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 【原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譯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鵬鳥,在海動風起時就會遷徙南海。那南海,是個天然大池。 【悟讀】 ![]() 俗眼無塵觀自在,慧心有智樂逍遙。 從天道之視角,來審視人生、社會和自然。應該說,莊子思考之重點是個體之生命,此其獨也。 古之圣人,是從思考宇宙開始的。莊子對于老子之升華,是把天道和人道結合。“人為”則偽,人類之認知往往是有限之認知。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最高之生命境界是“宇宙我”,即“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 莊子之境界,尋常人往往難以企及。正如須彌山下之小魚,自由自在,既超越又現實,既現實又超越,這便是莊子之真實世界。生命之智者往往如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逍遙”,無疑是莊子思想之第一個關鍵詞。莊子之逍遙,大致可分四層。其一,小鳥之知足;其二,宋榮子之界定“內我和外界”;其三,列子之御風而行,依然有待;其四,真人之“無”,“無己、無名、無功”。 《逍遙游》之開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看似天上一腳,地上一腳,其實描繪了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令人腦洞大開,不得不佩服莊子之奇妙想象力。 在莊子之世界里,魚和鳥,代表的是自由之境,二者相互轉化;鯤和鵬,代表是追尋大道之人;鯤化為鵬,表示突破桎梏;鵬之大,表現其對渺小之蔑視。 大鵬之飛,象征一種超越,以大來激勵人們突破認知之局限,超越有限達到無限,由有待到無待,其實質是超越世俗,追求自由,與道合一。 南冥,古之時,南邊主生,北方主死,南方是“啟明之方”,是大鵬心目中之理想境地。飛向南冥,表達大鵬追求光明之理想,追尋自己之志向。 其實,格局正是人與人之最大差別。“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的天地”。一個敢想敢為,敢于釋放內心之人,方能追尋夢想,找到自己之精神家園。有人說,“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卻找不到精神家園之人,皆可謂之喪家之犬”。 莊子開篇之《逍遙游》,揭示了生命之智者,首先,視野開闊,胸懷天地,心包大海;其次,勇于嘗試,敢于改變,自在逍遙。 “心隨鯤鵬自逍遙”。《逍遙游》給世人重要之啟迪,或是關乎幸福人生之啟示。人生之意義何在?幸福之內涵是什么?如何才能獲得幸福?莊子之答案是,幸福很簡單,其實就是實現人生“自在愜意、超然從容”之生命狀態。 “觀自在”,是《心經》之核心要旨。其一,審視內心;其二,關照他人。接受一切之可能,“去我去執”,這是一種無礙之生命境界,就是做自己生命之旁觀者。 “一種境界,萬般自在”。人生最難的,或在于駕馭自己那顆永無知足之心。而突破內心桎梏,或許就是“逍遙游”之核心思想。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