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執筆 “述策團隊” ★ 開門見山,標題中的15個作戰概念是: ![]() 美軍15個作戰概念 ![]() ![]() 1.“全球一體化作戰” 2.“聯合全域作戰” 3.“聯合強行進入作戰” (以上為“聯合作戰概念”,可視為戰略層面) 4.“多域作戰” 5.“分布式海上作戰” 6.“敏捷戰斗部署” 7.“對抗環境下瀕海作戰” 8.“遠征前進基地” 9.(網絡空間)“持續交戰” (以上為“軍種作戰概念”,可視為戰役層面) 10.“閃電航母” 11.“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 12.“急速猛禽” 13.“馬賽克戰” 14.“三位一體” 15.“地獄景觀”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全球一體化作戰”概念,旨在提高美軍聯合部隊跨全球(地域)、跨沖突頻譜、跨沖突領域的一體化;“全球一體化作戰”要求“全球布勢的聯合部隊快速跨作戰域、跨地域、跨層級和跨機構綜合運用自身能力與任務伙伴方能力”。該概念強調“美軍各部隊”的聯合。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聯合全域作戰”概念,是指綜合運用太空、網絡、威懾、力量輸送、電磁頻譜行動、導彈防御等所有全球能力,與全球競爭者展開平戰一體的全時段競爭。該概念強調“美軍各作戰要素”的聯合。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聯合強行進入作戰”概念,是指面對敵方武裝對抗,奪占并堅守“立足點”,或強行進入敵“拒止區域”的作戰行動。該概念針對中國提出的“拒止區域”概念,意圖十分明顯。 美陸軍提出的“多域作戰”概念其實是一個“聯合作戰”概念,包括三個層次,一是通過多個域的持續整合,融合聯合部隊的能力;二是未來作戰需要全政府參與,只有軍隊參與并不能贏得整場戰爭的勝利;三是美國還需要綜合運用美軍、盟友和伙伴方的力量。 美陸軍提出的“網絡、太空、特種作戰三位一體”概念其實是一個“半聯合概念”,即通過協同網絡、太空和特種作戰這三種相互支援的能力,提供一體化威懾和主動行動方案,從而塑造作戰環境或創造支援戰略目標的效果。 美海軍提出“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意圖打造以艦隊為中心的能力,即通過地理分散、多域覆蓋、平臺多樣的力量部署,奪取并維持制海權。 美空軍提出的“敏捷戰斗部署”概念,是指轉變美空軍兵力部署模式,采用“化整為零”的方式,由在大型機場上大規模集中部署轉變為在“可防御、可維護、可重新部署”的小型、更分散的機場上分布式部署,以此增強美空軍隱蔽機動、靈活反應的能力,提升美軍作戰體系的抗毀性。這要求作戰飛機可在條件簡陋的機場起降,并通過運輸機等機型的配合,由飛行員等非傳統維護人員為飛機加油、裝彈、進行有限維護等,使戰機快速投入戰場戰斗。 美海軍與陸戰隊聯合提出的“對抗環境下瀕海作戰”概念,其本質是確保美海軍和陸戰隊始終以一支分散部署在岸上和海上的一體化海上力量遂行作戰行動,并掌握主動權,從而在對抗激烈的瀕海地區奪取當地制海權并投送力量,打擊高端對手。 美陸戰隊提出的“遠征前進基地”概念,是以遠征作戰的形式,運用高機動性、低特征、持久且相對容易維持和保障的海上遠征部隊,從一系列位于對抗海域或潛在對抗海域的簡易臨時陣地上,遂行海上拒止,支援制海作戰,并賦能艦隊保障的活動。 美軍網絡司令部提出的“持續交戰”概念,是指由于網絡威脅持續存在,為維護美國利益,保持軍事優勢,美國必須通過“持續創新”在網絡空間保持“持續存在”,并與對手“持續交戰”,從而在或通過網絡空間創造持續效果。 美海軍陸戰隊提出的“閃電航母”概念,是指利用兩棲攻擊艦綜合能力強、靈活性高的特點,搭載美軍第5代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機,為美海軍和聯合部隊提供重要的進入、集結和打擊能力,實現準航母的作戰效果。 美海軍提出的(具體由太平洋艦隊提出)“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概念,旨在加強一般由3艘兩棲艦艇組成的兩棲戒備大隊的生存和殺傷能力,其方案為混編陸戰隊最新裝備的F-35B和擔任護航任務的水面作戰艦艇,從而使整個打擊大隊有能力防御對手在水下、水面和空中構成的多重威脅,完成兵力投送等任務。 美空軍提出的“急速猛禽”概念,是指通常由4架F-22戰斗機與1架C-17“環球霸王III”運輸機組成一支特遣隊,C-17攜帶F-22所需要的燃油、彈藥以及基本維護設備和維護人員,機隊接到臨時通知后,24小時內迅速奔赴世界任一地方實施“首波攻擊”。 美國防部提出的“馬賽克戰”概念源自拼圖的理念,是美軍對未來作戰體系的一種創新性構想,對未來兵力運用的一種前瞻性設計,旨在利用兵力架構與作戰概念的動態關系,適應未來戰略環境的需求,解決目前作戰體系存在的缺陷,最終獲得進攻敵人的主動權以及遂行各類軍事行動的高度適應性,形成更全面和更有優勢的作戰能力。 美軍印太總部提出的“地獄景觀”概念,旨在通過在臺海地區等關鍵區域部署數千架無人機、無人艇和無人潛航器,構建一個密集的無人作戰網絡。這些無人系統將執行偵察、監視、干擾和攻擊等多種任務,形成一個復雜的作戰環境,使敵方的軍事行動受到極大阻礙。