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群蒙。”左側(cè)石碑上刻的是書法家沙曼翁書寫的明代太子少師長洲高僧廣孝化的《瞻子游遺像》詩。 ![]() 回歸墓道,繼續(xù)上行約十余級石階,在半山甬道中間,有一座重檐歇山頂?shù)?/span>石亭,石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因亭內(nèi)正中懸有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時,為言子御書的“文開吳會”匾額,后人稱此亭為御書亭。 ![]() 兩千多年前,言子帶回了北方先進的文明和思想,為常熟乃至江南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御書亭中的“文開吳會”,以及第二道石牌坊上的“道啟東南”,是對言子的最高評價,如果沒有先賢言子,名城常熟的人文歷史也會黯淡幾分,因此言子理應得到世人的尊崇。 ![]() 墓道左右還分建兩座單檐的建諭祭文碑亭,也稱為御碑亭,為結(jié)構(gòu)簡單的四方亭。亭內(nèi)各立石碑一塊,為清乾隆年間的御制祭文石碑,如今雖然只剩殘碑,上面的祭文字跡仍依稀可見,細看碑上文字,應是出自乾隆手筆。 ![]() 左側(cè)御碑亭內(nèi)的祭文石碑,刻的是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遣經(jīng)筵講官刑部左侍郎錢陳群為主祭,致祭言子的祭文。右側(cè)御碑亭內(nèi)的祭文石碑,刻的是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遣副都統(tǒng)散秩大臣懋烈伯、李景二人為主祭,致祭言子的祭文。 ![]() “南方夫子”牌坊是言子墓的第三道石牌坊,由清雍正年間江蘇布政使鄂爾泰所建。“南方夫子”意為言子是孔子在南方的傳人,孔子曾云:“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可以在南方傳播了。正如孔子所說,這位孔門唯一的南方弟子,晚年回到家鄉(xiāng)傳道講學。 ![]() 走過第三道石牌坊,再踏上十余級臺階,是一道杏黃色的三圍矮墻,墻脊上灰色的瓦片時有缺損,顯現(xiàn)出歷史的滄桑感。圍墻內(nèi)的祭奠拜臺由麻石砌筑,臺前植有兩株蒼柏,拜臺后是一圈用黃石砌筑的羅城,里面就是言子墓冢。 ![]() 羅城內(nèi)碎石鋪地,墓冢前的地面上嵌有一塊平整的長方形石板,估計是用以跪拜言子的。言子墓冢呈圓形,由黃石砌筑,冢頂布滿了青草。言子墓始建年代已失考,據(jù)言氏譜牒記載,西漢武帝時,17世裔孫言成大始修祖墓,后漸荒蕪。 ![]() 言子墓冢前沒有立墓碑,墓后有兩塊墓碑鑲嵌在石墻上。一塊碑上刻的是“先賢子游言公墓”,為明崇禎九年,蘇松巡按御史路振飛所立。另一塊碑上刻的是“先賢言子之墓”,為清光緒二十七年,蘇州知府濮子童、常熟知縣楊家騵立。 ![]() 由于言子是儒家思想在江南傳播的第一人,后世尊其為“南方夫子”,歷代官府均重視對言子墓的修繕保護。南宋端平三年,常熟縣令王爚明對墓道進行了保護。明弘治十年,知縣楊子器重新修繕,樹碑立石。明嘉靖二十七年,巡按御史陳九德復立碑植樹。 ![]() 常熟之行,憑吊言子墓,我知道了虞山不僅因仲虞而成為吳文化的發(fā)源地,更是因言子使得虞山成為了儒學在江南的重要傳播地。先賢言子遵先師遺訓,返江南故土,在虞山傳播儒家思想,虞山是“道啟東南”的重要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