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橋灣街在薛家灣胡同的西側,早年間(東)三里河從這里流過,現如今珠市口東大街就是當年的河道,河道上建有一座“三里河橋”,橋北叫北橋灣,橋南叫南橋灣。1953年翻修電車軌道期間,在如今南、北橋灣與珠市口東大街的交匯處曾經挖到了那座三里河石橋,因為無處安放,又埋回原處,至今還在地下。如今,途徑此處的地鐵站也取名“橋灣”。 ![]() ![]() 從前“橋灣”這一帶也是一處熱鬧的地界兒,每年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晚上,三里河的河面上還有“放荷燈”的儀式。周圍的老人們至今還記得,當年這條街上最知名的買賣是一家名叫正明齋的餑餑鋪。 ![]() ![]() “餑餑”一詞來自滿語。滿族人把干糧、糕點一類的面制品都叫作餑餑。棗饅頭叫棗兒餑餑、包子叫餡兒餑餑、餃子叫煮餑餑,“薩其瑪”的前身叫搓條餑餑。“餑餑”一詞在北京流傳了很久,記得小時候還常聽到我奶奶那一輩的老人說起。 ![]() 元大都時期,北京就出現了制售各種蒙古油炸食品的店鋪。蒙古人把這類主食兼茶點的油炸食品稱作“包布”(個人高度懷疑“餑餑”一詞來自蒙語的“包布”)。明朝遷都北京后,南方糕點也流入京城,經營這種糕點的鋪子稱南貨店。清朝入關后,帶來了滿洲餑餑,北京城也匯集了蒙、滿、漢、回各種不同風味的糕點鋪子。 ![]() 有蒙、滿合一的韃子餑餑鋪、漢族的大教餑餑鋪以及回族的清真餑餑鋪,清宮御膳房還專門設有餑餑局為皇室做點心。日久天長,隨著滿、漢在飲食習慣上的相互影響,“餑餑鋪”也逐漸變成滿漢風味“京味糕點”的代名詞,餑餑鋪的招牌通常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以示傳統正宗。還有的在門口掛著各中餑餑造型的幌子招攬生意。 ![]() 早年間,每至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逢年過節、走親訪友、老人做壽、孩子滿月以及燒香許愿、祭天拜祖的場合,都離不開各式各樣的餑餑。大大小小的餑餑鋪也因此遍布街頭巷尾,成為北京城的一道風景。正明齋的總店在前門外的煤市街,老板孫學仁是山東掖縣人,當年前門外肉市街正陽樓酒樓也是他家的買賣。據說電視劇《渴望》中王滬生的扮演者孫松,就是孫老板的后裔。北橋灣餑餑鋪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是正明齋的分號。 ![]() 精工細作、用料講究是正明齋恪守的傳統,核桃是山西薄皮的,小棗用北京密云的,桂花是云南的,山楂是河北的。此外,從正月里的細餡什錦元宵,到春暖花開時節玫瑰餅、鮮花藤蘿餅;五月節江米小棗粽子、五毒餅,盛夏的綠豆糕、杏仁干糧;八月中秋的自來紅、自來白,九月的重陽花糕和入冬以后的芙蓉糕、奶油薩其馬……正明齋讓北京人在各種新鮮時令的餑餑中,感受著季節的味道。 ![]() 據載自清同治年間起,正明齋就是宮內喜、慶、宴、壽時各種糕點的御用供貨商。慈禧太后還經常用正明齋的餑餑作為禮品,贈送給宮內的后妃和賓客。清《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載,正明齋和東四八條的瑞芳齋、大柵欄路北的聚慶齋被提名為京城最知名的三家餑餑鋪。 ![]() 當年北京城還有“吃點心正明齋,喝茶張一元”一說。相傳張學良居京時,時常訂購正明齋的玫瑰餅。該店的賬本上還記有1914年、1915年袁世凱待付款項的賬頭兒。那當兒串個門兒、走個親戚,手中提著個正明齋“八大件”兒的點心匣子,比現如今拎著茅臺、華子還體面。 ![]() 時過境遷,當年的南貨店——稻香村,如今成了京城餑餑界的扛把子。 ![]() ![]() ![]() |
|