其核心目標是延緩敵方的進攻速度,為美軍及其盟友爭取足夠的時間,以便在西太平洋地區建立必要的后勤支持和前沿部隊。 上述15個作戰概念,其中有一半是針對中國“量身定做”,包括但不限于美軍參聯會提出的“聯合強行進入作戰”,美海軍提出的“分布式海上作戰”和“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美空軍提出的“敏捷戰斗部署”,美陸戰隊提出的“遠征前進基地”,美海軍與陸戰隊聯合提出的“對抗環境下瀕海作戰”,美印太總部提出的“地獄景觀”。 美軍作戰概念是其發展動向的一個主要風向標(根據未來5-15年可能面臨的中長期威脅進行規劃),也是中國國內研究美軍的一個熱點領域。 作戰概念到底有多重要? 這需要對美軍三環作戰理論體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第一環是作戰構想,宏觀展望未來15-20年的安全環境、作戰環境、作戰樣式、作戰能力需求等,用于指導各軍種的長期構想。 第二環是作戰概念,主要圍繞未來5-15年內中長期安全挑戰與威脅,提出有關軍事力量運用與建設的理性思考,其目的是預測戰爭、設計戰爭,并為準備和打贏戰爭提供咨詢建議和理論支撐。 第三環是作戰條令,是指導5年內聯合與軍種作戰訓練的權威性文件,主要由聯合作戰條令體系、陸軍作戰條令體系、海軍作戰條令體系、陸戰隊條令體系、空軍作戰條令體系和海岸警衛隊條令體系等組成。 很明顯,作戰概念是連接作戰構想與作戰條令的中間環節,缺少作戰概念的承上啟下,作戰條令與作戰構想之間就會脫節。 基于此,我們對美軍作戰概念的熱情很高,追得較緊。但相比美軍,我們在作戰概念的開發和作戰條令的建設上似乎是個追趕者。每當美軍公開一個新的作戰概念,總會成為我們追蹤的熱點。美軍作戰概念給人的感覺是層出不窮,令人繚亂,有時還沒等我們研究透徹,美軍又推出了新的作戰概念,甚至拋棄了我們正在研究的作戰概念。盡管國內對美軍作戰概念的熱情較高,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卻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和缺陷: 一是系統性不夠,多為單個概念的研究,不成體系 二是實踐性不足,從概念到概念,過于側重理論探析,概念落實與實施動向跟蹤相對粗淺 三是針對性不強,與我當前面臨的威脅現狀結合不夠 基于以上原因,“述策團隊”于2022年自主策劃并完成了“美軍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在印太戰區運用情況評估”課題項目(約10萬字),突出體系研究、突出印太當面、突出現實運用。本報告的主體是對美軍主要作戰概念的起源、內涵、特點、實施及在印太地區運用情況等進行研究,此外還特別在報告首尾各撰寫了一章,一是“概述”,闡明美軍作戰概念的定義、分類、地位與作用,并說明美軍近年來作戰概念創新的主要動向,使讀者對美軍作戰概念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整體認知,不至于盲人摸象;二是“結論”,著重分析美軍作戰概念發展趨勢、制勝理念以及存在的主要瓶頸與缺陷,并評估這些概念的實施對我造成的威脅,提出對策建議。“結論”部分約1.2萬字,是本團隊在研究美軍15個作戰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原創性綜合評估,是本報告的落腳點,也是本報告的精華所在。 美軍的作戰概念是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的。2022年,“述策團隊”完成了本報告的第一版,之后,美軍又推出了兩個重要的作戰概念——“網絡、太空、特種作戰三位一體”和“地獄景觀”,尤其是“地獄景觀”概念,其提出者是美軍印太總部,這是解放軍當面最直接的“對手”。該概念有三個特點:一是總結和吸取了俄烏沖突的經驗教訓;二是結合了戰爭“無人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特點;三是針對中國。因此,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另一方面,近兩三年,美軍為了在印太戰區落地運用上述15個作戰概念,又不斷有一些新的動作和舉措。鑒于此,“述策團隊”分別于2023年和2025年對2022年形成的的第一版報告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納入了上述兩個新的概念,并對美軍近兩三年在印太戰區如何運用這15個作戰概念進行了最新調研和分析。新增內容共約2萬字,這樣一來,《美軍主要作戰概念研究及其在印太戰區運用情況評估》(2025年版)的內容從10萬字拓展到了12萬字。 本報告依據的素材均來源于國外權威的一手資料,重要的數據和信息均以腳注形式注明了出處(全文腳注約230個),報告最后還集中列出了37份主要參考資料。 以下是本報告的封面和目錄: ![]() ![]() “述策團隊”創建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從軍約20年,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兵道》《這也是美軍:美軍的50個弱點》;退役后成立“述策”團隊,專注于研究美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